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332|回复: 0

颠倒因果(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8 19: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奇迹告诉你,你已选择了清白,自由与喜乐。奇迹不是因,而是果。它是正确抉择的自然结果,成为快乐的佐证,表示你已决心由罪咎中解脱出来,不论你带给谁救治,他都会以救治报答你。不论你攻击谁,他都会记恨于心,伺机报复。  对方是否付诸行动,并没有差别,反正你认定他一定会这样作。你不可能把己所不欲施于他人之后而不受此报应的。给予的代价就是接受。那代价不是令你饱受其苦的报应,就是让你大获其利的好买卖。”

问一:所以原因是正念,结果是奇迹。它所说是这个意思吗?

David: 奇迹不过是让人忆起真实原因(Cause)。“圣灵认出那肇因,只是一笑置之,根本不看那些后果”,所以他看到表相世界中的结果的虚幻不实,因为他清楚这一切全源自于一个虚假的原因,而他提醒心灵忆起那恒常不变的真实原因。所以当奇迹课程说,“奇迹不是原因,而是一个结果”,就像你说的,奇迹是选择正念之心所带来的结果。

换种说法便是,表相世界只不过是见证了心灵所要之物。如果心灵选择了正念之心,奇迹就会见证这一选择,它会带来清白,自由与喜乐的见证。

下面这段话也来自同一章:  “凡是随时提醒自己一无所知,并甘愿从头学起的人,必会学有所成。他们一旦开始信任自己,就学不到东西。他们既认为自己已知道一切,就摧毁了学习的动机。除非你通过了那平安试金石的测试,否则不要自以为懂得任何事情,因为平安与了解是相辅相成的,绝不会单独出现。两者形影不离,这是基于天律。两者互为因果,互为表里,因此,少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不可能存在。”  
  问一:所以这个角度来说,很明显除非我恒常处于平安之中,否则我便一无所知。如果我需要被提醒我其实一无所知,那么只须认出我并没有一直处于平安之中。  
  David: 这让人想到奇迹课程中的其它几个段落。其中一个地方这样说“你还是坚信自己的了解对真理是极大的贡献。”这句话是针对小我之心或受蒙蔽的心而说的。在其它一些地方,它所谈的是圣经中所说的“超乎思量的平安(the  peace that passeth  understanding )”,谈论关于如何接受救赎,如何处于正念之心中。这便是它所指的了解(understand)的真义。这也指成为“梦境的梦者”,在所有的层面上彻底逆转因果关系;指的是消除困惑和冲突。这一切都被等同于了解与平安。在这里,了解与平安是可以互换的,它们互为因果,互为表里。当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也不可能存在。这让我想起正文中的其它部分,在其中耶酥谈到“原因是通过其结果而成为原因的”,换句话说,父亲之所以成为父亲,是因为他的儿子。这并不是说儿子创造了父亲,而是说儿子赋予了父亲这一身份。这也是对因与果是同时共存的这一事实的另一种说法;因与果不是分离的,不是通过某种别的关系而被凑在一起。  
  问一: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David:  是的。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时间间隔。而在俗世中,线性时间的整个概念就是关于因果之间的时间间隔。好像因与果之间,父与子之间,被插入了别的某些东西。奇迹课程的全部要义便是指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念头不会离开其源头,因与果是同时发生的。换种说法便是,心灵总是分毫不差地得到它所想要的东西。当心灵只想要平安时,除了平安的世界,它不会感知别的任何东西。但是一旦心灵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在因与果之间便会看似存在一个间隔。这里,课程开始更深入地探讨因与果这一主题。我记得昨天有人问起过“假设性情境”这一问题......几天前我和克雷格通电话,他说“我就是弄不明白你的生活中怎么就不存在冲突。假如有一天你已经决定要去Unity(美国的一个灵修组织)演讲,而同一天我邀请你一起吃午餐,那会怎么样?”  
  我向他解释说,通过聆听和追随圣灵的声音,就可以清除所有的冲突。你不再有一大堆的选择要作。你追随内在的指引,觉得自己是梦境的梦者,因为你不再试图去改变或控制剧本了。你只是顺流而行,观察着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一切。这时候一切都变得轻松自如。你不再回头去看,然后说“事情本不应该是这样的”,或者“我们应该换种做法”。你也不会往前看,作计划,定方案,劳神费力,以便让事情有个最好的结果,或按你想要的方式发生。  问一:其中真正的关键因素似乎是,事实上我只能拥有一个结果。假如我心里想要和克雷格在一起,同时又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去Unity演讲,那么就会产生冲突。但是当我不再考虑我个人的想法,我唯一想要的只是聆听和追随圣灵的声音,那么冲突就不复存在了。  
  David:  受蒙蔽的心真的相信自己有不同的选择,当它想“我希望自己在别的地方,而不是这里”时,那么它是真的相信有“别的地方”存在。但事实上这“别的地方”并不存在。因与果是同时发生的。并没有一个假设性的“别的地方”。或者说,剧本已经写好了,结果总是必然的。万事万物确实都是为了使人获益;投影(表相世界)在神圣秩序(Divine  Order)的安排下运作。关键只是你以“梦境的梦者”来看世界,或者退后一步,观察早已发生了的一切(it is just a matter of seeing  it as a ‘dreamer of the dream’ or of being back and observing what has literally  already happened.  )。如此,你就能体验到轻松和平安。劳神费力是因为你相信自己在梦境中,自己是一个人,同时又想“我应该在别的地方”或者“事情应该有所不同”。无论具体的假设是什么,当你感觉到冲突或有胁迫感的时候,你心里所想的是:“如果真能选择,我就会去做那件事,而不是这件事。”受蒙蔽的心依然试图将因与果分开,依然在否认因果是同时出现的,否认这一切只是想法的投射。  
  问二:似乎无论什么时候我希望自己在别的地方,我的想法是我可以有一个不同的结果,如果我在做别的事情,或如果我不喜欢现在所处的地方......感觉不好或不开心,那么我想如果我在别的地方,我的感觉就会改变。而这就颠倒了因果。  
  David:  是的,那是小我对分裂信念的答复。它总是执著于表相层面上的某个东西,执著于对未来某个事物的想法,或对某个想象中的地方的想法。如果我们把这个人放到另一种环境中,或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或如果条件不一样的话......如此等等。

