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562|回复: 0

第七章 角色层次自我探秘的起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 11: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开心树 于 2010-5-2 11:28 编辑

当我们对生活感到不满足时,才会开始向内探索个究竟,也许一般心理学医生会说,对生活不满是一种心理病态或无法适应社会的反常现象,这并不正确,因为在这不满内,那被积压在沉重社会假想下的智慧之种正在萌芽。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活的痛苦,便已对更深的现实真相有了一番觉醒,痛苦彻底销毁了我们安于现实的幻梦。它惊醒着我们,迫使我们仔细去观察,深刻地感受我们一向逃避的自我与世界。难怪有人认为痛苦实是最大的恩典,说的真对。我们甚至应该欢欣庆祝,因为某种创见明智就要诞生了。

可惜并非人人可做到此点。许多人沉湎于痛苦,就好比抱着亲骨肉一般不肯放手,痛苦不仅不能敲醒他们,反而使他们有如殉道者一般麻痹地任由痛苦摆布。我们无需拒绝,排斥,讥藐痛苦,但也不应渲染或圣化它。痛苦最多只是一个徵兆而已,让人意识到,生活在一体意识之外的必然结局。充满界限的生活就是充满冲突的生活,恐惧,焦虑,痛苦,最后便是死亡。我们常想寻找补偿,逃避或全心投入其他事情来麻痹自己,不让自己去质问那激发无尽痛苦的虚妄界限。如果我们还未麻痹到那地步,事业的自卫及补偿迟早都会失去安抚的效用,欲罢弥彰……最后仍逃不出痛苦的结局,因为我们的觉识始终被限于冲突之源——虚妄的界限及支离破碎的生活。

痛苦因此成了认出界限的谬误的第一步。若能正确地了解它,便能引领我们超越所有的界限而解脱出来。痛苦不是疾病,而是智慧显现的徽兆,,我们必须正面去了解它,才不致使智慧流产。我们必须正确地诠释它,才能深入它,活出它,然后超越它,否则它将转过身来吞灭我们。

人类历史中,不少的祭司,神职,行者,心理学家,辅导人员都企图为人类指出与痛苦共处的正确方法,籍此以超越它。可是这些心灵的医生所提供的妙方却未必相同,甚至大异其趣,相互抵触。古代的心灵医生教我们寻找天主;现在的则教我们面对潜意识,前卫人士教我们深入身体;有预知能力的人教我们超越身体。当今心理医生之间的歧异性更加白热化,使得我们困在痛苦中,动弹不得,不仅不知道痛苦的意识,更不知道该向谁去问道才是。当我们瘫痪于痛苦内时,内在的智慧便无法产生,我们的觉识无法透视痛苦,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除非我们了解痛苦的意识及其原因,否则痛苦对我们百害而无一益。可是我们又找不到足以信赖的心灵医生去请教。以前我们可以天真地信赖神父,牧师或贤哲,引导我们投奔上帝,然而从上个世纪以来,心理医生取代了祭司的权威,他将你的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心理。今日,我们对于心理医生的信赖程度也已大幅度地降低,许多更有效的现代治疗法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从许多致力与新人的人性成长的社团,诞生出更多新的心灵医生来。他们革命性地治疗法不在限于心里而已,转而注意整个有机生命体,甚至如”超人格心理学”的医生们,竟致力唤醒”超个人的意识”。可是这群医生们彼此攻讥相轻,我们应听从谁才对?

在争论”谁才是对的”之际,许多人,包括专家在内,一向认为,这些心灵医生只不过在探讨人性角度上有所不同而已,事实不然。他们是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意识中的不同层面。今日我们所以不敢全心信赖任何一位医生,就是因为我们以为他们是在探讨同一意识层次,却说得南辕北辙,令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一旦认清了人类意识的多重性,便能了解,原来这些不同的对治方法是针对不同的意识层次而发的。有此番谅解后,我们才能比较公允地接受某个医生在他特属层次上的贡献。如果我们的困扰正好属于那一层次,我们自然听得更仔细些,他会帮我们看出那一类型的痛苦意识,并帮助我们明智地去承荷它,籍此终能超越它。我们一旦熟悉了存在的意识层次,便比较容易看出我们目前所活的层次以及痛苦的根源,那么我们便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心理医生对症下药,才不至于老是困守一处。

