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174|回复: 0

依循四念处,次第登禅楼(2015-06-28 12:53:3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9 12: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从缅甸到印度,接触了不少禅修方法,葛印卡也好,马哈西也好,总感觉条条框框太多,尤其在集中注意力和贴标签上。就是简单地观呼吸,有的老师说是止禅,有的老师说是观禅,两者到底有何不同呢,又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呢?

我们未经训练的心就像一只猴子,有些禅修方法设置很多条条框框,是为了把猴子装进笼子,以便驯服它。条条框框越多,类似那笼子编得越紧越密,一旦猴子成功地装进去,它的猴性就被折损了一大半。猴子进笼子的过程本身,就是禅修设置的一部分。所以,于禅修中,不要怕条条框框多,也不要企图绕过它们或略过它们,遵守这些条条框框本身,就已在把你带进禅修的进程。

禅修的起初通常是观呼吸。呼吸是一种客观的、缘起的自然现象,你如何利用它取决于你。你可以用它修止禅,也可以用它修观禅,甚至也可以止观同修。如果你的心平时特别散乱,东游西游的,难以专注做一件事,那么以有意识的训练自己修止禅一段时间;如果平时你的心专注度还可以,但昏昏沉沉、无明、无记的时间比较多,那么,集中精力修观禅一段时间;如果你的心平时相对比较平衡,那么止观同时修。具体选择以何为主,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但不管如何修,只要修,肯定有巨大的利益和增长。

止禅主要是有意识的训练专注力,可以不用管觉知或观照,一般它有固定的专注对象,用心的重点在客体上;观禅主要是有意识的训练觉察力,它可以不需要固定的客体,用心的重点在主体上;如果你用心的重点既包括主体,又包括客体,且不管客体和主体是一还是二,只要心上的功夫包含这两个元素——觉知力、专注力,就是止观同修。止观同修,不是在止与观之间取得平衡,而是让止与观统一。也就是,不管禅修的对象是什么,只要你专注的觉知,觉知的专注,专注与觉知合一,就是止观同修。

通常情况下,除非你有意选择,否则,只要你修行方法正确,大部分人是自然走向止观同修的。因为,不管是从止禅出发,还是从观禅出发,走向远处,走向深处,它们是自然归一的,自然合一的。没有人不是这样。

在禅修,例如,在观呼吸中,有一些片刻,你的心自然地听到外面的鸟鸣;或者你的脚疼,你的腿麻,你头脑里这样那样的念头,进入了你的意识……出现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因为人的觉性本来就是自然敞开的,朝向一切的。念头升起不受你控制,脚疼、腿麻等不受你控制,觉知是自然的,也不受你控制,因此,当你的心在止观的过程中,出现了上述情况,不要太打结,那是禅天里的自然现象。不用在那儿纠结,根据你禅修的目的,继续回到你的禅修旅程中就行。

在禅修的起初,有时心很难专注于一点,那点越小越难专注。这不是自己的心定力不够,而是心过去时养成的奔驰扰扰的习惯太强。这种情况不用专门对治,只需在意识到时不断的回到专注对象就行。训练久了,心奔驰的习惯纠正了,自然能够安静于一处。

禅观一般是有次序的。这样的次序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众多的人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比较容易,比较符合心知行的规律。一般禅修的规律是,从观察慢的到观察快的,从观察粗大的到观察细致的,从观察外部的到观察内部的,从观察有形的到观察无形的,从观察显而易见的到观察极不容易辨别的等。符合这个规律的身心禅修次序是:身、受、心、法——也就是四念处经里面的指导和修行。如何具体的禅修?依一本四念处经就够了。只要修四念处里的一法、二法、三法、四法……正确修行,没有不成功的。其效果和结果,如经中所说。

请依四念处经的指导,先修身念处,再修受念处,再修心念处,再修法念处——从身到心,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从明显的到极不易辨别的……进行。如此进行,渐得清净,渐合佛道,能得解脱,能成就三世诸佛功德。对于禅修,一般老实人的进步大于聪明人。所谓老实人,就是心不妄想,你说给他什么,他就老老实实做什么,不讨价还价,不耍自己的小聪明,没有自己的一套的人。在禅修中,这样的人比聪明人更容易进步,更容易达到禅修的目标。

依循四念处,次第登禅楼。实者先聪者,到达于解脱。禅修有次第,从身及与心。于诸禅法中,次第须明确。先解脱于身,再解脱于心。身心皆解脱,无有能系者。身心不系人,再觅法解脱。解脱于诸法,便是大乘者。身心生烦恼,诸法成知障。解脱身心者,无诸烦恼障;于法解脱者,无有所知障。二障并除却,齐行于佛陀。

南无世尊。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8:30 , Processed in 0.11205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