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段话也来自同一章: “凡是随时提醒自己一无所知,并甘愿从头学起的人,必会学有所成。他们一旦开始信任自己,就学不到东西。他们既认为自己已知道一切,就摧毁了学习的动机。除非你通过了那平安试金石的测试,否则不要自以为懂得任何事情,因为平安与了解是相辅相成的,绝不会单独出现。两者形影不离,这是基于天律。两者互为因果,互为表里,因此,少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不可能存在。”
问一:所以这个角度来说,很明显除非我恒常处于平安之中,否则我便一无所知。如果我需要被提醒我其实一无所知,那么只须认出我并没有一直处于平安之中。
David: 这让人想到奇迹课程中的其它几个段落。其中一个地方这样说“你还是坚信自己的了解对真理是极大的贡献。”这句话是针对小我之心或受蒙蔽的心而说的。在其它一些地方,它所谈的是圣经中所说的“超乎思量的平安(the peace that passeth understanding )”,谈论关于如何接受救赎,如何处于正念之心中。这便是它所指的了解(understand)的真义。这也指成为“梦境的梦者”,在所有的层面上彻底逆转因果关系;指的是消除困惑和冲突。这一切都被等同于了解与平安。在这里,了解与平安是可以互换的,它们互为因果,互为表里。当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也不可能存在。这让我想起正文中的其它部分,在其中耶酥谈到“原因是通过其结果而成为原因的”,换句话说,父亲之所以成为父亲,是因为他的儿子。这并不是说儿子创造了父亲,而是说儿子赋予了父亲这一身份。这也是对因与果是同时共存的这一事实的另一种说法;因与果不是分离的,不是通过某种别的关系而被凑在一起。
问一: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David: 是的。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时间间隔。而在俗世中,线性时间的整个概念就是关于因果之间的时间间隔。好像因与果之间,父与子之间,被插入了别的某些东西。奇迹课程的全部要义便是指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念头不会离开其源头,因与果是同时发生的。换种说法便是,心灵总是分毫不差地得到它所想要的东西。当心灵只想要平安时,除了平安的世界,它不会感知别的任何东西。但是一旦心灵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在因与果之间便会看似存在一个间隔。这里,课程开始更深入地探讨因与果这一主题。我记得昨天有人问起过“假设性情境”这一问题......几天前我和克雷格通电话,他说“我就是弄不明白你的生活中怎么就不存在冲突。假如有一天你已经决定要去Unity(美国的一个灵修组织)演讲,而同一天我邀请你一起吃午餐,那会怎么样?”
我向他解释说,通过聆听和追随圣灵的声音,就可以清除所有的冲突。你不再有一大堆的选择要作。你追随内在的指引,觉得自己是梦境的梦者,因为你不再试图去改变或控制剧本了。你只是顺流而行,观察着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一切。这时候一切都变得轻松自如。你不再回头去看,然后说“事情本不应该是这样的”,或者“我们应该换种做法”。你也不会往前看,作计划,定方案,劳神费力,以便让事情有个最好的结果,或按你想要的方式发生。 问一:其中真正的关键因素似乎是,事实上我只能拥有一个结果。假如我心里想要和克雷格在一起,同时又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去Unity演讲,那么就会产生冲突。但是当我不再考虑我个人的想法,我唯一想要的只是聆听和追随圣灵的声音,那么冲突就不复存在了。
David: 受蒙蔽的心真的相信自己有不同的选择,当它想“我希望自己在别的地方,而不是这里”时,那么它是真的相信有“别的地方”存在。但事实上这“别的地方”并不存在。因与果是同时发生的。并没有一个假设性的“别的地方”。或者说,剧本已经写好了,结果总是必然的。万事万物确实都是为了使人获益;投影(表相世界)在神圣秩序(Divine Order)的安排下运作。关键只是你以“梦境的梦者”来看世界,或者退后一步,观察早已发生了的一切(it is just a matter of seeing it as a ‘dreamer of the dream’ or of being back and observing what has literally already happened. )。如此,你就能体验到轻松和平安。劳神费力是因为你相信自己在梦境中,自己是一个人,同时又想“我应该在别的地方”或者“事情应该有所不同”。无论具体的假设是什么,当你感觉到冲突或有胁迫感的时候,你心里所想的是:“如果真能选择,我就会去做那件事,而不是这件事。”受蒙蔽的心依然试图将因与果分开,依然在否认因果是同时出现的,否认这一切只是想法的投射。