为达此目的,下面几章将深入主要的意识层次,看看每一层次的潜能、喜悦及价值,特别注意它们所引发的各种焦虑症状。我们也将分析一下与各层次相关的治疗法。我相信这有助于读者对于意识的内涵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一方法同时能帮助他们经历一下他自己的界限形成过程。

我们将循着意识层次图由上而下进行,这朝下的趋向象徵着对立的协调,意识的扩展以及超越各种复杂性,但最主要的还是化解界限。我们已看出,每建立一条新界限,我们便进一步地限制窄化自己,使得我们本具的圆满意识从宇宙缩至生命体,缩至自我,最后只剩下一副空虚的角色面子问题而已。自我的比愈来愈下,非我的势力则愈来愈大。每一条界限都把自我的另一部分投射出来,成为陌生的异域,因此,某一特殊界限构成某种特殊的投射心像,使某一部分的自我变为非我。因此重新收回某种心像,就能化解那一条界限。当你意识到外在的某些心像,只是你自己的反影,原属于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便已经消除了自我与非我之间的那条界线了。你的意识得以扩展、开放、自由、不再处处设防。战争的导火线一被拆除,以往的世仇顿时化敌为友,甚至融为一体,你便享有更广大的空间伸展活动。投射而出的那一外界不再威胁你,因为它就是你。因此我们每深入一意识层次,便是籍着收回某一类心像而化解一道界限。

我们将具体进入每一层次,以事例加以解析,便会清楚看到这些界限、心影及冲突的作用。本章则专门探讨”角色”的层次及角色与阴影的关系,同时介绍一些由角色进到自我层次的具体方法。下一章则讨论由我进入”人马座”的层次,再下一章则由”人马座”进入超人格的层次,最后向下直探一体意识的真谛。我们尽量使每一章具体而实用:1.使读者对每一特殊层次有个概括的了解,2.能具体在自己内心经验到这些层次,3.并介绍当今针对层次所设的对治方法。本书并不能使你成为某一意识层面的专家,它只让你大致了解那一层面的治疗法而已,想深入了解某一意识层次,需要广泛的阅读及反省。若要超越某一层次,那种修持更不只是一天二十分钟,或两小时,甚至一天六小时的功课,也不是早晚各一次或周末闭关所能达成的。这种心灵的修持,不是人文活动中的一种而已;它是所有人文活动的基础、活力以及真谛。真正归依于终极真理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生活与其中,呼吸与其中,俯仰于其中。怀着”众生无边誓愿度,真理无上誓愿成”的愿心,才能彻底证悟出真我的圆满之境。

现在从我们大部分人所处之境———角色层次开始。角色层次是相当扭曲而狭义的,因为个人有意抹杀自己的某些气质倾向,例如愤怒、武断、性欲、快乐、怨心、勇气、侵略心、冲动、嗜好等等;然而它们并不因为主人的否认而销声匿迹,他最多只能否认它们与他的关系,因此他尽量使自己相信,这些气质均属于”非我”,乃外来之力。他不惜缩小自己的领域,也要将自己不想见的气质驱逐出自己的界限之外。被驱逐的气质便压抑于阴影之中或投射为外在心象。此人只认可他那狭义、贫乏而扭曲的形象,为他的角色而活。新的界限就如此出现了,另一场于自己阴影交战的好戏便随之上场。

我们不难了解阴影的投射作用,却棘手得很,因为它掌握着我们最切身的幻觉。让我先举个例子:

杰克的车库乱得一团糟,很久以来他就想彻底清理一下。终于有一天,他下定决心动手,穿上工作服,怀着些许兴奋的心情开始动工。至此,杰克可以说实现了他内在的动机,因为除了形势需要以外,他真的想做件事情。其时另一部分的他并不想去清理那些垃圾堆,至少他想要清理车库的动机强过不想去清理的动机,这是关键所在。