问一:“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的话,事情就会好得多”......我发觉自己在想,当昨天晚上我们在看电视上的电影的时候,中间插播了那么多的商业广告,我记得我坐在那里对自己说,“哦,你认为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的话,就会好得多;你认为如果没有那些广告的话,就会好得多。”

David:  这是同一种心态的一种更微妙的表现。终极来说,如果我们回到自我概念和主体/客体分裂上来,你会看到在“我认为如果我在另一个地方的话,我会感觉好得多”这一想法的背后,是相信自己是一个人。我没有看到我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假如我没有这一信念,认为自己是这个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碎片,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小小的一个人,那么就不会想我能去另一个地方或处于另一种境况。终极的觉悟是整个宇宙或世界只不过是心灵的投射,宇宙只是这一错误原因或分裂信念的结果。

还有另外一点。似乎有些事情是序列性的,有些发生在上周,或昨天,或几十年前——或像埃及艳后那样发生在几世纪前。但是奇迹课程教导我们那些事情都是心灵在时间的角度上所投射出来的。那些事情被看作是发生在很久以前,而当事情越接近投射之源时,它就被当成空间。这个大拇指和埃及艳后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然而这两者都是念头。一个是在时间的角度上被我的心灵所投射出来的,“活在几世纪以前”,而这个大拇指则似乎近在眼前!这个大拇指,离我不过几英寸远,离投影仪(投射者)很近。而那些看似发生在好多年前或好几个世纪前的事件,则被心灵投射到时间中。但是念头不会离开它们的源头。埃及艳后和这个大拇指一样,都处在妄念之心中。当你开始看清序列性的时间根本不存在时,时间就开始崩溃(collapse,或译压缩)。序列性的时间只不过是小我用来将因与果分开的一个企图,它是小我营造出来的,以便相信自己是在线性时间中浮动的一个碎片。或者甚至我自己也是一个线性的碎片,有着过去(个人历史)和未来。

问一:所以,你能不能再来看一下在电视上看电影这个例子......我觉得上面的广告太多了,而没有这些广告的话就会好得多。

David:  恩,这又回到了“剧本已经写好了”,剧本正在上演,甚至连“如果那些广告被剪辑掉的话,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这一念头也是剧本中的一部分。究竟来说,真正节省时间的是奇迹。奇迹会压缩时间。奇迹就是在战场上空鸟瞰梦境世界或剧本,看到整个事情的虚幻不实。这便是奇迹的含义,也即跃升至战场上空,把虚假之事看作是虚假的。奇迹不做任何事情,它不会把电影中的广告拿掉;它只是提醒心灵它所见的一切都是假的,而这会压缩对时间的需求。

