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860|回复: 0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总结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2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
      以志 著  
      
      总结论
      ?  
        ● 三界都过去,才可以到志界,三界怎样可以过去呢?三界各都有五行,必得都推转了才是;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是得能容纳一切的。

          ● 三界分不清的不能会当人,四大界分不清的不能明道。

          ● 身是恶五行,心是阴五行,意是阳五行,志是没有五行。

          ● 我的道是至平至常的,大持平等,没有高低,我向来不认师父,我嫌他管我,我不收徒弟,嫌他操心,我只是向天要道,这有多么自然呢。

        ●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我们平常人讲到这为止,不讲治国,但家齐国自治,身修家自齐,修身之要素,在诚意正心上。  
        凤仪先生家贫,不曾读书,少年为人牧牛,长则为人佣工,既未读过圣经贤传,又未学过佛经道典。然而他却阐发“三界”、“五行”、“四大界”以及各种伦理道德,其精神实质无不与古代圣贤佛祖之大经大法相契。何以如此,盖缘其实践之所由生也。故欲研习其学说,必熟知其事迹。  
        “命者名也。”这一命题是由其为人佣工时悟得的。无论作什么人,能充实个人的名份,尽到自己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便是“立命”。这乃是其全部学说的起点。此“命”字已赋予了新的涵义。  
        三界性心身是人的来踪,也是修身立命、成道成德、超凡入圣之根本。离开了三界的实践,便是空谈,一无所成。  
        先生平生无嗜好,勤劳苦作,是“身界清”;三十五岁由于厌世,饿死复活,从此不再为自家奔波,一心劝世化人,死人心,存道心,是“心界清”了;后来由于“义赴友难”救杨柏“黑夜见白天”,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性界清”。这便是他悟得三界之道的来源。  
        学习三界,是教人从人道入手,不离开日常生活,不脱离家道伦理,“看假了,行真了。”把人道行得圆满,不仅成己而且成人,达到“死心化性”的究竟处,便是佛道。  
        古人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说的“修身”,不是离尘脱俗,孤修寡炼,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下功夫,通过在家庭的尽伦立命和在社会上的为人处世,去掉私心,常存道心,化除气禀性,尽人合天,便是达到性心身三界俱足的根本途径。所以离开人群想自我完善,是不可能的。必须尽情理,存道理,合天理,三理无亏;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消长有道。只有止宿命,才能息贪心,这乃是人与物的诸多关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三界合一,方能最后超出三界。  
        五行之说,古籍中早有记载,先生并非完全沿袭古人之说,而是把它运用到人的心性修养、性理疗病、家道伦理以及社会实践中去。先生青年生疮痨,寡言笑,好沉思,生闷气,正是木生水,五行走逆了。后来翻过来,木生火,疮痨霍然而愈。通过他自己变化气禀性的实践,才彻悟了五行性理。  
        “五行性”具体在每个人身上各有所偏,常常是阴多阳少,致使多数人为恨怨恼怒烦所困扰,不是家庭不和睦,便是身患疾病,竟至痛苦不堪。故先生提出“化性”、“变性”之说:拨阴取阳,转逆为顺,化克为生。又说:“性是根,命是果。”命是由性决定的,人的心性变化了,命运自然转化。按五行性的法则为人处世,使五行推转,不仅能离苦得乐,并且是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必由之路。五行生克顺逆运用好了,乃是最全面的“用世”之道。  
        化气火,断烦恼,是人间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而且这种幸福与快乐是永恒的。故先生突出强调“化性”之说,当然“死心”与“化性”是统一的。真正心死了、性化了,则对一切坎坷逆境,没有想不通过不去的地方,时时轻安,处处泰然,五行自会圆转。  
        “真五行”说,是先生发前人之所未发,话虽浅俗,却包涵着深刻的哲理。“认不是生真水,找好处生真金,认因果生真土,达天时生真火,达全体生真木。”很容易理解,但能真正做到,却非易事。它是五行性理的精髓,是尽人合天、了生脱死的重要法门,这五项行得真了,成圣成佛就不难了。  
        五行性理的精神实质就是“拨阴取阳”,故“拨阴取阳”也正是凤仪学说的“方法论”。欲化除气禀性、提高境界,其关键便是从“不怨人”、“不贪”上下功夫。故先生反复强调不怨人和不贪,这在其全部学说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志、意、心、身四大界是人的去路,是对人生精神境界不同层次的高度概括,是最为明确的人生归宿,佛国、天堂、苦海、地狱四种境界任由自选。凤仪先生曾自述其青年生疮痨时是地狱,后来在家过日子是苦海,父殁守墓以后决意劝世是意界,到东省后,立定死志,非翻世界不可,正是以志当人。他是从四大界中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这正是四大界学说的缘起。  