当杰克到达现场,面对简直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可是他并没有离去,东摸摸,西摸摸的,翻一翻旧书杂志,玩一玩旧的棒球手套,做会儿时白日梦,绕着一堆旧货踌躇一阵子。此刻,杰克先前的动机开始模糊,可是清理车库的想法还在,否则他早就离开此地,去做其他事情了。他想要做件事情的动机还是强过不做的动机,可是他又渐渐忘掉本来的抱负,于是他开始疏理它,并且投射出去。

整个投射过程是这样的:杰克想要清理车库的动机还明显地在那儿,就像饥者求食的欲望一般催促着他。杰克开始在脑海中暗想,有个人催着他清理车库,可是他又记不起来是谁在逼它,于是他在车库里来回磨菇。渐渐地他对整个计划开始生气,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的过去了,他的怒气也愈深,极需投射出去,也就是说,他早已忘了当初自己想要清理车库的抱负,急着想找个代罪的替身。他心里知道有个人在催他清理,使他焦躁不安,他一心想找出那个凶手来。

就在此刻,妻子出其不意地出现了,探进头来不经意地问一声清理完没有?当时他便气得叫她少管闲事。他现在晓得了,原来是妻子要他清理车库,于是投射作用终于完成了。自己想要清理车库的动机,变成外界施予的压力。

杰克开始感到妻子在后面催迫他,实际上他所感到的仍是同样的想清理车库的动机,只不过他把这动机套在妻子身上而已。杰克也许会向她大吼:他根本不想清理这臭车库,她最好少来烦他。如果杰克真的没有清理车库的动机,他便会直截了当地说,他改变主意了,改天再做。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回答,因为他心内知道,有个家伙一直要他清理车库,这家伙既不是他,一定是别人。于是妻子成了最佳候选人,她一露面,杰克就把那动机投射在她身上。

简而言之,杰克将自己的动机投射出去,感觉到它是由外而来的催迫。由外而来的催迫又叫做压力。每当一个人将某种动机投射出去时,就会感到压力,因为那个动机开始从外来压迫它。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所有的压力都是来自你自己投射出去的动机或包袱。很多人也许听了会为之一怔,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由上述例子便可看出,如果杰克自己没有清理车库的动机,便不会感到由妻子那儿来的压力。他不会勃然大怒,只需说:我今天不想做,或说我改变主意了。可是他内心却感到一股催迫力,这催迫力实际上不是来自妻子,而是他自己本有的企图。无此企图,便没有压力;所有的压力说穿了,都是个人自己投射出去的抱负。

如果杰克之妻确实走进车库,要求杰克清理一下,整个局势就会大为改观吗?杰克所感到的压力,是否就是因为妻子的要求,而不是来自他自己的吗?事实上结局完全一样,只不过给予杰克更方便的借口而已。由于她愿示出同样的企图,成为杰克最好的投射目标,他当然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动机扣在妻子头上。他必须先有那动机,也急着想投射出去,否则他不会具体感到那股压力。他所感受到的,其实原是他自己的抱负。

因此,这一层次的心里治疗学家会为常感到压迫的人指出,那些压力是来自他内在所拥有的抱负及冲劲,只是他自己尚未意识到而已。如果没有那内在动机,他根本不会介意。想通这一点的人,以后若再感到来自上司,配偶,学校,朋友,同事,甚至自己的孩子种种压力时,便会视此压力为徵兆,表示他内在拥有自己尚未发掘的抱负及活力。他渐渐把”我感到压力”诠释为”我心内有种潜伏的抱负尚未表现出来。”压迫感一旦变成他自己尚未察觉的动机,他便有权做主,究竟自己要不要顺应这意图,还是暂时搁置。不论作何种选择,他很清楚,这是他自己的意图。

投射的心里过程其实相当简单:你内在的某个动机,例如:企图、愤怒或欲望、本来是朝外境而发的,当你投影出去后,竟成了外界对你而发的一股冲力。就好像掷回力棒一般,你被自己所射出的能力击倒。你既然置此冲动于非我的界外,它自己站在外界那边与你为敌,使你招架不及。

