清教徒(Puritan),原本是指英国基督徒中那些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影响的改革派。其词源来自拉丁文的 Purus,意思是“清洁”。清教徒大多受长老会加尔文主义影响,相信《圣经》才是一切教义的最高权威,任何人或教会都不能超越圣经本身来成为权威。
所谓“加尔文主义”,其重要理论之一就是“预定论”(Determinism),是当年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John Calvin)所强调的神学观点。意思是说人的得救,是上帝早就预订好的;而那些不信靠上帝悔改的人,将在地狱中受永刑。因此,很多清教徒对敌人亦不手软,甚至是持不同信仰观点的人。别的教派若来到麻州传教,将有可能被罚入狱、甚至受刑。
早在1603年,英王詹姆斯一世继承王位,要求英国的清教徒尊崇国王。于是一批清教徒在1608年逃亡荷兰,以为在那里他们会享有信仰自由。可是没多久他们就发现,荷兰虽然对宗教宽容,但那里同时也是自由主义泛滥,对道德的约束相对很低。这让这批有着很高道德标准要求的清教徒十分不安,于是决定重新离开深受文艺复兴自由主义毒害的欧洲,到大洋彼岸的北美寻求新生活。经英王批准,他们前往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北美13个州之一的弗吉尼亚定居。
1620年9月,大约100名清教徒搭乘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前往北美,两个月后抵达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Cape Cod),不过这里和他们本来的目的地弗吉尼亚还很远。于是,他们就在这里订立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申明他们愿意在这块新大陆上建立社区,并服从那里的法律。
美国的建立者们所乘坐的船“五月花号”
1620年12月,这批清教徒在在附近的普利茅斯(Plymouth)定居下來,立即用木材建造教堂,因为在美国早期发展中,一个村落或者城镇的第一个建筑物一定是教堂,作为整个社区的中心。可惜当时因为没有暖气,很多新移民因为严寒而丧失了生命。
1621年春天来临后,他们开始建造别的房屋。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帮助他们,叫他们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是年秋天,他们的种植大获丰收,为了感谢上帝的恩典,他们专门选择了收获后的一天来表达对上帝以及印第安弟兄姐妹的感谢。这也是今天美国人的重要节日--感恩节--的来历。
首批清教徒在美洲站稳脚跟,也给更多的英国清教徒树立了榜样和信心。他们满怀着梦想和信念,一批批地来到北美。到1640年,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移民已经达到2万人。由于他们当中大多为清教徒,也就不再存在什么宗教派别的问题了;而波士顿也开始成为他们信仰和生活的中心。
1630年,当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乘船前往新大陆时,他告诉船友们说,北美应该是一个山巅之城,应当成为一个为世界其他地方树立榜样和示范的纯粹的基督徒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领袖的应教育所有的清教徒。同英国其他殖民地的移民相比,这些来到美国的清教徒,或是来自牛津大学,或是来自剑桥大学。因此他们的素质普遍高于当时欧洲的整体水平。正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剑桥校友(Cambridge),他们到达殖民地几年后就创办了哈佛大学,而将大学所在地也命名为“剑桥”。
虽然美国没有国教,但建国者最初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纯粹的基督徒社会
当时的教育,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信仰。为了使清教徒变得圣洁,就要鼓励他们多阅读圣经。不少清教徒相信“神圣的圣经包含了一切必要的救赎”。虽然通过阅读圣经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成就;但作为一个好的清教徒,就必须为自己寻找圣经真理。
正是这些原因,北美新大陆地区清教徒注重教育,明显不同于英国的其它殖民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南非等。这些美国的创立者们建立了追求基督徒生活模式的北美社会,引发强烈的文化教育动机。说到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大学”(Ivy League)盟校,除了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以外,其他的7所全部都是建立在神学院的基础之上。
不过说到清教徒,他们并不是一种宗教或是派别;而更是一种态度、倾向、价值观。在当时的基督徒中,清教徒也许可以算作最为虔敬、生活方式也最为圣洁的新教徒(Protestant)。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因而反对神职人员的特殊地位以及传统教会的形式。他们更倾向于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仰生活。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正是在这些清教徒当中,社会才真正出现“职业”这个说法。“职业”一词的原文是"vocation",包含有“呼唤、呼召”(calling)的意思。意思是说,上帝呼召他的选民,去从事某个活动或职业。这个词无疑含有信仰成分: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英文中“职业”(vocation)一词,本意是指“天职”,即为“上帝的召唤”
于是,在清教徒心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在《旧约》圣经中,上帝曾呼召亚伯拉罕,他凭着信心最后成就了召唤,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祖先。后来摩西也因服从上帝的选召带领在埃及为奴400年的以色列民出埃及,最后回到上帝应许给他们祖先的美好的地方。
同样清教徒们相信:上帝也召唤清教徒开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国国度上的创业视为天职。于是清教徒们并不把信仰生活与现实生活分隔开,与一些宗教出世厌世的观念相反,加尔文称“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因此清教徒将“世俗工作”看作“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圣的天职。每个人要入世修行,将自己在世间的工作和生活作好。这样才能“荣神益人”。
清教徒对营利性质的工作也予以肯定,认为上帝将财富交予祂的选民管理;而作为被拣选的“财富管理者”,也有责任将财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顿(John Preston)的清教徒领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写:“若有人问如何能晓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简单:只要看看神赐给他的产业便成。”他并不是在说信靠上帝就一定能发财,而是将产业看作上帝赐福的证据。他认为,只要我们勤奋尽责,扩大产业,以创业为天职,那么就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喜悦。实际上,当时的清教徒都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工作,尽力为自己扩大产业、积蓄财富。他们把产业和财富当作是上天赐福的记号,甚至有些人以为是得救的依据。这样的职业思想促成了他们事业的兴旺、财富的迅速增长。