问二:似乎无论什么时候我希望自己在别的地方,我的想法是我可以有一个不同的结果,如果我在做别的事情,或如果我不喜欢现在所处的地方......感觉不好或不开心,那么我想如果我在别的地方,我的感觉就会改变。而这就颠倒了因果。
David: 是的,那是小我对分裂信念的答复。它总是执著于表相层面上的某个东西,执著于对未来某个事物的想法,或对某个想象中的地方的想法。如果我们把这个人放到另一种环境中,或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或如果条件不一样的话......如此等等。
试图教导表相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实相,有自己独立的存在,试图教导一种颠倒乾坤的思维模式,就是在试图教导一门不可能的功课(impossible lesson,含有无法被教导也无法被学习的功课之意)。而事实上当心灵试图去教导一门不可能的功课时,它是不可能确信无疑的,因为心灵的某个部分很清楚这是无法被教导的。这就像一个分裂错乱的课程,试图教导世界可以脱离心灵而存在,或试图分享无法被分享的观念,因为这些观念不是源于上主,它们只是一些妄想。而想要分享小我观念或教导不可能的功课这一企图,只是在否定自性,否定实相。这就是我们需要看顾好心灵的地方,我们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念头,撤回心灵对那些颠倒乾坤的念头的愚忠,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我想要教导无法被教导的事情呢?如果我想要清晰明了,我为什么还试图去教导无法被教导的事情呢?当你开始深入理解因果概念的时候,你就会更加密切地观察自己的心。前几天我谈论过“这难道不可爱吗?这难道不漂亮吗?......”之类这些充满静默间隙的不同事情或短句。你甚至开始观察这些。这些不只是一些漂亮的交谈,而且你开始调谐心灵的频率,如此想要成为圣灵的通道,以致于你在静默中不再感到不自在,不再需要那些评论或那些“想知道”之类的问题来填充寂静了——“我想知道为什么雪会下得那么大?”或类似的念头。(这里觉得混乱可以跳过:)原文如此:I was talking the other day about ‘Isn’t this lovely? Isn’t this cute?… the different things or little phrases that fill up the gaps of silence. You start to look at even those. Those aren’t just making nice conversation, but you start to tune your mind in so much to want to be a channel for the Holy Spirit ,that there is not that uneasiness of silence that needs to be filled in with those comments or those ‘wonder’ questions. ‘I wonder why it’s snowing so hard?’ or something like that. )这些谈话似乎是用来填充死寂的空间,静默,焦虑和对静默的恐惧的。只需观察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念头,而不再效忠这些念头。只需沉浸于静默中,深深地潜入其中。
David: 是的。你真正意识到了那(遗忘)只会来自哪里(You really get a sense of where that has to be coming from)。而究竟来说,又回到“你要么彻底学会了奇迹课程,要么一无所知”这一点上来。练习手册中的练习上说,“你不是两个自我,而是一个。”在我昨天的演讲“我是灵性的存在,有着人类经验”中,我有提到过一点点。那句话中哪一部分需要被宽恕呢?后半句!人类经验这一部分,“人非圣贤(I’m only human)”。人们常常以此来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哦,人非圣贤嘛”。你不是两个自我。你认为自己一半好,一半坏;一半痛苦,一半快乐;一半这个,一半那个。你不可能是两个自我。最终只能是“不是/就是”。你若不是完美,无限,绝对,恒常的......就是什么?终极而言,它会是别的什么?你不可能是别的任何东西。最终归结到这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