当你把那阴影投射出去后,你会感到自己失去了任何动机及冲劲,他们全部到外界去了,并且出现在其他人身上,也就是说,自我愈来愈弱,非我愈来愈强。这人不只会感到坐立不安,还会顽固地为他的虚妄处境辩护。当杰克向妻子大发雷霆时,你若上前劝解并告诉他,那压力其实来自他自己的动机,他不揍你一顿才怪。因为当事人急需证明他的投射千真万确地在外面威胁着他。

大部分的人都很难接受自己的阴影,不愿承认那股冲力原是他们自己的。正因为不愿接受自己所不喜欢的一面,他才会投射出去。凡有投射,必隐瞒着抗拒心理,有时不太强烈,有时顽固的很。

我一生中难免看过或听过,甚至参与过某种形式的”揪出败类”的游戏。他诡异地显示出心里投射的悲剧以及人们对自己弱点的盲目无知。我们对他人所做之事表示厌恶时,事实上是暗暗地厌恶自己心内也藏有的同类心理。

当人们忘了他自己心内邪恶或卑劣的一面时,便会外出追捕元凶。其实那些倾向只不过是人心顽劣的一面,黑暗的一面,并无伤大雅。它们未必是”坏”的一面,我们多多少少都点黑心,如果我们能接受它,反而增添了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滋味。根据希伯来民族的观点,天主在创造之始,就在人心内撒下了任性、反覆、颠倒的个性,免得活得过于无聊而灭种。

爱抓坏人的人都相信自己是个正人君子,绝无黑心。当他追杀别人时,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实际上是因为见到自己内在的阴影而极其不安。他试着否认它,拼命想消灭它,它却顽强地躲在他内,且不时勾起他的注意力。它愈想勾起他的注意,他愈排斥他;他愈排斥它,他变得愈顽强,刺激着他。最后,他不得不去面对它,可是面对的方法却是从别人的身上去找它。因为他肯定自己不可能有这黑心,一定是来自他人无疑,于是他开始去找出那个黑心的坏蛋。如果他找不到代罪羊,他就得自己消受它。由此可见,否认的心态仍是关键所在,如果他一味否定自己的阴影,想尽办法维系自己的面子形象,他便会同样激烈地藐视他的阴影所投射到的人。

这种”揪出败坏”的把戏。有时会演成历史上令人发指的暴行:纳粹党的全面屠杀犹太人,英国国教迫害异教徒,三K党把黑人当作代罪羔羊等等。迫害者因为不耻被迫害人的野蛮卑鄙,而予以惩罚,可是同样的野蛮卑鄙却在他们自己身上显露出来。”揪出败类”有时也以较含蓄的形式进行,例如与共产世界的冷战,使人感到每个床底下都藏着共产党。有时则以滑稽的形式出现,就是邻里街坊的是非长短,这些是非所衬托出的,乃是搬弄是非的人的心态,而不是被非议之人。这些例子不过显示出,人们拼命想维系自己的形象,证明他们的阴影原是别人的。

“揪出败类”的把戏,透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显示出来。我们痛恨那些人,因为他们龌鹾,愚蠢,饽道,不道德……也许他们真的是如此坏,也许他们并非如此。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只因为我们下意识中拥有那些习性,而他们的行为不断提醒我们不愿看到潜伏的弱点,所以起而痛斥他们并不遗余力。

至此,我不难看出投射作用的主要现象,外界强烈的冲击,并非真的加于我们的,它常是我们自己的投射作用。那些令我们厌烦或愤怒之事,通常都是阴影的反射而已。有个的谚语说:“我看了又看,终于看清了,原本以为是你的那家伙,竟然是我自己”。