问一: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很在乎广告浪费时间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要电影早点结束,因为我还有别的事做。我的感觉是这些广告打断了电影原本的节奏。所以这是一个错误感知......我在作切割,我心里觉得电影和广告之间存在着区别。

David: 觉得电影的图象和广告的图象之间存在着区别......这里存在着一种(对图象的)排序。

问一:是的。

David: 而不仅仅是把图象看作图象。

问一:而且想要保持“这组图象”的连续不断,不要被“那组”图象打断。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开始看清是怎么回事了,我在打散这两组图象…...

David: 很像第16章里的这段话:

“你也许教过别人自由的道理,自己却尚未学会如何得到自由。我先前已经说过:“你们可凭他们的果实来辨别他们,他们也能辨别自己。”因为你一定会按照自己所教的东西来评判自己。小我的教诲常有立竿见影之效,因为你会马上采用它的决定。这种采用,显示出你愿意按照它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在小我的思想体系里,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因为你过去的经验,在在向你指出因与果的关系。你岂会不信自己如此努力地教自己相信的一切?但不要忘了,你是如何处心积虑地为它拣选见证;但对那些为真理及其因果发言的见证人,你却避之犹恐不及。”

所以我们开始有所领悟,这整个世界都是习得的,这整个世界都建立在本未倒置的思维模式之上,因与果被彻底颠倒了。甚至就连你问“你来自哪里?”或“你是从哪里起步的?”......“哦,我出生于1958年”,诸如此类......很明显我们已经把因与果颠倒了,因为那表示我的起源在时空宇宙之中。或者像这样的问题:“你成长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是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吗?”或者“你出生的时候,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这些因素似乎构成了“你是谁”这一概念,社会或文化状况。在所有这些说法中,“我是谁”的起因被确定在了时空宇宙中。这就是我们所受的教化。这个世界是被我们小心谨慎地习得的,建立在这一本未倒置的思维模式之上。在以这一思维模式建立这个世界,并为这一思维模式拣选见证的过程中,我们可谓是费尽心思。无论你是在谈论功能失调的家庭,在学校里受虐待,或经历过某些可怕的事件,等等......当一个人回忆自己的个人历史时,它还是建立在颠倒的因果关系之上。你相信这些事件在你的心灵上“造成”了一个持久的影响,而没有看到首先是心灵处于罪疚中,然后它才召唤相关的见证来强化这一罪疚感。相反,透过小我的眼光,你把世界中这些事件与状况看成是始作庸者。  问一:这让我记得,是我告诉(told, 动词过去时态)世界要教我什么的。

David:  你在这里用的是过去时,因为再一次地,如果有人说“哇”,然后问,“我怎么就做了这件事?”......这还是在问“为什么”这个问题,而不是问“这件事情的目的何在?”我可以在当下作一个不同的选择。非神圣目的(unholy  purpose)(世界是作为对上主的攻击而被营造出来的,是一个用来逃避爱和加强罪疚的地方)是一个过去的决定;这发生在过去。而此刻当下我可以选择摆脱那个目的。这就是选择一个新目的的意思——作为对那个非神圣目的的修正,我被赐予当下这一时刻。所以如果你说,“是我告诉(told,  动词过去时态)世界要教导我什么的”,这让那个错误决定处在过去时中。

问一: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对“世界只是我心灵/信念的见证”这一事实的另一种说法。所以上次我们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解释道,一切事情都是先有信念;而你提醒我说,甚至连这一说法也只是一个踏脚石,因为信念及其后果,或因与果是同步发生的。

David:  是的,它们是一体的。小我之树的树干和树枝。导致世界产生的那个想法,想要与上主分裂的那个愿望,以及那个愿望所导致的所有后果,整个宇宙......都是一体的。

