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问题: 你说当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他们会互相融入对方,那么为什么一般人称之为「坠入」爱河?它应该是一个非常狂喜的发生,而不是「坠入」一个较低的层面,不是吗? 一般人称之为坠入情网,因为世界是由头在统治的,而心的位置比头来得更低。 当某人坠入情网,他就从头掉到心。在孩提时代有心,头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你生下来的时候带着一颗心,而不是带着一个头,你生下来的时候只是带着头脑的可能性,并不是直接带着头脑。 理智必须被教导,而爱是无法被教的。理智必须被强加在你身上,你的头脑必须被制约。学校、专校、和大学是为理智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为爱存在的学校、专校、和大学,不需要!一个人生下来就带着一颗心,它已经运作得非常好。头只不过是一个可能性,如果它被教导、被制约,它就会运作,如果不然,它根本就无法发挥它的功能。 所以当你在年轻的时候再度进入爱的关系,你会觉得它好象是一个往下掉,因为头脑会觉得在往回走,掉进孩提时代,再度进入心。头对心会有谴责,那个谴责的因素也跟「坠入」这个名词有关。头在说:你到底在做些什么胡涂事?你疯了吗?它是一个住下掉!避开它! 对头来讲,爱是最大的敌人,因为一旦你坠入了爱河,你就变成非理性的。注意看两个相爱的人——他们的谈话和行为都显得很愚蠢,他们几乎疯掉了,而头继续在谴责和判断:你在干什么? 你往回掉,那就是为什么一般人称爱为一种「坠入」,但往下掉是好的。就另外一个意义来讲,不是以谴责的意味来讲,它也是一种往下掉,因为它引导你走向深度。理智是表面化的,心是在你里面一个更深的现象,它引导你走向深度,它是潜入你的本性。 不要谴责它。社会谴责爱,因为社会把爱看成是一个混乱的现象。我们抚养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在他身上,然后突然有一天,他坠入情网,然后整个结构就被打扰了。 据说母亲准备了好几年让小孩变聪明,然后他碰到另外一个女人,在几分钟之内,他就再度变成一个傻瓜。 一个女人准备了好几年要帮助他变得聪明一点,然后另外一个女人进来,在一个片刻之内,他就再度变成一个傻瓜。 不要谴责它,因为愚蠢有它本身的美。事实上,一个没有办法偶而成为傻瓜的人是不够聪明的。经常保持聪明,一天二十四小时、一个星期七天都保持聪明,这样是愚蠢的。有时候你要离开你的智慧去休个假,象傻瓜一样地行动,唯有如此才会有平衡,傻瓜也是生命的一部份。 古时候,在国王的宫廷都有一个大傻瓜,那是一个平衡的因素,因为在宫廷里面有太多智者了,有时候太多智者就好象厨房里有太多厨师,他们会破坏厨房的运作。他们就只是「理智」,他们没有心的根。傻瓜是需要的,在每一个大宫廷里都有一个傻瓜,他能够带给宫廷一些笑料,他带给宫廷幽默感,否则那些聪明的人都带来拉长的脸、悲伤、和严肃。当然,严肃是好的,但只是有时候,它有它的时机,有些时候一个人必须愚蠢一点。对我而言,一个真正的智者是自发性的,当需要智慧的时候,他是聪明的,当需要愚蠢的时候,他是一个十足的傻瓜。 如果你无法走到相反的那一极,你是一个固定的、死的现象。一个人必须能够移动、有弹性,你必须能够用理智用得很深,你也必须能够掉进非理性。计算和爱,算术和诗,既聪明又老成和既愚蠢又年轻。当小孩和老人会合,当智者和傻瓜变成一体,你就达到了最高的成长。记住,永远都要保持坠入爱河的能力,永远都要保持能够成为愚蠢的、能够愚蠢地行动的能力。 对我来讲,唯一的傻瓜就是永远都保持聪明的人。 生命需要不同的两极,以及这两极之间的平衡。愚蠢非常能够令人恢复新鲜,它能够清洁你的眼睛,它能够给你清晰的看法,它能够再度带给你小孩的天真,它能够再度给你自发性,那么你就不会固定在一个模式里,你是流动的。 不要试着一直成为傻瓜,那也是愚蠢的。头脑很容易执着于某一个极端,对头脑来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从一极改变到另外一极,因为它会打扰到你的模式,你会喜欢固定在一个模式上,那是最少抗拒的方式。你学到了一个诡计,然后你就固定在它上面,你保持关闭在那个已知的里面,你不想要进入那个未知的,你不想要学习,你不想要对新的事实敞开。 头脑一直都想要成为一个左派主义者或是一个you派主义者,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总是要成为什么。而生命是在流动之中,是成为什么都不是,它具有成为每一样东西的能力,以及成为空无的能力,它具有进入任何角色,并且不固定在它上面的能力。不应该有一个角色变成你的生命形态,你应该能够移动,也能够抛弃它,就好象你在抛弃你的衣服。 角色只是要被使用的,如果你不执着于它们。不要被监jin在它们里面,那么你就能够保持那个自由和那个流动,而且你保留了全然享受生命的能力。智慧是好的,愚蠢也是好的,算术是好的,诗也是好的,这就是那个似非而是的真理。 使用头,也使用心,如果你两者都能够使用,那么就有一个非常大的革命会发生。如果你能够使用两者,你将会觉知到你是第三种力量,你不属于那两者,你既不是头,也不是心,因为如果你很容易就可以从一个移到另外一个,那么你就不可能是它们的其中之一,你一定是跟那两者分开的,这样的话,那个观照就产生了,那个认同就被打破了,所有的静心最主要的就是那个观照。
摘自 奥修《老子道德经(三)》第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