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观心,即观察念头时如果前后两个念头之间有一定距离了,就是在两个念头中间没有念头了,入静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于心来讲,“两个念头”和“距离”都是幻象。根本不存在“两个念头”或“多个念头”,本质只是一个念头作百千万变;譬如大海,看起来好像有百千万亿波浪,实质只是一海。如果你将一片大海缩小成一滴水滴来看,这滴水滴一会变成A,又一会变成B,又一会变成C,又一会变成D……不管它作多少种变化,实质它就只是一滴水。不存在实际的A,也不存在实际的B,更不存在实际的CDEF等。因此,你不能说A和B之间有“距离”,说有A和B已是幻象,说它们之间有个“距离”,那是在幻象的基础上的继续幻象。
不管“心”化作了多少念头,它在原地一直没变,因此,本质上不存在“多个”念头,也不存在念头之间的“距离”问题。因此,你不必去体会两个念头之间,你去体会无论有多少个念头,那都是一个;你不必去体会两个念头之间的“距离”,你体会至始至终,根本就没有“距离”存在。除非你深入幻象,否则,你不会进入“两个念头”或两个念头之间的“距离”的故事中去。修行不就是去认识真相出离幻象的吗?从你感觉你有“两个(或多个)念头”或其之间“距离”的幻觉中出来!
你必须认出,多个念头是假,始终“一念”是真;若不能如此,韩卢逐块、猴子捞月、刻舟求剑的故事会一千遍地重复。你必须认出,一切“距离”(不管时间的还是空间的)是假,始终本来无有距离是真;若不然,茫茫的幻象鸿沟你无法填平或跨越。观心,仅是观千心万心只是一心;观念,仅是观千念万念只是一念;更无其他。当你认识到,本来就没有多心或多念时,念头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你失去了观,你没必要观,你哪里也去不了,你什么也不必做,你只是在当下,你只是那样——是你千古以来就是的样子。这是止息,真正的止息,一切造作的终结。你想要的不是安宁吗?这就是了。
有些老师教导的观察“两个念头之间”,是一种方便;别相信那是真的。你只有识别出根本就没有“两个念头”之间,根本就没有“之间”时,你才能真正的明白他们的教导,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两个念头之间没有念头了,入静了……”,你有“静”的感觉吗?如果有,那又有念头了——那是一个叫作“静”念头。念头是无间的,别期待你没有念头,除非你变成了死物。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念头是不断且无间的。任何在念头的“间隙”、“断念”、“除念”或“压念”等上做功夫的人都是一种徒劳。念头好好的,你给它过不去吗?念头与你没仇,把别朋友当敌人。
无心的观察念头,念头有了就有了,没了就没了。它有时你知有,它无时你知无;它动时你知动,它静时你知静。不插手它的事,落得它安静,你也安静,多好?念头就微风经过树梢,做你的树好了,让微风自己穿过;念头就像雨滴,全然地做你的大地吧,别操心雨滴的事;念头就像音乐,让耳朵遇见它,但不操控它。不操心你念头的事,是你内在安静的开始。你不是一直都想要一种内在的和平吗?放过你的念头吧,让它作为意识世界里的众生之一,安安静静的生活。你无心,它无念,两相安,真如界。
说到底,你都不用观心。因为说白了观心也是一种造作。你干嘛好端端地立出一个真心,立出一个假心(诸念)去观它呢?收了你的能观,收了你的所观,不更好吗?痛苦时不追逐痛苦,痛苦自然灭去;伤心时不计较伤心,伤心自然滑过;不善的念头起时不搭理它,它自然无趣地离开。都是因为你起心造作,那本来不是事的事才成为事,那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才成为问题。你若无心,它自无念,清平世界,立地现前。大修行者不观心也不观念,他只是以清净法体觉了自然,花开花自开,花落花自落,清净法性眼,全收全旁观。人群中若有如此人,唤作大修行,离于诸造作!
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