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584|回复: 0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第三篇 四大界-第二章 四大界定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22: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
      以志 著  
      

      第二章 四大界定位
      ?  
        ● 定在志界的人就是佛国,不论境遇好歹,贫富得失,荣辱丧存,一切不顾,总是如如不动只知以志为人就是了,定在意界的就该常乐,无论大小,总可以成神,心界人常思常贪,是无边的苦海。今人拿心学佛,离佛界有亿万里,那又怎么能成佛呢。

          ● 人们只知求大求高的,绝不能定住志,志是得时时知足,才能成的。

          ● 占便宜乐的不是好人,吃亏生气的也不是好人。必到志上,才能无动无不动。

          ● 若到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像我手中无钱,敢接办善德当,这正是迈大步。

          ● 定住位就是君子,定不住位就是小人。红尘是心,若用心就出不去红尘。

          ● 我始而定意,真灵了。但我还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无说,不掐钱,也不花钱,只是讲道,一切皆在道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

          ● 神是光光明明,亮亮堂堂的;佛是无暗、来应去静的;人是要思道求道的;因果世界(身界)不思道也不求道,遇事就互相搅扰。人是因果生的,所以要由人而为神,由神而成佛,才算到目的。

          ● 平常人当着不好的时候求好,既然好了,还要求好,志界人就不那样了,好也好,歹也好,总是无说,落心界就没有头,意界是讲让的。

        ● 人定胜天,是定住了自己的本性,乐哈哈的不动,就是胜天了。  
        四大界各论,对第一界的体与用,已有了大略的说明,可使我们对四大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心身两界的烦恼与痛苦,志意两界的幸福与快乐,已清清楚楚的摆在我们面前,何去何从,任意选择。然而人们为什么走向心身两界,如下坡那么容易,而走上志意两界如登山那么难呢?正因如此,所以要研究四大界定位,合自己脱离心界或身界,而登上意界或志界。首先必须为自己定位,定在哪一界,实际便是把根子扎在哪一界上,方向不同,则走的道路便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完全不同了。包括世上所有的人在内,不管你承认或不承认,无不每时每刻都沉浮于四大界之中,只是有些人不能自觉而已。  
        四大界定位,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当下是居于哪一界,要根据个人的现有基础,从实际出发。比如,心界人想要定在意界,就要决心消除原来所以成为心界的诸种因素,尤其心理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意界是知足常乐的,不乐的时候,就要找出不乐的原因,必定是受私心的支配了,不是贪心未止,就是欲望没有满足,或是看他人的说话行事,不合我意了。由于心中不满意,便很有可能发动脾气,这便是落到身界了。如此则距离意界就更远了。所以随时随地都要反省自己,用四大界来对照自己,及时改正,方能向上“挪界”。一念天堂,一念苦海,意界就是天堂,心界就是苦海,升降沉浮,操之在我。  
        身界人欲挪界,就必须安分守己,勤俭度日,不做越轨的事情,严格要求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境界。  
        凤仪先生说:“道是相对而生。绝对而行的。”比如父亲和儿子,父子之问便产生一条父慈子孝的道,这便是相对而生。为父的不问儿子孝不孝,我必须尽慈道:为子的不问父亲慈不慈,我必要尽孝道。这就叫绝对而行,就是意界。如果父要求子尽孝,或子要求父尽慈,这叫“要道。”(索取),必然产生家庭苦恼,这就是心界。  
        人们的苦与乐,往往是随着自己心境的转变而转变的。从前有个老太太,天晴也哭,下雨也哭,几乎天天都在哭泣中度过,乡人都叫她“哭婆”。  
        一次,有位老僧问她:“老太太,你干么每天哭个不停?”  
        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老僧说:“这不是很好吗?”  
        老太太不以为然的说:“好什么!天晴了,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了,大女儿的鞋没人买。真是愁死人了。”  
        老僧说:“你应该这样想:天晴时,大女儿的鞋销路准好;下雨了,小女儿的伞生意就兴隆。这不是很好吗。”  
        老太太昕后,恍然醒悟,心境立刻转变,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雨天总是乐滋滋的。  
        对于每件事的发生,是喜是忧,就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问题,一念之差,就有天壤之别。愁就是心界,乐就是意界。外境的改变,是不太容易的,但人的心境转变,则全在于自己。四大界定位是随时随地可以定位的,运用纯熟时,自然就不会再落入心、身两界了。  
