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197|回复: 0

问题与回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5 08: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意识心是弥勒?”此句形容不妥!用意识心的是凡夫,而弥勒是十地菩萨之觉悟圣者,不能说弥勒代表意识心。

不但十地菩萨,乃至等正觉、成佛,皆用此意识心。诸法唯识,十方山河,一切万物,皆从此识心流出;若无此意识之心,何有诸法?

凡夫和圣人,皆有意识心。差别在于,圣人使用意识心,凡夫被意识心所使用。一个是主,一个是仆。凡是能使用自己的意识,在主位者,是圣人;凡是被自己的意识心所使用,在仆位者,是凡夫。并非凡夫有意识心,圣人无意识心。意识之心,为一切有情所有。

弥勒表处在意识心,但已在修净觉者;释迦表已在净觉,但仍使用意识心者。若是处在意识心,完全不知修行,不知除染者,是凡夫。此诸说法,只是表法。犹如路牌之上所画箭头,向箭头方向走去,其心莫停驻在画面箭头上!

请您开示:婴儿和植物人头脑或心中应该都没有概念了吧,能称他们为(佛)?没有概念,在当下如何生存?

圣人并非头脑中没有概念,而是不执著那些概念,并且他知道那仅是些概念。对于凡夫来讲,并非如此,我们往往“忽略”那些概念,而认那些是真实的。

“佛”这个概念,代表那些内心清净不染,其心又能作灵动万用、所行无碍的人。作为一位佛,至少具备这两个特点,若二者缺一,不名为佛。当然,你的“佛”的概念也许有所不同,随着你的定义的不同,你所标指的事物也有差异。

婴儿和植物人,皆不失其心,就其“心”来讲,与佛相同;就其用来讲,与佛相差甚远。所以,你可以称他们为无知佛,也可以说他们并非佛。透过指端看月亮,透过语言看其义!

问:请解释一下“如物是物”?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于其山水之上,不添不减,是名“观物是物”、“如物是物”。

                                                                                             

问:我很摆脱一切感情的羁绊,很想成为一名出家人。但我现在面对一份金子样的感情,好真呀,太宝贵的感情了。该如何选择?她会是我这一世的同修吗?

既不想承受感情的羁绊,又不想离开感情,这只能在“自心”上狠下功夫了!本来自由,与一切外物无关;但能在心地上狠下功夫,实现自由并非梦想。一切困惑,其心是因,但修心地法门。

她是我这一世的同修吗?没人不是你的同修,某人是不是你的同修,取决于你,不取决他(她)。你修,她即是你同修,不管她修不修;你不修,她修也不是你同修,因为你不修。

问;请问究竟是死后有灵,还是人死如灯灭?

既不是死后有灵,也不是人死如灯灭。因为不存在受生受死的“我”,而那和合而有的事物的本质,不生不灭。若要明白这个道理,但去“花开见佛悟无生”!

问:通过看你的文章体会到觉是空,然后呢?

然后外持于戒,内修于定,于其中间,常起观照。看护好身口意三门,于心地上无诸事,自在无碍如诸佛。

                                                                                             

问:如果因为无明造了许多的不善业,现在觉醒开始行善业,即使善业大于不善业,那些不善业是否还是要在今生或未来生一一偿还受报?

过往的不善行所形成的业,犹如果实结成的种子。种子只要得遇适当的水分、气温等条件,就会萌发。若不得遇合适的条件,一万年不萌发。甚至,如果加强善业的修行,犹如给那种子加温一样,温度高到一定程度,种子就会坏掉。因此,过往不善业所形成的果,是否偿还受报,取决于你之后的业行。一个人之前即使做了不善业,之后善加修持善行,仍然会得善报,真实不虚。如果你过去所做的不善业大,那么你之后就要加大善行的力度,不善业的果报就会逆转。

问:法华经普门品里讲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也是比喻吗?到底有没有观世音菩萨呢?

这是描述的一个事实。如果你向内观修,你就会发现:观世音菩萨是你,有求必应,准确无误;救苦救难,力所能及。但如果你不向内观修,没有这种实际体验,你将不知道观音是谁、居于何处、有没有救苦救难这回事、是不是有求必应,你会感觉虚无缥缈,怀疑诸佛所说。但如果你依经修行,整部华严经典所述,句句属实,无有不实。

问:我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向别人学习”,向别人学习是怎么回事?学习别人的行为?还是蕴藏在行为后面的信念?最后就是关乎整个环境的信念,我干嘛要学习别人。向别人学习究竟是什么回事?另外,在五行上亲人相克是怎么回事?

