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前不久我读了葛印卡老师的《内观》,感觉受益匪浅,书中也认为只有修行觉知才能使我们真正得到解脱,但是对于觉知的对象和您所说有些不同。书里讲到每当身外世界的六尘和人的六根接触,身体就会相应产生一个感受,然后人就会对这个感受产生习性反应,进而生成贪嗔痴等的念头,苦也就形成了。并且说人要想离苦得乐,最有效的修行方法就是去觉知身体里的感受,体验它的生生灭灭,从而开悟。要是去观察念头,往往会事倍功半,因为当念头被我们觉察时,通常它已经变得强大,这时一般人很难有定力不被它影响而能静静地观察或质疑它。而如果观察身体的感受,就会把那些无明的念头消灭在摇篮里,从而从根上解决了问题。我的疑惑是书中说的觉知身体的感受和您说的觉知念头有冲突吗?
1
觉知身体的感受和觉知念头是平等的,
任何觉知之前的对象都叫作“前尘”;
不管“前尘”是什么,
它们都平等无二,无分无别。
2
真正的觉知是不关注它面前的对象的,
而是关注觉知它自身;
任何时候觉知都永远“指回”它自身,
这就是经中所述“背尘合觉”的意思。
3
把觉知的重点放在所觉的对象上,
就创造了一个“二元”的世界;
这样的觉知或观察就是一种“战斗”,
不管你是否保持和平理不理情绪或念头。
4
只有将觉知的对象放回“觉”自身,
然后消弭觉与所觉的假象,体知唯一觉存在时,
觉知真正的目的才能达到——
消弭“妄觉”和了悟“本来”。
5
菩萨顺行,如来逆流——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过得愉快,你必须随顺外境;
而要想认识自己的本来,则须逆着外境向里来。
这是修行者的生活原则和方向性问题。
6
受蕴的升起,不是根尘相触的结果;
而是,人人五蕴皆从如来藏中升起。
根尘相触只是一个“借口”,一切受想不是根尘所生,
而是藉借根尘由如来藏所现。
7
苦的产生是“内尘”对抗“外尘”,
即念头排斥现前之境的结果。
这就是妄心和妄力的形成,是幻化,
也是苦的本质和成因。
8
修行透过观察心前之尘,
然后了知一切前尘皆虚妄不实,从而认识到五蕴皆空,是可以的;
但这对于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有点“绕”路。
这就好像我们为了认识自家的房子,
而有意跑到屋外看一看自己的房子而作出判断一样。
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坐在屋里就认识到它。
9
一切指向外尘而求觉悟的方法,
都是跑到房子外面看一看房子而认出“这是我家”的方法;
而一切反观觉性的方法,
则是坐在自家的房子里,不用出来而认出“这是我家”的方法。
10
有人“反观自性”不得要领,
不如有一个“可见的”、“摇动的”外尘来观察更容易,
那么,就选择这种观法。
但如果你能弃前尘,而反观自性,会更好。
11
有人将朝内观察“念头”、观察“身受”等称作“内观”;
在我看来,唯有你“反观自性”时才能真正叫作“内观”。
即使你观察的是“念头”、“身受”等这类的看起来是“内在的”事物,
也只能叫作“外观”,而不能称作“内观”。
12
一切观察觉前之“前尘”的观察都是“外观”;
觉知只有不断地离开它所观的对象而永远指回它自身时才能算作“内观”。
当觉知观察它自身时,所觉和能觉立刻同时化为“前尘”;
而此时,觉知必须再次离开“前尘”而指归它自身……
如此不断地离开、离开、离开,而那个永不能离的,即是本觉,也称真觉。
真觉就是观本身,也就是“法身佛”。
13
回到本来,六根消隐,唯使一心。
以本觉而独存。回头再观十方界,前尘历历分明尽。
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应时生,应而灭,空空净净无质碍。
到时方叹曰:
天地万象现无常,如如不动是一真。
迷时十方求真主,悟时座前见世尊。
14
善知识:
“观”是一道门,进来佛家人。
“观”是一个关,入观便入关。
“观”只一个筏,大乘渡彼岸。
“观”是佛认佛,真观即如来。
分类 :一念行者 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