我们对阴影有了一层基本的认识以后,不妨继续探讨一下其他集中常见的投影作用。就如同外在压力原是自己投射出去的意愿,义务也是自己投射出去的愿望。当你不愿承认你所做的事是出于你自己的意愿时,便会生出强烈的责任感来。家庭里最容易促成”我是为你而做的”的责任感来。父母感到有责任抚养子女,丈夫感到有责任照顾妻子等等。到头来,大家都逐渐对责任生出反感来。反感愈强,便会忍不住要”揪出坏蛋”,最后吵到婚姻辅导中心去。

当人们感到自己为这个或那个责任而承受无比压力时,其实是他试着想要做这或做那的意愿投射而已,可是他不想承认。他告诉你的,正好相反:正因他不想去做才会感到那是一种责任。这并非实情。如果他毫无帮助你的意愿,他不会感到有此义务,他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并不是他不想帮忙,而是他有意帮忙,却又不肯承认,才造成责任的压力。他有意帮忙,却把这意愿投射在对方身上,好像是那个人非要他帮忙不可,由此可见责任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他自己没有意识到那份情谊。

让我们再看一下另一种常见的投射心理,就是在公共场合的怯场感觉,好像每一个人都在瞪着你,令你手足无措。也许在演讲,演出,领奖时,我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会顿时僵在那儿,可是另一些人却从来没有临场的畏惧,所以问题可能不出在环境,而是我们如何自处的问题。根据很多心理学家的分析,我们不过是把自己对观众的期待,反射在观众身上,变成他们对自己的期待。我们把眼光移驾到观众身上,变成他们对自己的期待,我们把移驾到观众身上,顿时加强了观众对我们的注意焦点,他们好像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吓的我们目瞪口呆,举步维艰。除非我们撤回自己的投射,从被人看转为看人,从受人注意到注意别人,我们很难处之泰然。

同样的,我们不妨想想,如果一个人把内在一点点对外界的敌意投射出去,会有什么后果?他会感到周遭的人毫无理由地向他挑衅,一股怒气常对准着他射来,令他愈来愈胆怯。他不知道这畏惧并非外界造成的,而是他投射在外界的敌意,因为如果有人不明所以害怕人群或某一地方,通常只是他内在愤怒而敌视的徵兆,他本人尚未觉察而已。

另一个我们常听到的情绪问题,便是人们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关心他,好像每一个人都对他非议不已。他通常感到很不公平,他对他们那么好,从没有排斥他们的心理;终于他反过来,更加曲益承欢他人。由此我们又看到投射作用的两种鲜明对立:你清白无罪,别人满手血腥。此人丝毫不觉的自己内心又批评排斥他人的倾向,正因他不觉得这倾向是他的,所以必然投射到他所见的每一个人身上,于是原本的冲动变本加厉,使得整个世界都好像在对他张牙舞爪似的。

也许真的有些人对你有所非议,可是不至于如此令人难以承受,除非你在他们的非议之上,添加上你自己反射出去的敌意。因此,当你感到浓重地自卑或被拒时,不妨明智地检查一下自己的投射心理,也许自己对外界环境的不满,远比意料的还深。

至此我们已清楚看出,阴影的投射不只扭曲了外在的现实,也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内在感受。虽然我把阴影内的某些情绪投射出去,我仍然感受到它的压力,只是认定他是外来的,而蒙骗自己,那阴影变成了我所感到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将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投射出去后,便会不自禁地感到别人才是充满敌意的元凶,于是对他人产生一种无名的畏惧。原有的敌意成了我投射的阴影,我对待他人以及自己都在这畏惧的症状之下去看。阴影成了我的症状。

因此,我把阴影投射出去后,自己并未得到自由,我的那一部分形象或特质,并未一并勾销,反而成了一种状态,不断提醒我藏在角色后面的那一部分。而且我的阴影一旦变为某种症状,与内在阴影之战便转变为与外在症状之间的交战。我所拒绝的那部分倾向变为症状后,我仍然厌恶不已,可能会想尽办法隐藏那些颤抖,自卑,消沉,焦虑等症状,就和当初我想掩藏自己的阴影一般。