        当然,自己的为人,要定在哪一界,还必须有个总的指导思想,定位之后,就要向这一界上下功夫。  
        心、身两界的人往志、意两界上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下一番艰苦的功夫,是达不到的。不过学道和学技能不同,学技能是前进,学道则是从贪得无厌的现实中往后退。比如,心界人是以满足欲望为主,贪争不足,而学道则是把心退回来,不贪不求,与世无争,知足常乐,这乃是道业的提高,是意界了。所以凤仪先生说:“学道是极容的事。人们都认为很难.其实.只是向后一退就是了。”  
        常人在外境不如意时,多从改变外境着手,如果外境能得到改变,合乎理想了,当然是好事。然而,却有许多时候,外境是无法改变的。处于这种情况下,便要委曲自己,勉强从事,内心长时问痛苦,得不到解决。由于心情上的压抑,精神上的苦闷,很容易造成对健康的损害,甚至长期处于病苦之中。究其原因,是只知改变外境,而不知改变心境。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顺应自然,从逆境中得到考验与锻炼,不仅不怨天尤人,且能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前者是心界,后者便是意界或志界。所以意界人治心不治境,心界人治境不治心。其实,人的境遇是千变万化的,心境只有一个,如能把心境治理好了,心不随境转,达到如如不动,随遇而安,什么都好,以无变应万变,这不是一劳永逸吗!先生所强调的“找好处”的最大效用,便从这里体现出来了。当然,也有些时候,心情转变了,而外境也随之转变了。  
        “学好儿”的人是受虚荣心的驱使,学道的人是意志力的作用。学好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求着别人说我好,尽量掩盖缺点,所表现的多是假相,这样的人纯属心界,再往下一滑,就堕入身界。学道的人是不求人知的,为人处事,只求心安理得,俯仰无愧,心地扫一荡,是意界人。  
        心、身两界人不仅为自己造下罪过,且为儿孙埋下罪恶的种子。而志意两界人可为子孙扎下善良的根子,“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修善积德之家,不仅为个人造福,同时也必然给子孙留有余庆:一是有形的,如父母以身作则,直接为儿女造成好的影响;二是无形的,老一辈的德行,可为儿孙后代遗下善良的“信息”,可传之久远。与此相反,心、身两界人,所留给儿孙后代的是余殃(如损公肥私者)。先生说:“以公款济一己之私,是德中之贼,德中之贼,罪更大。”又说:“私用公款和善款留给儿孙。那等于给儿孙喝毒药酒一样。”种欺骗之因,必结灾患之果。所以心、身两界人,不仅害了自己,更害了儿孙,真是贻害无穷。  
        四大界定位,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为自己终身定位,这一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仅是定在意界,不过是神界,只能得到人间福报,或未来享天福,福尽,仍堕入轮回。如能定在志界上,其归宿则是跳出三界,了生脱死,达到究竟。另一种定位,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为自己定位,如对某一桩事情,当用哪一界去处理。尽管小事,也不忽视,如此,可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积蓄“资粮”。先生说:“我始而定意,真灵了。但我还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无说,不挣钱,也不花钱,只是讲道劝人。一切皆在道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  
        超出心界,上达意界,必须从死心化性入手,死心即是不动心,欲不动心,必须从万境中开始锻炼:在财色名利面前,能看得淡,不贪不争:对儿女亲情不牵心;在夫妻之问,看得开,放得下;在眼花缭乱,纷纭复杂的世事里,能经得起考验与锻炼。如此,才有跳出心界、达到意界的可能。否则,强行割断伦常,逃避尘缘,未经过实际的磨练,而心底深处仍潜存着牵缠挂碍,这等于搬石压草,根株全在,一旦搬掉石头,气候适合,必然故态复萌,为害益烈。人对于亲情怎样才能看得淡呢?凤仪先生说:“人都把妻子儿女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操心。若把我看成是女人的男人(丈夫)。是儿女的父亲。你爱恭敬不恭敬。这样自然就不动心了。”这正是定在意界上了。  
        意界的最大特点,是常乐无忧。怎样能保持长乐呢?先生说:“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落底。”心有忧虑,当然乐不起来,为什么有忧虑呢?心中没有底,才忧虑,如能把心落到底,真正做到不贪不求,处处知足,随缘而安,哪能不乐呢?所以老子说:“知足常足。”常足就能常乐,常乐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假如家财万贯,仍是愁眉苦脸,那么钱财再多又有何用?修道的人,只有永远保持快乐,才能永远阳气充盈,永远处于不败之地。佛家讲:“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先生说:“想诚意就得乐,无论事情好坏,也得要乐。”又说:“乐就是天堂,愁就是苦海。”  
        凤仪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能够容纳一切,涵养一切。“意大”和“常乐”构成意界的两大主要因素,常乐才能拨阴取阳,意大才能超然物外,这乃是走上志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所以凤仪先生说:“意不诚,志也不诚,意放不开,志不能定。”又说:“心小的意必不诚。性窄的志必不诚。”  