问一:只是线性时间这一表相让因与果是同步发生的这一事实变得暧昧不清。

David:  时间就是相信因与果是分离的;这便是间隔,而这一间隔根本不存在。这便是整部奇迹课程的要义。你把很多玩具放到了这个间隔中,现在你相信你可以和这些玩具一起玩,相信这些玩具是有生命的。这是皮诺曹的故事(木偶奇遇记,其中的木偶具有了生命,展开了一系列的历险)。你投射出了一大串的意象,好像一块死的木头看似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当这些玩具吱嘎作响,或发生某些事情的时候,又让你惊恐万状。可能你会想你得把其中的一些事件,境况或玩具锁起来。而奇迹课程说,“这些都是孩童的玩具。”你必须看到是你自己营造了这些玩具,而通过赋予这些玩具或整个剧本和梦境另一个目的,你就能看清它们不是真的,它们根本没有任何生命......玩具只是死物而已。这和俗世的想法截然相反,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拯救饥饿的儿童,拯救生命,电视上播放的救援行动,等等诸如此类的戏剧性事件。拯救生命。好像有一个叫作死亡的怪物手里拿着一个钩在等着我们,时辰一到就会带走每一条生命;而生命是宝贵的,生命需要被维持和延长,需要被“拯救”。然而,屏幕上根本就没有生命。这是非常基本的一个概念;当你开始明白这一点时,其涵义对你会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为你会更有信心沉潜到种种意象(images)之下的心灵深处,释放那些意象,使其消融于还存在着一个真实境界这一觉知中......在所有这些妄念之心中的攻击念头和种种阴影表相之下,还有一个由真实念头构成的真实世界。

“你所教人的东西,自己都还未学会,这一事实不正显示出,你并未认出上主儿女奥体的一体性?这不也显示了,你并未视自己为一体?唯有心灵坚信不移,否则你的教学是不可能有任何成果的,那信念也同样不可能存在于你之外。除非你过去真心相信自由,否则你不可能教人自由。你所教的一切,必然出自你自己。 然而,你对这个自性分明一无所知,即使它不断运作,你仍认不出它来。凡是能不断发生作用的,必然存在。你必须先否定它的一切作用,才可能否定它的存在。”

试图教导表相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实相,有自己独立的存在,试图教导一种颠倒乾坤的思维模式,就是在试图教导一门不可能的功课(impossible  lesson,含有无法被教导也无法被学习的功课之意)。而事实上当心灵试图去教导一门不可能的功课时,它是不可能确信无疑的,因为心灵的某个部分很清楚这是无法被教导的。这就像一个分裂错乱的课程,试图教导世界可以脱离心灵而存在,或试图分享无法被分享的观念,因为这些观念不是源于上主,它们只是一些妄想。而想要分享小我观念或教导不可能的功课这一企图,只是在否定自性,否定实相。这就是我们需要看顾好心灵的地方,我们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念头,撤回心灵对那些颠倒乾坤的念头的愚忠,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我想要教导无法被教导的事情呢?如果我想要清晰明了,我为什么还试图去教导无法被教导的事情呢?当你开始深入理解因果概念的时候,你就会更加密切地观察自己的心。前几天我谈论过“这难道不可爱吗?这难道不漂亮吗?......”之类这些充满静默间隙的不同事情或短句。你甚至开始观察这些。这些不只是一些漂亮的交谈,而且你开始调谐心灵的频率,如此想要成为圣灵的通道,以致于你在静默中不再感到不自在,不再需要那些评论或那些“想知道”之类的问题来填充寂静了——“我想知道为什么雪会下得那么大?”或类似的念头。(这里觉得混乱可以跳过:)原文如此:I  was talking the other day about ‘Isn’t this lovely? Isn’t this cute?… the  different things or little phrases that fill up the gaps of silence. You start  to look at even those. Those aren’t just making nice conversation, but you start  to tune your mind in so much to want to be a channel for the Holy Spirit ,that  there is not that uneasiness of silence that needs to be filled in with those  comments or those ‘wonder’ questions. ‘I wonder why it’s snowing so hard?’ or  something like that.  )这些谈话似乎是用来填充死寂的空间,静默,焦虑和对静默的恐惧的。只需观察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念头,而不再效忠这些念头。只需沉浸于静默中,深深地潜入其中。

“这课程是为了教你明白自己的真相。你一直都在教给自己有关你的真相,却不让你的真相来教你。”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灵让我们想起自己的自性,他是我们的真相。而当耶酥说,“却不让你的真相来教你”  ,这便是我们的企图,想要教导和学习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不愿聆听圣灵,不愿让我的真相来教我。

