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081|回复: 1

81天倒数第7天:关于生与死(随时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4 1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4月8日那天开始,21天开启课程、7天禅堂课程、提问课堂,到 6月28日,总共八十一天,在暂时告别之际,说一些“今天”的我的思考吧,
   几千年前有人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其实,一个人两次下河,河是两条,人,也是两人。
   一年中有多少秒,一年就有更多个阿勋。
   以下这些是,今天,在我的思想深处,我确认的部分观点,但是,以后是否还有变化,当然有可能,换句话说,我能确定的就是“我无法确定任何事”:

   我看下面这些话,觉得很多都是废话,但是我也知道:任何作为知识的真理,对于没有体验的人来说,不是真理,体验到的才是,对真理的理解,是体验到,而不是知识。
   开启前,我也以为我都懂得很多道理,现在,我不这么想。我什么都不是,当然也就什么都不确知。
   知识不是理解,理解和知识的差别,有时是生死之间的距离。
    特别注意,这里的词汇,是根据阿勋的词典,人们之间的沟通之所以有偏差,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都用同一个词汇,但是实际上,我们各自却有不同的一个词典: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词典,也就是对大多数词汇都有着看似近似,实则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好、成功、幸福”等等;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意识所经历的世界。
—— 这一条也适用于以下所有的原则。所以你如果有一个问号的理解,希望先想到,可能我们词汇含义不同。
还有,一句话中我要强调的词汇也或许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关于一个人必定结束的世界


人,是会“死”的,这个事实经常被人知道,却有意躲避或者无意忽略。
50年,还不到20000天。看懂以下文字的任何人,你、我,最长,无非30000天而已,最短,不知道。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活过。因为我们活着,好像从来没有直面过“死”这个问题。
呼吸,不等于活着。人要活着,需要知道“向死而生”。时时生死,时时无常。
如果你没有成长,其实是在老去。如果你没有活着,那么其实是在死去。

在时间这个所谓概念的流动中,人生,是一本匀速翻过的书,出生的时候,你在书桌前坐下来,书开始自动开启翻页,每一天是一页,你要做的,就是带着体验整体世界的爱心,细细品书的每一页,如果你今天在思考着昨天的那页,或者牵挂明天的那些页,今天这一页的书,你就错过了。同样的一天,细细品读的人的书上有一页美丽的图画,充满爱和幸福的气味,而你的这一页,是一张白纸,或者是累积的前一天抱怨的恶臭。
如果你一生有限的天数里,不完整地“活在今天”。那么3万天之后,当书合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幸福的人们书上有着芳香的幸福气息,而你,你的书是一摞白纸,或许充满了抱怨、仇恨、愧疚、挣扎、不安...,但是,你却必须合上书,站起身,离开书桌,这时候,无论你多后悔,已经晚了。
哦,对了,还有关键一点——每个人的这本书,最厚超不过几万页,最薄,你该知道可能有多薄,所以:什么时候合上离开桌子,你无法自己决定。
正如那些地震前的一分钟,没有人会知道这是最后的日子,他们可能正在看着电脑,以为某一个人的话,有点意思,但与自己无关。谁又会想到呢?

人,活在生与死之间:这句话有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但我要说的还有一点,随时生死,随时无常,这一点,你或许不知道:那就先说第一个你懂得的吧:
人生其实两条路同时前进:
一条路是身的路,叫人生;
一条路是心的路,叫修行,
叫人生的路,我们都懂,
叫修行的路,我们似乎都懂。
人生的路,其实还有一个名称叫“渐渐死去”
修行的路,其实还有一个名称叫“好好活着”
虽然看似每个人都在“死去”,却未必每个人的都“活着”。
两条路之间的关系,影响这你这个人生的真正质量:
幸福、也包括“成功:是你内心确定的定义,而不是外界的定义”:
身心合一,才是真正的活着,让生命活在你的生活中: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幸福平安,宁静致远。
身心不合一,身体走的路,和心没有关系,心里想着慈悲、爱,手上做的事情,却八竿子打不着,甚至恰恰相反,自然身心俱疲、心力憔悴、纠结苦恼,焦虑不安,积劳成疾。

我们明明都有心啊?不合一?——后者是怎么形成的?找不到心,是否能合一?
当然不能,这一点,毫无疑问:
人的路在走,却找不到心,问问你自己: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你会说,你知道,
好的,你想要到的假如你此刻已经有了,你确定自己能满足吗?
如果不能,你真的知道你想要的而是什么吗?
真的吗?

身体在行走,心却没有找到,你怎么能合一呢?抱怨、伤心、沮丧、不安,得病,这不是正常的?应该的?
觉醒,就是找到心在那里。
不觉醒,不安是不可能去掉的。
为什么呢?安的就是心,才叫安心,你的心都找不到,你安什么呢?