        定位,关键在一个“定”字上。定住位才能扎根,定才能辨明方向,定才能看得远。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乃是最大的定力,定力蕴蓄着不可思议的能量。看来,定的功用,何其大也!佛家讲戒、定、慧三学,其中定是关键。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先生说:“定住位就是君子,定不住位就是小人,红尘是心,若用心就出不去红尘。”用心就定不住位,定不住位就被私心妄念所奴役,在心界苦海里沉浮,怎么能出离红尘;这里所说的定住位,是指要定在志界或意界,得失荣辱苦乐,均不足动心。孟子的“四十不动心”就是“定志”的功力。  
        定在志界,如如不动,一切无说,无人无我,只剩真乐。如如不动,即看破一切,没有气火,富贵贫贱,荣辱丧存,均不动心;什么叫作一切无说呢?从小的方面来说,在生活上,绝不挑剔,衣食住行,随缘而安。在他,世间竟没有不称意的东西,一切都好,吃白菜好,吃萝卜也好,下雨的日子在雨中,刮风的日子在风中,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景,所以真乐永存。从大的方面来讲,志界是和天下合一的,处处为众人着想。先生说:“成佛没有带着家成的,都是把小家庭抛开,拿天下为家才能成佛。”所以定在志界是无人无我,人我一体。因为没有私心,不计较个人利益,所以能忍辱,能担怨,无争搅,无挂碍。志界能看透一切,识破因果,性命合一,具有大智慧,无为无不为,无动无不动,再能与宇宙大生命合一时,自可超越时空,直达圣境。  
        先生说:“气神是光光明明。亮亮堂堂的。佛是无明无暗。来应去净的。”神是光芒显耀,玩弄神通,所以最能吸引人,为凡夫俗子所敬畏崇拜,以为神圣不可冒犯,否则,便要受到怪罪,降给灾殃,故皆敬而远之。然而佛是托底就下的,常常处于人群的最底层,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虽然神通广大,却从不显露。混迹群众之中,但不一定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其形象是无明无暗的。因其不落痕迹,不留阴影,所以来应去静(疑为净)。这正是志界和意界在现象上的明显区别。真正有道的人,潜居社会底层。先生说:“卿不矮到众人之下。不能得道。潜居低处。才可得道。高处最危险.不是有道者可居之处。”这实际是志界人的一条大原则。或问:身居高位的人,怎么能居低处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许多答案,如宋朝的范仲淹,便是最好的榜样。那些为官的人如果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学得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就够了吗!  
        志是要在实际生活中磨炼,越锻炼越坚固。凤仪先生说:“志是成佛的种子,越遇逆境越坚实,像刺猬一样,怎打也不开,志弱的人,正应有这种精神。”  
        从人世来看,意界是最幸福的,是天堂。人们往往停留在意界上,就不想上进了,这样不仅到不了志界,且极易退转。所以先生说:“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像我手中无钱,就敢接办善德当。”(当时风仪先生为了解救万民的图境,大胆地接办歇业的“永庆当”,更名为“善德当”)。这正是“迈大步”。又如朱循天本是一介书生,没有土地,既不懂农业生产,又不懂经济管理,竟敢创建“道德新村”,落实凤仪先生的遗志,也是迈大步。  
        常人学佛,以为佛在身外,都向外面去求,竟忘了自己,不肯在自身上下功夫。这样求佛,越求离佛越远。先生说:“人要是定在志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会来找你。你要是定不住志,就是天天求佛,佛也不理你。因为你见好事心里高兴。是被善魔魔倒了。见坏事心里发愁。是被恶魔魔倒了,要是到在志界上。好事歹事都不动心。对与不对全不动性。魔就助你成佛啦!”又说:“佛也没远你,神也没远你.只看你能否定住位。”  
        学道之后,就要为自己定位,定下一生的目标,支配一生的行为,也就是立下超尘拔俗的远大志向,不达到目的不止。先生说:“人得四大界定位,我从十几岁就定在志界上,很坚,外面还得用意心身。不这样,因果不了,因果不了,人间不接茬;人间不接茬,天堂不接引;天堂不接引,到不了佛国。”先生少年种田时,就曾与父亲讨论人生问题,立志做“格支样”人(特殊的人),这便是定在志上了。但是尽伦常,了因果,还必须用意、用心、用身。此处所说的心与身,是从正面来讲的,相当于存道心,尽情理。要想达到志界,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不落空。假如因果不了,便不能出离身界:人世的伦常不尽圆满,出不了心界:未出心界,便到不了意界;意界(天堂)不圆足,便到不了志界(佛国)这是学道、行道、成道、了道必然的步骤,缺少一步,也达不到究竟。  
        当你在道业上有了成就时,便可发现过去所遇到的逆境坎坷与倒霉,都已成为“自我建设”中的砖和瓦了。故日:“好事坏事都是成我的。”  
      
      [标签: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4 15:30 , Processed in 0.07648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