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证得空性是不是人们常说的见性?证得空性如何训练?它与执觉之间有何关联、有何不同?二、六根通与见性有何不同?以及它们的关联。三、出阳神、见性、六根通各自的层次与关联?四、叶曼居士是一位八十多的老太太,当她师父说连放下也要放下后,当晚任督二脉及所有七经八脉自动全通了。这是不是静到极至的物理反应?它与执觉是不是有异曲同工的效应?五、见性——开悟——成佛的不同与关联?(这几点可能是很多人要弄明白的)阿弥陀佛! 一、证得空性是不是人们常说的见性?证得空性如何训练?它与执觉之间有何关联、有何不同? “见性”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眼根的基本功能叫“见性”——即“见”的性,相对于它,还有耳根的功能——“闻性”、舌根的功能——“尝性”、鼻根的功能——“嗅性”、身根的功能——“觉性”、意根的功能——“知性”,为了概括或表达这六根之性,佛教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自性”或“如来藏性”。当我们说“自性”或“如来藏性”时,通常是指这六根之性——见性、闻性、尝性、觉性、知性等。二,“见性”这个词还指,见到了“性”(如来藏性或自性)。 “证得空性”这个概念概括起来有三个面向:1、指向生命本体,它是指见到“自性或如来藏性”;2、指向万物的法体,它是指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空性的、没有实质的;3、在主体和客体的交互时,它是指体认到客体是不固定的、本无实际体的。所谓“证得空性”,通常是指体验和认识到这三个方面——本体是空;客体是空;本无实际的客体。“生命本体的空”可以随时随地“直接”体验到,不假思考;“客体本质的空”透过思维认识到;“本无实际客体的空”体验加思考可以认识到。纯思考认识到的“空”——是道理上的明白、领悟上的空性;直接体验到的空,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证得空性”。 “空性”本身不需要训练,但对空性的认识和体验,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修行”或“训练”。持觉(执觉)是这修行或训练的一种,是去认识和体验生命自身存在及功能的一种方式,它本身就是心的自性应用。一切修行,是心拐着弯儿来认识它自己——心透过“拐个弯”来认识它自己,这就是修行及其目的。 二、六根通与见性有何不同?以及它们的关联。 见性必须通过六根,六根个个可以见到心性。从性能上讲,六根在表面上是“六”,往中心去它们是“一”。心与六根之间的关系是非六非一;六根之间的有关系是“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三、出阳神、见性、六根通各自的层次与关联? 在我来说,“出阳神”就是“觉性浮现”,就是觉性“放大光明”,就是生命隐藏的性体被认出。见性、六根通是指一个意思。六根通通到哪去了?通到同一心性中去了;故六根通和见性是同一概念。 四、叶曼居士是一位八十多的老太太,当她师父说连放下也要放下后,当晚任督二脉及所有七经八脉自动全通了。这是不是静到极至的物理反应?它与执觉是不是有异曲同工的效应? 在我看来,觉悟(认识到生命的本来、本体)和色体内部的管脉通不通或如何,没有必然关系。修行从“身体”层面去觉悟真相,就是去认识到生命的真相不受身体的限制。并非是你身体中七经八脉都通了你就觉悟了,不通就不能觉悟。身体会如何,是“技能”训练的结果,属于“术”不属于“道”,不关开悟及智慧。如果你欲追求身体层面的好感觉或管脉气机通不通,在意念和身体交互上用功夫;如果你想觉悟,那么就要“出离”这。修身“用意念”是专注,修心“持觉知”是出离,它们是不同的过程。 五、见性——开悟——成佛的不同与关联? 见性或开悟是指你醒来在佛前,但还不是成佛。“醒来在佛前”是指你醒来在觉性里,你活在觉知下,你保持觉知,但这不是成佛,这只是你来到大菩萨净土。成佛是对这一切的超越,是觉与非觉的“弥合”,是一切分别的跨越,是越过“正智”来到“如如”。成佛是成为如如、是如如。开悟或见性只来到了五法中的“正智”位,还未到“如如”位。 开悟或见性是成佛前的准备,当你不来到佛前(不认出佛),你是无法成佛的。所以开悟、见性是为成佛作准备的,而成佛则是一切修行的终点——很有趣的是这终点正是起点。开悟和见性是相同的概念。
分类:一念行者 《问与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