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绝望的麦子 于 2013-10-10 23:10 编辑
======================
责任声明
=======================
本文作者并非受过专业医疗训练或领有任何医事执照之人,编译本篇文章之目的仅在对这门技术做一概略介绍而已,并无鼓励用以取代正式医疗之意。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应本于成熟的心智予以审慎分析,并对因此而衍生的各种决定与行为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本文作者并不承诺负担任何连带责任。
=======================
编者序
=======================.
编著此文,只是希望初学者能对释放法有一个客观的大致了解。文中的观点,都只是可以在莱斯特、海尔、拉里等人的著作、言论里找到佐证的部分——个人理解的部分另文细述。
本文主要借用了喜悦家园“Azure”的很多内容(责任声明一字不漏的抄了,哈哈),在此感谢。
=======================
释放法的产生
=======================
释放法(Sedona Method,或译为Sedona课程),是美国一位名叫莱斯特·利文森(Lester Levenson 1909–1994)的觉者在1974年所建立的方法。
1952年,被医生判定可能只剩3个月生命的莱斯特执拗地想要找到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的方法。为此,他翻阅了大量书籍,却失踪找不到可行的途径。在崩溃的边缘,莱斯特做了一个影响了他和很多人一生的决定,舍弃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知识,也不再尝试照搬别人的结论,而是深入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帮助自己彻底摆脱痛苦与束缚的方法—-释放心智之中的限制。
他开始自主地察觉自己心中的自私、恐惧、痛苦等等感受并释放它们,这让他越来越快乐与平静,尝到甜头的莱斯特在3个月内不间断地使用并改进这一方法,3个月后,他的身体完全恢复健康,而且从此进入了一种无限幸福与安宁的状态,更出乎医生意料之外又生活了42年。
=======================
释放法的发展
=======================
莱思特在到达传说中的“清净”境界之后安然渡过了几年与世隔绝的生活,随后开始跟众人分享他的发现,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练习达到同样的境界。他不断地跟人们分享,并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规划,将自身的经历与体悟具体化、系统化,最后整合成为一套人人可以独立操作运用的课程,并以自己觉醒后所定居的城市——亚利桑那州的瑟多纳市(Arizona, Sedona)命名,称之为Sedona Method(官方网站 http://sedona.com)。
在将要离世之前,莱思特将Sedona Method的课程版权传承给他的一位学生——海尔·多斯金(Hale Dwoskin)。海尔成了瑟多纳研习协会(Sedona Training Associates)的CEO,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他继承了莱思特的体系并将Sedona Method进一步细化、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得Sedona Method在北美及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
=======================
释放法在中文地区的传播
=======================
在笔者的印象里,第一个把Sedona Method翻译成释放法的,似乎是刘海业先生(但愿刘先生不是躺枪,呵呵),之后很多人沿用了这个译法。而释放法真正开始在中文地区广为人知,许耀仁先生的《零阻力的黄金人生》功不可没,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释放法并正式出版的中文书。
网络方面,“喜悦家园”论坛在这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国内最早介绍释放法的网站之一。
=======================
释放法的主要思想
=======================
释放法的核心命题是,爱(自性、神性、真我、彻底的满足感等等)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质,但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匮乏感(不满足感,“想要”的感觉)之上,只要我们释放掉匮乏感,我们的本质就会自行展现。没有了感受的支持,限制性的信念也会自行消散。我们释放得越多,越是能感受到幸福和安宁。
匮乏感具体表现为三种基本欲望(后面再专题说明),而三种基本欲望又表现为各种情绪和感受。对于这些欲望、情绪(心境)和感受,我们除了压抑、逃避和爆发(被其淹没)之外,天生就有将其释放的能力。但因长期社会性的影响而逐渐遗忘,然而,只要透过有意识的察觉,这个能力就能立刻恢复。
未经练习的人通常只会注意到即时发生的强烈感受,而对于相对长期、稳定的情绪和欲望则不甚明了,所以释放法开始时一般从针对感受的练习入手。随着感受的释放,意识渐渐回复清明,就可以觉察到更深的情绪和欲望并释放它们。
=======================
释放法的四种方式
