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什么?它并不是狼群在对着月亮叫嚣,但是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它已经变成如此。如果群众是对的,那么动物算是有很好的宗教意识--狼群在很远的地方对着月亮叫嚣,狗在很远的地方对着月亮在吠。 保罗·蒂里希(PaulTilich)将宗教定义为最终的顾虑,它刚好相反,它是立即的顾虑,而不是最终的顾虑,事实上,那个立即的就是那个唯一存在的最终的。 宗教并不是对那个远处的东西的欲望,并不是对那个远处的东西的好奇,它是进入一个人自己的本性的一个探询。 那就是为什么佛学根本就不去顾虑到神,它顾虑到你,顾虑到你真实的存在,它的整个过程就是好像在剥洋葱。佛学继续在剥你整个人的存在,一层又一层地,它继续在摧毁那个幻象和梦。刚好就像你在剥洋葱一样,到了最后只有空无留在你的手中。 那个空无就是一切的源头。一切都是由那个空无所产生出来的,然后再慢慢、慢慢地消失而退回到那个空无。 现在物理学家已经非常接近它,他们称那个空无为「黑洞」-一物质消失而进入黑洞,完全被虚无化,变成空无。现在,在发现了黑洞之后,科学圈也在谈论白洞。物质从白洞产生出来。似乎黑洞和白洞只是同一个真实存在的两面,就像一个门一样。在门的一边写着「入口」,而同一个门的另外一边被称为「出口」。 当东西从空无的子宫显现出来,那个门就被称为白洞--称之为白色的因为它生出,因为生命从它出来,称之为白色的,是因为我们重视它,我们认为它有价值。有一天,每一样东西都消失而进入同一个门,那么我们就称之为黑色的,我们总是称死亡为黑色的、入一直都在害怕黑色的、黑暗的和死亡。 但它是同一个真相!从一边来讲,它是「黑洞」,从另外一边来讲,它是「白洞」,佛陀称之为「尚雅塔」--空。 现代的物理学非常有可能一天比一天接近佛陀,它一定会如此,它必须承认佛陀对真相的洞见,因为其它从来没有人敢称空无为一切的源头。佛陀是怎么碰到那个事实的?他并不是一个物理学家,他并没有在研究物质最深的真相,但是他研究了他自己的心理最深的真相。 我同时必须提醒你:佛陀也不是一个玄学家。玄学一直都顾虑到那个最终的。玄学(mctaphysicc)的meta意味着超越--超越物理学、超越那个能够被看到的、超越地球、超越那个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感官的。玄学意味着总是离得很远,远方的真相,或神。 佛学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学,它并不顾虑到玄学,它顾虑到头脑的真相,看看头脑怎么运作,看看头脑是由什么东西所组成的,它继续更加深入地穿透了头脑的各个层面,到了最后了解到那个最深的,在最底端的核心是空无。 佛陀并不被人们所相信,因为有谁能够相信空无?再说,谁会想要空无?现代的物理学也是使人们困惑,把他们逼疯,但是真相就像它本然所是的那样,你喜不喜欢,那并不是问题,你的喜欢或不喜欢并不会改变它。你的喜欢或不喜欢只会使你停留在幻象之中。真相必须按照它本然的样于被看到,去看它的能力就是成为具有宗教性所需要的全部--去看赤裸裸的真相的勇气,去看那个没有掩饰、没有掩盖、没有穿上任何外衣的真相的勇气。 一旦你按照真相本然的样子来看到它,一旦你瞥见了那个真实的人,就会有一种很大的蜕变自己发生,那个洞见会蜕变你、改变你,你将永远不会再一样,因为所有的幻象都消失了。看到了那个真相,你怎么能够继续再欺骗你自己?你怎么能够继续再做梦?你怎么能够继续处于你的偏见之中?你怎么能够继续保持虚假的意见?你怎么能够继续携带着教条、哲学和经典?看到了真相,一切就都消失了,只有真实的存在会在那里,跟那个真实的存在在一起就是解脱。 当耶稣说「真理能够解脱」,他这样说是对的。真理就是解脱。很可能耶稣是透过佛教的师父而学习到那个真理的奥秘;很可能在他进入以色列开始他的工作之前,他是在印度和那兰达跟佛教的师父在一起。那兰达是最古老的佛教胜地之一,是一个很大的和尚大学,在它之前和在它之后都不曾有像那样的地方存在过。 我希望再度创造出一个像那样的地方,而且我希望那个规模又更大。那兰达是一个伟大的实验,是一个真理的实验,是按照真理本然的样子来看它的一个实验。有一万个和尚一直在静心、在工作、在穿透,不带着偏见,也没有预先设定的观念,他们并不是致力于证明任何事情,他们是真正的追求者。 不真实的追求者就是那个从最开始就致力于要证明什么的人。不真实的追求者是一个说「我在找寻神」的人,有一件事他接受了,他接受说神存在。他不知道神就接受了吗?如果他知道,那么为什么要找寻?如果你不知道,那么你怎么能够找寻神?谁晓得?神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那个找寻已经基于一个先置的信念。 在那兰达、那一万个和尚并不是在找寻神,他们并不是在找寻任何天堂,他们并不是在真实的存在里找寻某种先置的东西。他们只是在找寻进入他们自己的本性,不带有任何概念说他们在找寻什么。他们在找寻是纯粹的,他们只是在洞察真相…。看看有什么在那里。因为他们不被任何观念预先占据,因此他们无意中碰到了空,他们知道了空。 如果你被某种观念预先占据,你一定会在那个空无之中创造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观念的幻象,而那个空无能够支持任何观念。