找到心之后,自然身心合一。这时候才开始真正的修行之路,身心合一之路,也才是生命在生活中如实活着。

心,不是念头,如果心是念头,那么你的念头千变万化,你怎么能安的了?
人跟着念头走,自然累,若想不累,需要先找到心。
心的寻找,开启觉察能找到。
开启觉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觉醒,一旦觉醒,心就舍不得离开你了。

世界会很久,但是,你看到的世界会结束——你知道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那就是自己的经历、当下、和死前的未来,这个世界,我们还有一个名字叫“人生”,不过这个世界和外在的世界的区别很大:

第一:每一个人有一个世界,亿万人有亿万个世界。
第二:这个世界的掌握者,国王,是自己,不可能是别人;
第三:这个世界,有一个明显不可控的结束,完全不像我们看到的外在的世界这么长久。

由第一点推导出:
1任何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世界,妄图“完全”求得别人的理解,不可能。
2无论别人说出什么体验,你都不可能真正体验到,你只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去猜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知识可以传递,但是在不同的王国里,体验无法传递,我说西瓜好吃很甜,如你没吃过,你永远不知道味道。
4如果智慧是一种体验,任何人也无法帮助你获得,除非,你体验过。
由第二点推导出:
1任何人在自己的“王国”里是“国王”,所以,你永远是对的,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悲剧,你会是对的,因为你本来就是“王”。如果你给自己天天打一百分,你也会是对的。

2让你的王国成为天堂,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义务。——当然,除非你死的时候,真的不希望自己走过了一个幸福的人生。这样的人,或许没有吧。
     难道,你不是为了一个幸福的人生而来吗?你知道幸福的出发点,是你体验了爱,爱这个世界,不是你的权利,是你的责任,不是你的礼物,是你的义务。你是国王,你当然应该让你的王国成为天堂,可是——你做到了吗?幸福,是你的本分,是你的义务,为什么不承担这一项义务呢?为什么不能把幸福当成本分,把爱当成本分呢?这是不是对关心你自己的自己、家人、朋友,承担起真正的责任呢?
     所以,爱,幸福,是你的本分,如果不幸福,是你不负责任。


3为什么你会不幸?会不安,会体验不到爱,因为,你,作为国王,你不承担,你这个国家管理的比较丢人。我说的其实已经很轻了,你不配做一个好国王,除非你愿意行驶你无条件幸福的权利。此刻问问自己,如果你要让你的王国成为天堂,真的有人会阻挡你吗?如果有,那只有一个人:你自己。所以,阿勋骂你丢人,已经很委婉。其实,你不幸福,是你逃避,你找借口,你的王国,很差劲!
    是的,你没有听错,如果你不是百分百无条件幸福,你就是不负责任。

4如果你没有把你的王国管理成为天堂,就是你这个国王的过失,没有别人,你就是罪魁祸首。因为你一直把这个“王权”拱手让给他人,让给了外在的世界,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利和责任。幸福,是你的义务。如果你的王国还不是天堂,你就在你的王国犯下渎职罪。

由于第三点:可以推导出:
1这个世界会结束,不过,很少有人去真正理解这一点:那就是“当下”的重要性。你看看周围,多少人活着,好像根本不会死,是啊,有一天,他们死了,或许发现从来没有活过,你要做这样的人吗?
2这个你的世界,并不会向你看到的这个城市、这个房子、这块石头、一样能有千万年的年龄,和这个想比,人的时间,如同滚热锅底上,正在蒸发的一滴水。
3人生,是由一个一个当下组成的,你如果想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显然,你应该让每一个当下,都是幸福的,幸而,你是你的世界的“国王”,换句话说,如果你愿意“承担”起你的本分,你应该有的职责,义务,你就能决定,你的世界是一个“悲惨世界”还是一个“喜悦王国”,不过,不管你怎样决定,你都会是对的。
4 一个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一个无憾的人生,这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死而无憾。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的确很少,不过日后会多起来,因为:今天,又多了个你看到了,或许你能成为多出来的一个。

关于死亡:
生死这个问题上,动植物是我们的好老师:
一棵树会因为明天就要被砍倒,今天停止吸收阳光,停止生长吗?一只流浪的猫,会因为明天会饿死,今天就不晒太阳吗?你会说,植物、动物不懂死亡,我会笑笑说,呵呵,我看是你不懂得死亡。

生死随时,死生随地:人的死亡其实不仅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一秒都是一个变化无常、细胞新陈代谢、气体呼出呼入,脑子当中的多少个念头闪过,——不管你说我们人是躯体还是思想,你都会发现:人时刻无常变化,人一直是在生死交替,不过人们觉得死不吉利,所以用了“新陈代谢”——这又有什么不同呢?