“你设法避而不见显而易见的事实,不愿去面对那真实而且清晰可见的因果关系。你所教的一切都在你内。你尚未学到的又是什么?这一部分一定来自你之外,并非出自你自己的投射,而是来自真理。你所接收进来的这一部分,并不是你。”

所以我们又再次回到了妄念之心上。小我......全部的意识,便是分裂之心和妄念之心,而一旦那被接收进来,或者说内疚,恐惧,耻辱被看成(或相信)是内在的,我们就看不到这一切其实是在我之外的。你必须得越过这一切而潜入心灵深处,才能看清它们在你之外,而非在你之内。但是只要心灵还是相信自己的内在存在着内疚,悲伤,黑暗,耻辱,那么它就宁愿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相信内疚与痛苦的起因是外在的屏幕,世界还会是一个良好的迷惑工具(distractive  device,或说用来分散注意力,以避免看清真正的问题所在的工具)。一个避免往内看的方法。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米和糠分开,把亵渎和攻击念头与真实念头分开,区别妄念之心与正念之心。你可以你想要的任何方式来弄明白这一点,但事实就是如此。尚未学会的那一部分又是什么?只能是妄念之心,它尚不明白我们的真相,尚未认识到那真实而且清晰可见的因果关系。

问一:恩,我的感觉是我不想要忘记(自已的真相),或我可能会忘记。那句话也可以这么说,“会遗忘的那一部分又是什么?”

David: 是的。你真正意识到了那(遗忘)只会来自哪里(You really get a sense of where that  has to be coming  from)。而究竟来说,又回到“你要么彻底学会了奇迹课程,要么一无所知”这一点上来。练习手册中的练习上说,“你不是两个自我,而是一个。”在我昨天的演讲“我是灵性的存在,有着人类经验”中,我有提到过一点点。那句话中哪一部分需要被宽恕呢?后半句!人类经验这一部分,“人非圣贤(I’m  only  human)”。人们常常以此来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哦,人非圣贤嘛”。你不是两个自我。你认为自己一半好,一半坏;一半痛苦,一半快乐;一半这个,一半那个。你不可能是两个自我。最终只能是“不是/就是”。你若不是完美,无限,绝对,恒常的......就是什么?终极而言,它会是别的什么?你不可能是别的任何东西。最终归结到这一决定。

“你所接收进来的这一部分,并不是你。你纳入心中的东西,无法真正改变心灵。所谓幻觉,即是相信不存在的东西。只有将自己与幻觉分开,而非与真理分开,你才化解得了真理及幻相之间的表面冲突。”

我们所能达成的最终觉悟只是“真理是真的”。当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很好笑,因为你可能期待的是某种神圣庄严的东西。但就是如此简单,“真理是真的”。但是要明白这一点,你得明白什么是假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谈论自我概念时,自我概念不仅仅只是指一些小小的个人信念,而是指营造了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那个信念。所有颠倒乾坤的念头都是假的。所以自我概念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而是那个人也只是心灵用来把自己包裹起来的所有东西的一部分......受蒙蔽的心给自己包了一具身体,一条沙发,一个房间,一个有着雪花,湖泊,云彩的区域,地球和太阳系;它给自己编织了一张由时间,空间和表相构成的网。而这一切背后的支柱便是我们所谈的因果概念;相信自己真的能与造物主分裂这一信念制造了所有这一切。而只要通过进入内心,看清那个原因的虚幻不实,那么如果那个原因不是真的,它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后果。接下来要做的是看清所有这一切都是你梦出来的;其次,对这个我梦出来的整个宇宙,我能赋予一个新的目的;最后,在终极的意义上,你不再需要这个宇宙了。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便是,你走过这个世界,而对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不再抱有一星半点的希望。并不是在这个宇宙中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你可以建立一个人间天堂或诸如此类的。在这一点上,奇迹课程帮助我们超越了所有其它的通灵作品,它们会说“这个世界会成为一个完美的地方,每个人都活在平安和谐中”,它们还是提到个人和分裂的个体。“一个完美的政府”......这是乌托邦。奇迹课程和乌托邦理想唯一的相似之处可能就在于真实世界;而真实世界不过是指看到整个表相世界只是虚幻的投射,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存在任何内在的价值或意义。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第21章,第二节,第九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5:21 , Processed in 0.10713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