所以,消沉,焦虑,无聊,畏惧,等种种症状,多少都包含了某些阴影,某些投射情绪在内。不论这些症状多么令我们不舒服,我们不应再逃避轻视它们,因为它们本身隐藏了化解问题的秘方。和症状搏斗就是和阴影搏斗,它们才是始作俑者。

这一层次疗法,第一步便是为这些症状腾出一块友善的空间,不再逃避它,与它正面接触。尽可能地接受它,体验它,也就是让自己感到消沉,焦虑,拒绝,无聊,伤害或受窘。我们以前所拒绝的感受,都让它们一一呈现出来,甚至主动鼓励它们出头,让它们在自身内悠游自得,我们只需保持觉醒即可。第一步就是这么简单,有些治疗法甚至只要求这一点而已,当你接受症状之时,同时也就接受了藏在症状之下的阴影,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症状仍不消失,我们不妨进入角色层次的治疗法的第二步骤。它虽然也很简单,但需要时间及耐性。我们只需把每一种症状都还原至原有的形式。也许我们还需借助(表一)的提示以及有关的心理学书籍才能做好这还原的诠释工作。但第二步骤的基本原则却很简单:所有的症状只是我们所未意识到的某种潜浮倾向的一种徽兆而已。例如你在工作当中感到极大压力,这个症状只是一种徵兆,显示出来你对工作的抱负远比你自己意识到的或愿意承认的要大的多了。也许你不愿承认公开承认你的兴趣与抱负,如此你才能使别人赶到愧疚,你为了”他们”的利益而”不得不”做这么大的牺牲。也许你希望籍着这无私的奉献,获来更高的津贴,也许你根本忘了自己的意愿与抱负。不论背后是何原因,”压力”的症状显示出你比自己预想的更有抱负一些。因此你便将此症状还原本来正确的形式:把我”不得不”重新诠释为”我想要”。






各种阴影症状的隐含意识

症状………………………(还原至)原有的阴影形式

压力……………………… 抱负

受人排斥………………… 我不想为他们浪费任何时间(别人不喜欢我)

罪恶感…………………… 我讨厌 你的要求(你使我有罪恶感)

焦虑……………………… 兴奋激动

难为情…………………… 我比想像中的我更在意别人(每个人都注意我)

缺乏能力与兴致………… 我不想满足他的需求

畏惧(他们有害与我)敌意(我私下非常愤怒,想攻击别人)

悲哀……………………… 愤怒

退缩……………………… [我要把他们全部推出去!]

我做不到………………… [我才不甘愿呢!]

责任(我不得不)……… 欲望(我想要)

痛恨(我因某个缘故讨厌你)……自我嫌恶(我不喜欢自己内在的某些倾向)

妒嫉羡慕(你真棒)……(我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好一点)





还原,是这治疗法的关键所在,你无需另外制造动机来驱除那个压力感,你所需要的动机就隐藏在那压力下。压力感就是你所需的动机,你只需将它还原至原有的名称----动机,就成了,无需另起炉灶。

因此,症状本身反而提供成长的机会,它能不偏不倚地指向你潜意识中的阴影,只要你能认出它来,你就已经踏上了成长之路,生命的界限得以扩展,自我的形象也更加平衡且易于接受。简言之,你已由角色层次提升至自我层次了。它的过程就这么简单:角色+层次=自我。

最后我将扼要地介绍一下这一层次的心理治疗的重心所在。如果你撇开那些心理学家们的术语学名,只是听他谈话的要旨,你会发现他们的论点都逃不出那一套:如果你说你爱你的母亲,他便会告诉你,你下意识里其实很恨她;如果你恨她;他便会说:你下意识里很爱她。如果你说你心情烦闷得无法忍受,他会告诉你,是你自甘如此的;如果你说你很讨厌被别人嘲弄,他会说,其实你心里正求之不得。如果你兴致勃勃地参与宗教,政治或任何运动,忙着劝化别人相信你的理想,他便会提醒你;你实际上并不相信这一套,你的参与只是为了说服你的自己的疑虑而已。反正你说是,他便说非;你说东,他说西如果你告诉他,你一向讨厌心理学家,而且愈来愈肯定这一点,他便会告诉你,你其实是个不得志的心理学家,心中既羡慕又嫉妒所有的心理学治疗者。

