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书,里面的第二章第六节:止观。里面讲“观”有两个有名的传承就是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传承。而龙树菩萨的传承又分为两个方法。也许是我愚笨,我感觉这两个传承的论述予我不太明白。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请你对此给予开示。对于“观”的这两种传承给予开示。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都知道“观”这件事,也每时每刻在“观”。但对于修行者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观”呢?从我的理解、就修行而言,真正的“观”就是“见见”。观也并不仅仅用眼睛。“观”最终所用的主体是心、是佛性。因此,观的说法——在眼为见见,在耳为闻闻,在鼻为嗅嗅,在舌为尝尝,在身为觉觉,在意为知知。所谓“闻闻”、“嗅嗅”、“尝尝”、“觉觉”、“知知”,都叫“见见”。这整体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觉知”或“保持觉知”的意思。也就是说,之于修行的观:所观的对象,并不是外在事物本身,而是那个能觉能知的心的所用本身。这个观本身是空的,在这个观上本身是止的,所以能这样观本身就是止;能观这个观,本身就处在空性之中。因此我们修行要想进入“大定”——止,要想进入“佛土”——空性,但须这样观!这样观,不须别的修行,就能成佛。 “观”本身可以作为它自己的观察对象,但如果你不能够这样观,非得要在观前“加入”或“树立”一个观的对象,那么你就观“五蕴”吧。除了直观“观”这个方法外,观五蕴也是最快切入空性的方法;比观五蕴更远一点切入空性的观法是,观察天地间的一些事物及现象,悟到它们也没有本质或是空性的,从而切入生命之空,从而找到和安住在“觉”性之中……这是观修中最“慢”的修行——也是一般人所常用的观法。就我对宗萨仁波切先生阐述的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法的阅读理解而言,我以为,龙树菩萨教导的观法属于我所说的观法中的最后一种,弥勒菩萨的教导属于我所说的观法中的观五蕴的教导,他们的说法都不是我所说的直观观的方法。我所说的观法是直切入空性的方法,一点弯都不拐的直入修行。 观察外物是空性的修行,借助的是思考,诞生的是道理,得到的是理解,但最终于自身痛苦的解脱没有直接的效益可用。你理解了那些道理,你头脑上明白了事物是空性的——身体也是空性的,那有什么用?当痛苦来临时,它依然把你吹垮,就像大风吹歪一棵小树一样。因此,这样的观法意义并不是多大,这种观,它的本质是一种“思考”。 我把观五蕴和观察天地万事而得到空性的观法,都列为“外观”;我把直观观——观观、听听、闻闻、尝尝、觉觉、知知的“观”法,称为“内观”。称它们外观,是因为于心而言,它们还是在观察于心之外的东西;称它们外观,是因为它们还在观外。真正的内观,直在观位上,它的观察对象不是任何一个于观之外的能变化的东西,它是观本身;这个观本身并不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是纯粹的知道本身。在我看来,这样的观才是真正的内观。从我的理解看,世俗上所被称作的“内观”也是一种外观,凡是箭头不反折观者本身而指向所观之物的观都不是真正的“内观”,应被称作“外”观才更合适。即使你观自己的内脏、观自己的感受、观自己的念头……也是一种“外”观;因为它的观察对象是于观之外的一个事物,而不是观本身。凡不指向观本身的,都实名外观,非是内观。 如果我们去透过观察天地之中的万物一种是空性的而去觉悟生命之空,这显得有点“复杂”并且你得到的也只是一种理性上的“空”;即使你观察五蕴是空的而获得生命也是空的,这还绕远了一点路,直在心性的本观之中,你就直在了菩提、涅槃或楞严大定中了。你不假任何东西来到了你的“本来”,这就是佛在过去所常说的“不起于座,即入涅槃”的方法。我所阐述的这种观法,算是一种“大法”吧,只有那些理解它并有大信心的人才能消受的了。说它是大法,是因为它至简。一种法越简,它就越“大”;直至最简,它就最大。大法是给大信的人准备的。如果你还没准备好,那就先食一些小点儿的法——就是头脑多绕一点远路而已。 我对佛教的传承并不是太了解,相对于宗萨仁波切这样的大德而言,我是一碗水与大海相比,我是一个“土八路”。切实地说,我并没有详实的去了解龙树和弥勒两位菩萨所说的观法是什么,我旨在阐明我所说的“直观”(或观观)是什么。不喜欢简单,有兴趣知道更多的人可以去了解更多的佛教修法;不过就我的习惯而言,如果穿着一双鞋能够走完长征,我就不愿意再换第二双,除非它不合适,或被证实不能穿了。法其实就是一双鞋子,不要重视鞋的花样,来看你脚下的路。我衷心地希望你能穿上合适的鞋,走在合适的路,殊途同归,到达三世诸佛十方菩萨所在的地方——佛土的世界。祝福你。
分类:问与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