身体死之前,无非是这一秒呼出气,下一秒“呼出”变成“吸入”,身体死亡的时候,无非是这一秒呼出气,下一秒“呼出”变成了“不动”。

很多人不能正视死亡,所以无法如实生活,其实死亡是一个宇宙逻辑里最善意的提醒,告诉你,要活在当下,无条件幸福。自己经历过死亡能活过来的人,最知道这一个“巨大的礼物”。才会如实生活,可惜,人们总是不敢看这个礼物,所以,永远无法如实活着,我所说的如实活着,另外一篇有详细说明。

人,无论你我,都会死,所以要好好活。

仅仅是呼吸,不是活着,生命中“如实活着”的状态,今天的我认为是四句话:
把修行融入生活,把使命融入本分,把自我融入人群,把人生融入当下。
离开生活的修行是虚度的,离开本分的使命是无力的,离开人群的自我是幻觉的,离开当下的人生是虚空的。
后面其他的篇章我会有详细解释。

人生不是一个未来时态,也不是一个过去时态,而是一个点,称之为当下,因为其他的时间上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即便是未来,也必须在当下依托,如果希望做到未雨绸缪,重要的仍然是当下,不把当下本分之事做好,自然也会影响未来。

什么是当下的本分:全心全意做你在做的事情:仿佛“生命”就挂在那件事情上
当你喝茶,就品出茶的清香,当你做饭,就好好琢磨怎么把饭做好吃,当你工作,认真工作,当你睡觉,倒头就睡,当你吃饭,好好吃饭,当你陪伴孩子,好好陪伴孩子,当你是国家元首,在办公室做好一个国家元首,当你回家见老婆,给老婆一个拥抱,做好你的老公...

“我”是什么?人的人生,其实是“我”,“我”不是一个人的概念,我——是所有当下,所思所行的集合,换句话说,就是“心所感、思所思、行所行”的一个“时间集合体”。
没有觉醒之前的“人生”,是一个“自我”的身心灵集合体的数万天生命。
觉醒后的人生,会体验到“一个万心之心”的集合体,会体验到“我”会是永恒。
(呵呵,别问我什么意思:如果你没有体验过,我用语言解释不了。当你体验过,我也无需给你解释了。)

再说清楚一点?好吧。
此刻,人所说的“我”,其实是一个“行为思考心灵”的此刻,人生,作为一段时间,就是无数个“此刻的我”的集合,换句话说,我的人生是由“无数个我”累积而成的:我不再是一个“人的”概念,而是我“心所感、思所思、行所行”。
对外界而言,我的人生,就是一生所行之事所有言论的集合。这个集合,在外界看来是一个人被人所知的事情,但本该占了“我”整体集合非常小的一部分,不会超过1%。
任何一个“我”的心态、思考,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才能体验。
所以,所谓人生,其实是两部分:一小小点部分,是外在的人生,你的成就、身份、也就是很多传记里的故事,但,其实,“我”的绝大部分,是内在的人生,也就是内心的世界。

一个人的人生丰盈程度,显然更大取决于内心的世界的丰盈程度,因为,只有后者才是人生的绝大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智慧的人,自传中、言论中、留下的书籍中,会很多提到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感悟,而很少提到自己的经历。

只有那些生命充盈的人,才不需要外在的身份、成就,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博大、丰盈。古往今来,永远如此。

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醒着。
——给已经向内看得人:其实,向内看的人,也在梦游,不过做的是好梦,是充满爱和幸福的梦。

彻底苏醒了,人才会是另一种活法。

关于生命所有权:

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你自己,不仅属于你的父母、家人。还属于所有人,属于这个世界所有人。
正如一棵树,任何一片树叶都无权伤害任何一片树叶,包括其自身这片树叶,所以无论自杀还是杀人,都是生命的不可逾越的底限,杀人犯罪,这,是无条件的。

所有自杀的人,如果被抢救回来,应该判杀人罪。你有能力自杀,不代表你有权利自杀。你还有能力杀人,是否你有权利呢?因为杀人罪,对于死的人,暂且如何不说,最大的伤害是不是那些活着的亲属家人?

但是人们为什么会自杀呢?是因为,那一瞬间,自杀这个念头把人给骗了,人,觉察不到自己还有其他道路,所以才走了这条死路,只有一点:就是别被自杀念头骗了你,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不要把这个念头当回事儿,有了这个念头,不代表你就会死在这个念头上,我们还都有癌细胞呢,得癌症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了,你知道吗?绝大部分人都死在床上,你会怕的不敢上床吗?呵呵,省省吧。
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
死这件事,是迟早的事,何必那么急呢?

-----
以上文字如果转载,需要加上我最后这句话:
此刻的我,只能确定此刻的我的观点,将来改变,属于自然,因为那时,是另一个我,而你,也是。

以上的观点,如果说得不清楚,欢迎在本文下提问。
也欢迎指责:不过对于后者,我已经预备了一句话:“你也许是对的。”下面,也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因为改变是一定的,稿子永远定不了,所以不建议你转载。:)
发表于 2011-6-15 08: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7:37 , Processed in 0.10206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