=======================
释放法的释放方式一共四种:直接释放、潜入核心、双面释放和容许浮现。但在刘海业和海尔的文章里都曾提到新加的第五种:臣服于临在本质或最高力量,看起来像是奇迹课程里所说的“交托”,已经是和其它体系融合之后的产物了。这里只说前四种。
四种方式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但由于领会和遵循的难易不同,在这四种方式中,释放法主要使用的是容许浮现和双面释放两种。
·直接释放(Deciding to Drop It)
--------------------------------------
直接释放,就是意识处在很清明的状态,很清晰的知道感受并不是你,更不会认同它们,因此不会受其影响,并随时可以直接让它们消散。
关于这一点,海尔喜欢用“铅笔”的实验来说明其中的关键所在:
现在请拿出一个小的对象,例如铅笔,然后把它放在手上。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铅笔比喻为自己的感受,将手比喻成自己的意识。现在用手抓住铅笔,然后开始握紧,真的用力握紧。是不是觉得很不舒服?如果继续抓着铅笔不放,那还会更不舒服。
好,现在请打开手,然后让铅笔在手掌上滚动,我们都知道铅笔并没有黏在手上对吗?所以它刚刚一直在我们手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己抓着它不放。同样的,我们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就像手掌和铅笔间的关系一样。在生活中当我们察觉到了自己有不良的感受时,就会以为它们给自己带来麻烦,下意识地就会抓着它们不放。
另外,我们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将自己和感受混为一体,也就是没客观地看待它们,这就和你刚刚抓着笔不放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铅笔和手掌是一体的道理是一样的,而在我们有不良感受时,也同样的会认为自己是被感受所缠住。
现在请打开手。然后呢?笔就会自动掉下来!这是不是很容易?这就是释放法中的〝直接释放!〞,只要你感觉到自己有感受,都可以直接放掉它们。
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感受随时随地都有掌控的能力,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这话说来简单,但如果不是曾经体验过“释放”感觉的人,要直接去释放恐怕是会很不得要领的,所以在课程中主要使用的还是其它比较容易捉摸的办法。
·潜入核心(Diving into the Core of the Emotion)
--------------------------------------
潜入核心,放下评判,如实地面对感受,如果你能持续专注,并且不被其卷入,那么,随着注意力的不断深入,你一定会发现它们只是海面上的一层波浪,你的内心深处则像海底一样永恒平静。当觉察到这一点,感受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碎、消失。
·双面释放(Holistic Releasing)
--------------------------------------
双面,是指我们总是对同一人事物同时持有贪恋和厌恶两种态度。贪恋和厌恶是两个经常左右我们生活的相反动力。贪恋是想要拉近、抓取和保留某些人事物,厌恶则是想要阻挡、推开和远离某些人事物。
有很多人表面上很厌恶缠着自己的某些疾病,但当他们用这些疾病作为借口很方便地推脱掉一些麻烦的时候,内心深处却很留恋这样的好处。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我们无法彻底放下困扰我们的东西。
因此,有一些顽固的问题,需要从贪恋和厌恶两方面去反复抽取和释放。
·容许浮现(Welcoming or Allowing the Emotion)
--------------------------------------
这是释放法里最容易掌握,也是最主要的技巧(基本问句、三重欢迎、“管子法”,“天窗法”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它的原理是,感受天生就有要寻找出口离开的天性,只要我们注意到它,它就会从意识的深处上浮到表面,只要我们卸下防御,容许它自由地展现,它就会像空气离开开了口的气球一样,自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是否看到过一个小孩跌倒?他们不会马上哭闹,而是先环顾四周看有没有必要哭闹。如果他们觉得没人在看着他们的话,可能立刻就把这件事“放下”了。他们会立刻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反之,如果他摔一跤后发现哪怕一丝一毫可以吸引别人注意的机会,都不会放过。他们会放声大哭,扑倒父母的怀抱中把眼泪鼻涕蹭他们一身。还有,你是否看到过一个小孩与玩伴或是父母闹别扭?就算他们赌气说“我再也不搭理你了”,几分钟后他们也会恢复常态,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
容许浮现里的两种技巧
=======================
·基本问句
--------------------------------------
这是释放法最常用、最广为人知的技巧。
第一步:专注在困扰自己的事情上。注意体会自己有什么感受生起。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感受,你多半是处于“麻木”这个感受中。
第二步:依次问自己以下三个问句并诚实回答:
1.我能放手,让这个感受离开吗?(你能做得到吗?)