你携带在你里面的任何梦都能够被投射到那个空无的银幕上。如果你在找寻克里虚纳,你将会找到他,但它将只会是一个投射。如果你在找寻一个犹太教的神,你将会找到,如果你在找寻一个印度教的神,你将会找到。不论你在找寻什么,你都将会找到,但它将不会是真理,它将不会解放你,它将会是你的想象。 记住,这是生命里面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如果你带着一个固定的观念或一个固定的态度去开始找寻,你一定会找到它,然后就会有一个恶性循环。当你找到它的时候,你就会想:「当然,那是因为我找到它。」然后它就会更加地增强你的信念,然后你又会开始更加地去找寻它,然后以此类推……它变成一个恶性循环、你越相信,你就越会找到它;你越是找到它,你就越相信。你继续将真实的存在注入一个梦里面,一个人可以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浪费掉很多世的生命。 不要有任何概念地去找寻,那是佛陀的讯息。看,只要将你的眼睛清除干净,然后看,不要特别找寻什么东西,只要看,很纯粹地看,看事情本然的样子。眼睛必须很干净、很纯,否则你可能会投射,即使只是一小粒的灰尘,它也会显示在空无的银幕上。只要有一点点的喜欢或不喜欢,只要有一点点的选择,你就会创造出另外一个真实的存在。 佛陀的方式是一个非常绝对的试验,一旦你了解,它非常简单,不复杂,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你可能会继续欺骗你自己。 耶稣很可能住过那兰达,那就是为什么在新约里,他的生平都没有被说明。当他在十二岁的时候你看到他,有一次他被提到了,然后当他三十岁的时候,他才再看到他,在新的里面的耶稣的故事,有十八年不见了,他那十八年在哪里?他在做什么?为什么那些日子没有被说明?它似乎是一个很大的空档。而他的生命很短,他只活了三十三年,超过他人生的一半不见了。 那个故事是片断的,有某些东西蓄意被抛掉了。不可能说那些在写故事的人会没有觉知到那个事实说有十八年不见了,而且那些是最重要的年。因为直到十二岁为止,一个小孩是一个小孩。「到了三十岁,他突然跟施洗约翰一起出现,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人,成道了,达成了,已经变成一个「西达」--一个达成的人,一个看到的人,成就了,达成了。这幅画是不完整的。 在《圣经》里面所陈述的那三年只是关于他在别人身上下功夫的事,但是他在他自己身上下功夫的事呢?他在那里静心?跟谁在一起静心?他在做什么?他如何变成后来的他?那些最重要的年代不见了。到了三十三岁的时候,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事实上只有三年的故事存在。首先是他出生的故事,然后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在耶路撒冷跟犹太教的法学专家争论,然后就是这三年。最重要的部分,他的准备,他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的事,似乎是刻意被抛掉了。但是他在那三年里面的教导就足以证明他一定跟佛教团体有接触。 有足够的证明说他曾经旅行到印度,也有足够的证明说他曾经住在印度,他在那三年里面所说的、所传授的跟佛法完全可以融合。当然,他是将它翻译成犹太的辞令,他谈论爱、谈论慈悲。犹太教的神是一个非常嫉妒的神、非常生气的神,准备要惩罚,准备要摧毁。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爱的神!这个爱的神的观念是从那里跑到耶稣身上的?他一定跟那些很认真下功夫而且知道说当一个人成道后,他的整个能量就会变成爱的能量的人有接触过。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人身上,那么最终真实的存在也一定是如此。神只可能是爱。然后耶稣谈论到,如果有人掴你一边的面颊,你要给他另外一边的面颊,那是一个全然佛教的方式:原谅!那也根本不是犹太教的观念。如果有人向你丢一块砖,你也必须向他丢一块砖,那才是犹太教的方式,以牙还牙。如果有人摧毁了某人的一只眼睛,他的两只眼睛都必须被摧毁--正义、而不是慈悲。耶稣带着慈悲,他带来的不是正义,而是爱的价值。犹太教的观念太道德化了,自从十诫被教导以来有三十五个世纪,它一直萦绕着犹太人的头脑。耶稣带来一个新的戒律,他说:我给你们一个新的戒律一就好像我爱你们,你们也同样地去爱其它每一个人。爱是一个新的戒律,但那是佛陀的味道。再度记住,一休说:只要瞥见那个真实的人,你就进入爱。你就是爱。佛教的观念一直都是不要带着任何观念去洞察真相,好让那个真相能够显露出它自己。让真相显露出它自己,不要强加任何东西在它上面。所有其它的宗教都一直在强加些什么东西,因此他们都继续错过,他们的工作变成玄学的,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变成一种自我催眠,佛法解除人的催眠,佛陀的工作是在解除催眠:如何抛弃各种催眠、各种社会和人们所给予的建议。当你完全宁静而没有制约的时候,真理就被知道了,那个真理可以解放。
摘自 奥修《一休禅诗》第七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