        修道不必离群索居孤身修炼,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用四大界定位,用四大界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自问平时或遇事时是用志意心身哪个字作人,用“志”的就是佛国,用“意”的就是天堂,用“心”的就是苦海,用“身”的就是地狱。特别是在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定在哪个字上尤为关键:如如不动,毫无私心杂念,无人无我,自自然然而死的是志界,即佛国;知足常乐,无忧无虑,公而忘私而死的是意界,即神界;私欲杂念,情牵物累,气火用事,苦苦恼恼而死的是心界,即苦海;损人利己,为害人群,恼怒恨怨充斥心身而死的是身界,即地狱。  
        欲达志界,必须四大界分清,人的存心行事,无一时一刻离开四大界的,只不过是没有自觉而已。平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性心身当下是居哪一界的,便是懂得四大界分清了。惟有彻底四大界分清时,才能永脱心身两界,而居于志意两界了。  
        四大界的功能在于活用,如定志、用志、“夺定”、“挪界”以及结合三界、五行等等,运用灵活自如时,则自可四大界达通了。所以“志”是性命学说的核心。  
        志、意、心、身四种境界按常规来讲,是要递次上升的,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身界直达志界的情况也是可能的,不过极为少见。身不诚的,心也不能诚;心界诚才能到意界,意诚才能到志界。所以说“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就是心量大、意气大,意小的人,志绝“成”不住。这在四大界的修学中极为重要。  
        四大界要一界一界地了脱,“五毒了尽就是因果了,贪心了尽就是人间了,意念了尽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国了”。这一教导是四大界递次上升的纲领,是如何到达志界的康庄大道。欲解脱人生,超出轮回,路子非这样走不成。  
        恨怨恼怒烦五毒的主根是宿世的业力,这种气禀性化除便标志着宿世的因果“了”啦;贪心是现世的苦根,贪心“了”尽,便是人间的苦根拔掉了;伦常尽得圆满无亏,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都尽了,意念才能“了”;如此才有资格超出天堂而登佛国。这是常人欲达志界所必须经过的步骤。不尽伦常,逃避人生,等于欠帐不还,是绝修不出去的(极少数乘愿而来的高僧大德又当别论)。其实人们自身都自有神佛,不必向外去求,把道行得真了,不是佛也是神,何必外求!  
        “志”不仅是目标,是归宿,而且是行道的准绳。定志,是遇逆事能定得住;用志是要矮到底,志是真正的归止处,正如水归于低处,如此才能不动心,不动性,不被财色利禄所奴役。学道和学技能不同,学道是要矮到最低处,才能得到最高的成果,释迦牟尼乞化世间,不是矮到底了吗!终于成为人天导师的佛陀。这并不是说学道就要以乞化为生,而是说必须把心矮到底,无所贪求,才能远离恶缘。抛却物欲之乐,才会得到性天之乐,才能最终到达志界。  
        四大界从个人来讲,是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广义地讲,是四个不同的大世界,先生常说:“我心里装下四个大世界。”这正体现出他与大宇宙合为一体了。  
        三界、五行、四大界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纵横交错、彼此贯通的统一体。三界中包含着五行,五行也分三界,四大界中也含五行和三界(志界没有五行),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整体,所以在实践中要正确掌握,灵活运用。但在十二字中“志”是核心,是归宿。  
        性理疗病是凤仪先生发明的。这种疗法是人类未来最高级医疗手段之一,只是一时尚未被人们普遍认识而已。先生青年时期,通过悔过愈病的实践,才发明了性理疗病法。  
        性理疗病认为疾病虽然长在肉体上,但病的根源却常常在人们的心性中,所以强调要求化除人的恨怨恼怒烦,尤为重要的是把过去藏在心灵深处的恨怨之气彻底化解。悔过、道过以及挖根源等拨阴取阳的方法,就是为此。当然,三界分清五行推转时,自然无病或少生病,此乃预防疾病的根本途径。  
        “重立人根”是先生的伟大理想。他说:“人是天地间的气,钱财是天地间的血,气血周流,哪能不好呢!”他提倡崇俭结婚,讲究胎教,重立人根(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素质),正是为了解决天地间的“气”的问题(储金立业是为了解决“血”的问题)。振兴女子教育,使女子读书明理,破除买卖婚姻,实行崇俭结婚,注重根本教和胎教,重视子女心身素质形成的先天因素,以期生育理想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传,推广起来,不正是重立人根吗!这不仅仅是满足于一时的世风转变,而是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千年大计!  
        先生出身寒微,不识字,然而,却阐发出三界、五行、四大界等哲理,倡兴伦理家道与性命之学。其中有许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如“尽性立命”、“性决定命”、“性理疗病”、“化性之说”、“真五行说”、“根本教”等等。同时,还有许多改革世风的创新措施,如创兴女子义学,推倒古代“三从”说,提倡崇俭结婚、“储金立业”、“安老”、“怀少”以及建立道德新村等等,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且为人们展现出光明前景。  
        先生平生不认师父,不收门徒,不走宗教路线。其出身那样的低微,而成果竟如此之恢弘,若非“诚明知性”、“大而化之”者,焉能如是!  
      
      [标签: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20:01 , Processed in 0.07175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