因此,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不过,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同时禁欲和节俭。因此他们限制那些纵欲、享乐以及过度消费行为,而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所以美国的崛起,并不是像今天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因为纵欲和贪婪;而是勤奋加上克制和禁欲才使社会财富很快增长。
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自由”之后其实包涵开拓、进取、以及维护正义的勇气
除了勤奋和节俭以外,清教徒在商业和工业活动中也是非常地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会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维护正义,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来的美国社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因此,我们今天常常说到的“美国精神”,比如对生活的信心,面对困难的勇气,善于创新,以及不断开拓,都是清教徒精神的体现。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并学习美国当年成功的经验,没有信仰的根基是十分困难的。清教徒的这种职业思想的信仰背景就是加尔文的预定论,他们相信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清教徒把牢牢实践自己的天职解释为获得选民地位的确定性。这就是说,一个清教徒一方面可以自信地宣称:“我是选民,”另一方面必须用实践的客观效果来“证实”他是选民,他是蒙恩典者。信仰必须是有效的信仰,必须通过在世间的工作和创业来证明自己。
基督教循道会(卫斯理会)的创造者,18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约翰·卫斯理的一句名言可以精辟概括美国清教徒精神,那就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这句话在当时的清教徒中流传很广,很受认可与遵循;它也成为后世对美国清教徒精神的一种概括。就像著名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所说的:清教徒的世俗生活受获得拯救、确保恩典这一超尘世目标支配,他在世上活着就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从世俗状态转变为恩典状态。这使清教徒产生了一种积极入世的禁欲主义的伦理:一方面,在工业、商业、贸易等职业中拼命劳动,在增进财富上荣耀上帝;另一方面,又有一个终生的目标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理性和秩序:服从上帝的诫命,从而战胜了自然的冲动和享乐。这种“入世禁欲主义”被人们认为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根源,是清教徒精神的要义。
拼命地挣钱,是因为以赚取财富为天职;拼命地省钱,是因为他们克制禁欲,始终过一种圣洁、理性的生活;拼命地捐钱,是因为他们要关照精神信仰、关照社区和国家等人类共同体,他们捐钱捐物,在对世间的爱中得到永恒。当时的美国不像今天,生活十分艰难,需要人民勇敢地创建基业,不怕艰苦;而凭借对上帝的信靠开荒拓殖,创造大量的财富。创业需要资金,拼命挣钱拼命省钱是必须的。而清教徒信仰虔诚,愿意为当时的教会作财物上的奉献。所以,为教会拼命捐钱也在清教徒的行为准则之中。任何一个创业中的民族,或是在萧条中挣扎的国家,都需要这样的精神,要“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这样三种拼命精神,才是是清教徒精神的思想精华,才是成就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的力量源泉。
为了宣扬慈善理念来到中国的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巴菲特
“拼命地捐钱”这一句话表明:除了工作挣钱,当时的美国人有着更高的人生目的。这就是爱。没有了爱,赚取财富就与永恒无法联系起来;没有了爱,经营活动就成了功利性的、最终虚无的行为;没有了爱,我们每个人的人心就得不到最终的安顿。惟有爱,使我们的经济活动和每天的工作充满了意义,才使我们的营利活动和赚取财富有了价值。
当今美国的富豪们,很多也是大慈善家。比如世界首富盖茨在2003年就立下遗嘱,给孩子只留下3000万美金和价值一亿美元的豪宅,而将98%的财产奉献给社会。世界第二富豪巴菲特也将其99%的财产捐献给贫困学生的奖学金、疾病医疗、环境保护等各种社会公益的研究基金等。虽然有很多人用讽刺的眼光看待他们,说此举无非是由于美国的税收政策。但不可否认,很多人还是因为基督信仰的缘故,才对成功和爱心有了更为本质的认识。
反思今天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仅仅把职业当作牟利的工具:要不就是拼命工作为的是挣钱享受生活;要不就是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生活态度。越来越少的人把职业与自己的生命追求联系起来。在看起来不是那么“体面”或是报酬优厚的工作当中,很多人不认真、不全力以赴,更没有自己开创事业的动力和为公司不断创造业绩的精神。正是这种对信仰的缺乏导致对工作和事情都不虔诚和执着。这种精神状况不仅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对国家民族也是一种慢性毒药。尤其在经济大萧条的今天,国家更需要这种清教徒的对待职业的神圣情感和执著精神。
美元上赫然印着“我们相信上帝”
有思想的人总是在寻找一种所谓的终极关怀,因此很多有豪宅开房车的富人并不快乐。财富只能解决人的现实物质问题,而当这些问题解决后,人必须找到高于物质财富的更高意义,找到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即使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有活动的终极目的并非仅仅是物质利益。这也是人能够再进一步发展的根源。
正如美元上所印: “我们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美国的清教徒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使命感、神圣感在创业,将在美国的开拓疆土、扩大产业、增加财富视为天职;同时也努力过着一种圣洁、公义的生活,他们将自己的一切活动都神圣化。因此为美国人立下了伟大的产业和基业,为美国发展市场经济立下了典范和原动力。尽管并非人人都是清教徒,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是全人类的财富,值得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人们去学习、掌握和运用,尤其当我们正在努力思考如何发展社会、走出经济危机之际。
(美国中文网 罕斯钦)
(本文为转载内容)
(原文地址) 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news_id=162949&nocache=1&article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