学习别人,实际只是启发自己。你无法真正学习别人什么,你只是透过“你的”观察、思考及模仿等行为,来启动和推动自己内在的心行。因此,学习别人,只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作为因子之一,来达成自己的内在变化。并不存在真的“向别人学习”。

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克这回事,那只不过是信念的冲突。你持有你的见地,他持有他的见地,你的见地和他的见地不同,你们生活在一起,发生内在的交通冲突,但谁都不能作出让步。如同两辆汽车相逢在独木桥上,谁都不愿意倒车让路。“相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

一切人外在的行为发生,只是信念种子的萌发生长;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信念种子的运作碰撞。因此,向内觉察你的信念及其运作变化,可解一切人惑!

                                                                                             

问:末学从小被一问题困扰,就是社交恐惧症,与不熟识的人或是上司交谈会变得紧张,心跳加速,语无伦次。学佛后虽明白是自己的颠倒妄想,怎奈控制不住,天天生活在人间地狱。

这是一种习性反应,是由于长久以来,念念颠倒,念念受熏的结果。要想去除这种现象,必须向深观——观身、观受、观想、观行、观识。于此五蕴,作踏实、长久的内观,可解此困。若不如此,不易消除此等现象,因为彼心受邪念熏染已经成习。

问:喜欢您写的相应庄子,想请教:心是心看见的一切;而我是那心。心有一千万个“我”,在那相逢的时刻,它即是庄子,也是蝴蝶。——庄子梦里的蝴蝶和白天花园里的蝴蝶,于庄子有何区别呢?梦里是心看见心,梦外心不见心吗?

对于心来讲,梦里的蝴蝶和白天花园里的蝴蝶,是幻觉和错觉的关系。幻觉是从想象到想象,错觉是从实物到想象。犹如一个是比着想象中的葫芦画瓢,一个是比着实际的葫芦画瓢。

梦里梦外,皆是心望见它自己的化身。对于心来讲,不分内外。是头脑,在分别内外。

问:能谈一谈对数学的看法吗?毕竟科学技术有有利人类的一面,我们现在可以做着飞机很方便的到世界各地。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是世间法和出世法都圆满的人。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眼前没有两样事物: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他所见到的是一。一切法,若作自性解,是世间法;若无自性解,即是出世间法。但没有两样东西。如同山前看山和山后看山,看见的山的形貌不一样,但并非两座山。

在我看来,科学是佛法的一部分或一种形式。因此,诸佛从不反对世间科学,他们只是指明他所观察到的实相,并指导人们解脱缠缚。诸佛无目的,众生的所需要即是他的目的。数学,世间人了解和说明世界的一种方式。

                                                                                             

问:我困惑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比如若弄明白了空、不空、空不空的关系,这与现实生活有何指导意义呢?我身边该是什么矛盾还是什么矛盾,该解决不了,还是解决不了。您似乎也不愿回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该怎么理解呢?

我的眼中没有形而下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归升于心与念的问题;我的眼中只有形而下的问题,一切问题具体到不需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中无言无说!

修习佛法,如果仅是从头脑到头脑,从道理到道理,这没多少意义,徒增知见,所益不多。但如果从事情到道理,从事物到道理,意义深远。从道理到道理,如同空花结空果;如果从事物到道理,如同树木从大地里长出。

若是从事物到道理,不牵涉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理论本来就是从实践里长出来的;若是从道理到道理,也不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为那是纯粹的头脑的理论游戏。

你从哪里开始明白道理?先实修,再说理。闻一理,作十行;见着道,永不弃。这才是修行呢,这才能真用。

问:我们的第六识跟第七识有何区别,怎么来区别?

简单地说,那个“我”的意识就是第七识,一切“我所”及我所的变现皆是第六识。例如,你始终感觉有个“我”在,这就是第七识,而你的“我想及想到的”、“我看及看见的”、“我听及听到的”等,皆是第六识及其变现。前五识也是第六识的应用,没有单独的“识”存在,所有的识都只是分别言说!一切法,觅无自体,徒只假名!



分类:一念行者                                                  《问与答》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21:30 , Processed in 0.10264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