这些话听起来十分滑稽,其实心理治疗者用这些相反的论调,是为了针治你内心隐藏的反调而已。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本章所提供的几个例子,每位主角都只能觉察出一边的论调,他们不愿同时面对两边的感受,更难意识到这两极的感受其实只是一回事。如果你拒绝看一边,那一边便被压到潜意识下,然后投射出去,如果你便在两边之间划下了一道对立的界限,制造冲突。这场内心的交战是永无胜算的,因为两边本来是一体的,不论哪一边输,全盘皆承受其苦。

阴影既是你下意识里所藏的反调,面对阴影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认取你当前想法的相反论调,它正是你的阴影所投射在世界中的面貌,你必须照顾它。我并非建议你按这反调来行动,只需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即可。如果你及其讨厌一个人,注意一下你内心可能喜欢他的那一面感受;如果你疯狂地爱上了某个人,则应注意一下你的另外一面可能毫不在乎她。如果你讨厌某种感受或症状,可能另一部分的你正以此为乐呢!只要你能真正地觉察出正负两面的感受,那件事或那个场合所引发的不安与焦虑就消失了,因为正负两边并不对立,冲突自然化解于无形。反之,你一忘失了这一体性,正负两边便立刻针锋相对,转变成某种问题来烦恼你。它们原本一体,是你下意识中故意不去看它,才会造成这种分裂。

当你认清了另一面的你,既你的阴影及外在的投射心影时,才会甘愿为自己的感受及心境负责,不再怪罪别人。你逐渐看出你与他人之间的紧张。原是出自你与自己投射出阴影之间的冲突。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并非外界加诸于你的,而是你暗中想加诸于他人的企图,又反射回你身上而已。你还会发现并不是那群人或那件事引起你的反感,你只是以他(它)们为借口来宣泄你对自己的反感而已。当你首次发现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肇始者时,心里的压力会顿时减轻许多,因为你知道你可以随时中止这一切问题,只要将它们还原至原有的形式即可。你是自己所有感受的肇因,而非不得不承受的后果。

本章大意显示出,我们有意否定自我的某些部分,重塑自我形象,维系个人的门面,便在我们所喜欢的(角色)以及不喜欢的(阴影)那些部分之间划分界限。同时我们也看清了,某种症状,我们痛恨这些症状,就和我们痛恨自己的阴影一般深。等我们将此阴影投射在他人身上时,我们便同样地痛恨别人,他们变成了那些问题的化身,成为我们抗拒的对象。于是这一层次的界限便引发出各种形式的冲突内战。

我们必须发掘出一向受我们忽略的那一部分阴影,才可能建立较平稳的自我形象,从角色层次提升到自我层次。这些阴影部分并不难找到,因为它们常出现在你所投射出来的问题症状之中。你只需撤消那道界限,把那陌生的一面包容进来,给自己一些时空去认识并接受你内在的潜能,不论正面或负面,好的或坏的,可爱的或可耻的,如此外在的阴影便自然消失,你所有的心理活动才能较平衡地发展出一个自我来。撤去那道藩篱吧!重新规划你的心灵,化解内在的恩怨,化敌为友。此后,即使你称不上完美无缺,却会变的可爱多了。




还原,是这治疗法的关键所在,你无需另外制造动机来驱除那个压力感,你所需要的动机就隐藏在那压力下。压力感就是你所需的动机,你只需将它还原至原有的名称——动机,就成了,无需另起炉灶。

因此,症状本身反而提供成长的机会,它能不偏不倚地指向你潜意识中的阴影,只要你能认出它来,你就已经踏上了成长之路,生命的界限得以扩展,自我的形象也更加平衡且易于接受。简言之,你已由角色层次提升至自我层次了。它的过程就这么简单:角色+层次=自我。

