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title="奉献 – 亲密关系中最高的境界(文:冯铮)" height=160 alt="奉献 – 亲密关系中最高的境界(文:冯铮)" src="http://s14.sinaimg.cn/middle/48eaa665g98bfdc8bf56d&690" width=646> 照片上的两位老人是加拿大海文心灵成长学院的创史人,我2007年有十天的时间跟他们一起学习,我被他们内在的光芒和深深地慈悲深深地感动着,他们是我最敬重的导师,看了我的督导兼我的朋友冯铮写的关于两个老人家的故事我非常地感动,他们的精神会一直支持着我,伴我前行。
海文被很多人认可为是有关关系的学派,或至少是说,关系是其最核心的部分。我认同这一结论。就所谓“术”的层面上说,海文的“关系的发展阶段”模式、海文个案结束时以连接为依归的工作方法、海文的很多个人觉察练习、包括“沟通的模式”、“共鸣模式”等理论模块,的确都围绕“你-我”关系为轴心进行展开和实践的。
那么,如果有的话,亲密关系中的“道”又是什么? 我最近与海文创始人之一麦基卓(Jock Mckeen)互相分享了近况。在电子邮件中他告诉我,黄焕祥今年已经80岁,去年起罹患了帕金森病,并且伴随视力下降,已经基本不能阅读。因此,他每天晚上为黄焕祥朗读书籍和电子邮件,吃饭时帮他夹菜,晚上10点服侍他睡觉后自己再继续写书。我在电子邮件中试探性地邀请麦基卓来中国做演讲或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他皆婉拒。他说,他现在要将全部精力用来照顾黄焕祥的起居,为他提供一个安逸、舒适和有人陪伴的高品质晚年生活。 琳达告诉我,今年5月初她与黄/麦两人以及其他海文老朋友到纽约看话剧。一行人每天会共进晚餐。在进餐时,麦基卓不但会将黄焕祥任何因为手的颤抖而不能做的事情全部包揽下来,而且会将黄焕祥仍然机智的大脑想要表达但口齿表达却又困难的部分耐心和忠实地“翻译”给在场的人听。 我很感动。麦基卓今年67岁,身体强壮,思路敏捷,口齿伶俐。他是海文创始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声望再继续带领课程,享受声誉满足感以及经济利益。但为了陪伴黄焕祥,他放弃这一切,且时至今日已经5年多了(除了中国人去加拿大海文学院时他们两人还愿意带领两天的工作坊外)。按照世俗思维的定义,这是牺牲,按照海文的精神,这是奉献(英文dedication)。 在海文以及其它成长课程里,我们渐渐发展出一个“界限自我”。亲密关系在有觉察的关系里,是两个“界限自我”之间的交集与互动,其范畴包括精神情感层面、日常行用层面和性的部分。就一个理想模型来说,从“权力斗争期”到“整合期”,两个“界限自我”逐渐交融与和谐。这背后涉及到自我觉察的运用,“界限”的坚持和到“臣服”的转化。在粗略的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术”的运用过程。如觉察自己是否在防卫,觉察自己是否被跨越了“界限”,觉察自己能否能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里外一致的“臣服”等。但如果我们在是否能将亲密关系伴侣的福祉看成与自己的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个层面进行觉察与选择时,我们涉及的问题似乎已经超越了“术”的范畴了。 就儒家传统道德或西方基督教生活方式来说,这不是问题 - 我们会自动化地将别人的幸福放在自身之上。但就发展了的“界限自我”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在一个有觉察的、由两个“界限自我”组成的关系里,甚至是在只有一个有“界限自我”而另一方没有“界限”自我的关系里,“我”是一个鲜明和独立的个体;“我”时时觉察,看看自己当下的“界限”在哪里,决定是否要伸张与维护自己的“界限”。没错,海文以及大多数心理成长团体鼓励学员觉察、发展和伸张自我“界限”,因为大多数人进入课堂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发展出这个“界限自我”意识而感到生命的幸福感受到了压缩或根本就消失了。因此,人们要重新找回自我。这是成长的逻辑与目标。 但如果人生有终极目的这一说法的话,那么成长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在海文已经来到中国五年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想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假如“界限自我”包含着一个人根本的生存利益(工作与经济利益)的话,在我看来,在与黄焕祥的关系中,现在的麦基卓似乎已经消弭了“界限自我”。他将黄焕祥的晚年福祉当作自己的福祉而放弃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至关重要的现实利益。 记得应该是十五年前的一个元旦,我参加了由黄/麦两人主持的相当于我们的“迎新茶话会”一样的课程,叫“温故知新”。那一年,他们为自己当年的生命主题取了一个词,叫奉献。他们说,成长不仅仅只是“自我界限”的界定、维护与伸张,成长也包括境界,包括奉献的精神。 我在麦基卓身上见证了这种精神。我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与折服。我发现,自己在近来的亲密关系/人群关系中的常态是将觉察集中在自己的界限与是否舒服方面,而在“给予”和“奉献”方面觉察与行动的比例是少的。麦基卓的精神为我树立了榜样。当然,我丝毫不准备放弃自己的“界限自我”,但我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使命是扩展这个“界限自我”的内涵与容量。我相信,一个不断扩展的“界限自我”应当意味着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道精神,包含给予和奉献的精神。 我在电子邮件最后表达了对于麦基卓婉拒了来华讲学之邀请的理解,同时又加上一句自己的评价。我说,“Jock(麦基卓英文名),这一切皆乃道之动”。他说,“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