2.我会(想、愿意)放手,让这个感受离开吗?
3.什么时候实行?
回答“是”或者“否”就可以了,“不知道”等等模糊不清的态度只是无意识的拖延和逃避,起不到练习的效果。
如果你的意识清明,很清楚的自己在问什么、回答什么,那么,无论回答“是”或者“否”,都有释放的效果。所以,回答完毕,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
反复问答,直到你从感受中解脱出来。
·三重欢迎
--------------------------------------
第一步:欢迎你的问题:你所有的想法、情绪、信念、记忆,任何让你停滞不前的东西。
第二步:欢迎所有你想要对它做点什么的愿望——你想解决它、改变它、想控制它,想把它抓紧或把它推开,欢迎任何依恋或厌恶。
第三步:欢迎任何身份层面的,关于你,关于你是谁的观点或感受。当你欢迎任何身份层面的观点或感受时,你发现整个问题自然化解。
=======================
九种情绪
=======================
释放法对人类的情绪做了归类。分别是:万念俱灰(Apathy)、悲苦(grief)、恐惧(fear)、贪求(lust)、愤怒(anger)、自尊自傲(pride)无畏(courage/courageousness)、接纳(acceptance)与平和(peace)。
莱斯特把前6种称为AGFLAP——消极情绪,后3种称为CAP——积极情绪。而”情绪(emotions)“这个词,在中文世界里很容易会理解成即时而明显的感受,但它在这里更倾向于“心境”,是我们在某一段较长时间内的感受倾向。
如果你已经可以熟练地释放感受,并觉察到情绪的存在,就可以进入这一步,释放掉这些更深层的限制。
=======================
三种基本欲望
=======================
释放法认为,所有的感受都是三种基本欲望(想要得到认可、想要控制、想要生存)的表现形式。
想要生存:有时候表现为想要安全、秩序和稳定,但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我们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总会把身体和思想都看成“我”的,既想要身体良好的运转,也想要思想独立地流传。尽管我们幼年的很长时期里都把身体看成“它”,而我们的思想也很明显的来自外界地灌输。
想要控制:我们想要示强,想要正面出击,想要改变已经存在的现实,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一切。
想要得到认可(想要被爱):我们想要示弱,想要反面迂回,想要得到足够的保护,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继续“安全”下去。
想要控制和想要得到认可一体两面,最终都是为了得到安全感。
当我们一步一步放下想要得到认可、想要控制,最终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就可以超越幸福状态,进入不可动摇的安宁和不受限制的自由。
=======================
莱斯特六步骤
=======================
这六个步骤是莱斯特在完成整个释放法的建立后,在工作手册的空白页上亲自写下的,等于是在对使用释放法的方式作一个总提示;当然,他着眼的角度是以寻求至上真理为角度的。
以下是他所写的内容:
1) Want freedom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想要不受限制的自由超过想要其它的一切。
2) Decide you can do the method and be free.
决定你能实行这个方法(什么方法,自己理解吧),越来越自由。
3) See all your feelings as expressions of three basic wants: the want of approval, control, and survival. Release the want of approval, the want of control, and lastly the fear of death.
看到你所有的感受都是三种基本欲望(想要认可、想要控制、想要生存)的表现形式。放下想要认可、想要控制,直到最后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
4) Release continuously.
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地释放。
5) If you are stuck, let go of wanting to change the stuckness.
如果你觉得被困住,放下想要改变困境的欲望。
6) Release more and more and become happier and lighter, until you move beyond happiness into imperturbability and freedom.
随着越来越多地释放,你变得乐观和轻松,直到你超越幸福状态,进入不可动摇的安宁和不受限制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