最后我将扼要地介绍一下这一层次的心理治疗的重心所在。如果你撇开那些心理学家们的术语学名,只是听他谈话的要旨,你会发现他们的论点都逃不出那一套:如果你说你爱你的母亲,他便会告诉你,你下意识里其实很恨她;如果你恨她;他便会说:你下意识里很爱她。如果你说你心情烦闷得无法忍受,他会告诉你,是你自甘如此的;如果你说你很讨厌被别人嘲弄,他会说,其实你心里正求之不得。如果你兴致勃勃地参与宗教,政治或任何运动,忙着劝化别人相信你的理想,他便会提醒你;你实际上并不相信这一套,你的参与只是为了说服你的自己的疑虑而已。反正你说是,他便说非;你说东,他说西如果你告诉他,你一向讨厌心理学家,而且愈来愈肯定这一点,他便会告诉你,你其实是个不得志的心理学家,心中既羡慕又嫉妒所有的心理学治疗者。

这些话听起来十分滑稽,其实心理治疗者用这些相反的论调,是为了针治你内心隐藏的反调而已。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本章所提供的几个例子,每位主角都只能觉察出一边的论调,他们不愿同时面对两边的感受,更难意识到这两极的感受其实只是一回事。如果你拒绝看一边,那一边便被压到潜意识下,然后投射出去,如果你便在两边之间划下了一道对立的界限,制造冲突。这场内心的交战是永无胜算的,因为两边本来是一体的,不论哪一边输,全盘皆承受其苦。

阴影既是你下意识里所藏的反调,面对阴影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认取你当前想法的相反论调,它正是你的阴影所投射在世界中的面貌,你必须照顾它。我并非建议你按这反调来行动,只需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即可。如果你及其讨厌一个人,注意一下你内心可能喜欢他的那一面感受;如果你疯狂地爱上了某个人,则应注意一下你的另外一面可能毫不在乎她。如果你讨厌某种感受或症状,可能另一部分的你正以此为乐呢!只要你能真正地觉察出正负两面的感受,那件事或那个场合所引发的不安与焦虑就消失了,因为正负两边并不对立,冲突自然化解于无形。反之,你一忘失了这一体性,正负两边便立刻针锋相对,转变成某种问题来烦恼你。它们原本一体,是你下意识中故意不去看它,才会造成这种分裂。

当你认清了另一面的你,既你的阴影及外在的投射心影时,才会甘愿为自己的感受及心境负责,不再怪罪别人。你逐渐看出你与他人之间的紧张。原是出自你与自己投射出阴影之间的冲突。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并非外界加诸于你的,而是你暗中想加诸于他人的企图,又反射回你身上而已。你还会发现并不是那群人或那件事引起你的反感,你只是以他(它)们为借口来宣泄你对自己的反感而已。当你首次发现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肇始者时,心里的压力会顿时减轻许多,因为你知道你可以随时中止这一切问题,只要将它们还原至原有的形式即可。你是自己所有感受的肇因,而非不得不承受的后果。

本章大意显示出,我们有意否定自我的某些部分,重塑自我形象,维系个人的门面,便在我们所喜欢的(角色)以及不喜欢的(阴影)那些部分之间划分界限。同时我们也看清了,某种症状,我们痛恨这些症状,就和我们痛恨自己的阴影一般深。等我们将此阴影投射在他人身上时,我们便同样地痛恨别人,他们变成了那些问题的化身,成为我们抗拒的对象。于是这一层次的界限便引发出各种形式的冲突内战。

我们必须发掘出一向受我们忽略的那一部分阴影,才可能建立较平稳的自我形象,从角色层次提升到自我层次。这些阴影部分并不难找到,因为它们常出现在你所投射出来的问题症状之中。你只需撤消那道界限,把那陌生的一面包容进来,给自己一些时空去认识并接受你内在的潜能,不论正面或负面,好的或坏的,可爱的或可耻的,如此外在的阴影便自然消失,你所有的心理活动才能较平衡地发展出一个自我来。撤去那道藩篱吧!重新规划你的心灵,化解内在的恩怨,化敌为友。此后,即使你称不上完美无缺,却会变的可爱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6:43 , Processed in 0.09861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