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140|回复: 4

麦子的放下导图_简单文字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 13: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绝望的麦子 于 2013-7-4 18:37 编辑

======================================
烦恼之源
======================================

  每个人来到世上的第一个问题都是“我是什么(我是谁)?”,我们不断地寻求答案,不断地试图肯定自己,又不断地否定自己。直到渐渐淹没于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以为自己忘记了这个最初的问题。
  和“我是什么(我是谁)?”一样,我们以为早已消失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它们依然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意识深处活动,暗中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
思考只是思维的一小部分
======================================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使用着单一线性的思考方式(逻辑),不断地假设各种可能的状况,不断无意识地把自己分裂成互相对立的两方,并无意识地让自己“选择性失忆”,不断认同某一方的同时排斥另一方。期盼着在两方的不断对抗中找到最优化最完美的结论,期盼着那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思考必须有单一的立场和单一的角度(单一的起点和线路),我们无法同时扮演对立的两方。当所有的立场所有的角度同时呈现,思考就无法进行。
  当我们认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一方,就会无意识地排斥有关“细节决定成败”的各种念头。
  当我们认同“细节决定成败”的一方,就会无意识地排斥有关“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各种念头。

======================================
我们为什么无法摆脱“强迫性思考”
======================================

  这样的思考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却造成了我们的很多困扰。我们总是在思考时陷入无意识的认同之中,认为自己真的就是对立之中的某一方,完全忘记了我们只是因为思考的需要而扮演了某一个特定的角色。“小我”由此产生。
  理想的思考应该是”一个主持加上对立两方“的局面。我们自由地扮演着对立的两方,并可以随时终止思考。但我们总是无意识地陷入对角色的认同之中,“无人主持局面”的思考变得疯狂。“主持人”一会是正方,一会是反方,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自己对抗自己”的状况。不幸的是,我们的思考的确就是处于这样疯狂的状态。
  思考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和不断更新的立足点,由此产生了心理时间——心理时间不是自然时间,它只是我们想要得到某个结论的过程,仅存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我们人为地把当下分割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法更改的放在过去,发展之中的放在现在,可能出现的放在未来。当下不是现在,而是没有心理时间的时间,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永恒”。
  和心理时间一样,心理空间同样仅仅只是因为思考的需要而产生,分出此处彼处。时空实际上并无分别,都是我们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
欲望和压力的产生
======================================

  当我们无意识地扮演了对立之中的某一方,就会同样无意识地让其它人、事、物扮演对立之中的另外一方,并想要在“对抗”中维持“我”的存在,因此产生“想要生存(想要持续存在,想要安全稳定)”的欲望。和心理时间一样,真实的“对抗”并不存在,我们只是因为思考的需要,陷入了自己用想象编写的剧本之中,并把角色强加于自己和其它人、事、物。  
  “想要生存”、“想要认可”和“想要控制”这三种基本欲望引发了压力——当我们看不到“对抗”只是想象而认同欲望,身体一定会暗暗地用力,胸腹间也一定会盘踞着一股隐隐的紧张感“想要生存”,就必须让“对抗”减弱或消失。而心理时间的存在也让“改变”看起来顺理成章。当“我”认为“我”处于劣势,我们就“想要被认可,想要被爱”,当“我”认为“我”处于优势,我们就“想要控制”。
  三种基本欲望其实就是三种固定的思考模式。压力同样如此,无论我们想要如何行动,都会无意识地命令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简单地说,思考本身就是欲望和压力。
  但思考的特性就是不断假设,不断轮流扮演对立的两方并“选择性失忆”。因此我们总是会“无意识”的把欲望和压力看成敌人,试图通过努力消灭它们。但努力本身就是欲望和压力,这种“贼喊抓贼”的游戏只会让思考变得越来越疯狂。

======================================
面对欲望和压力的常见的三种选择
======================================

  面对欲望和压力,我们有以下的四种选择
  一、常见的三种选择
  1).听从欲望和压力
  2).抗拒欲望和压力
  3).逃避欲望和压力
  以上的三选一,无论如何“选择”,你都会掉进思考的陷阱,无休无止地持续着自己和自己的对抗。角色或许会变,内容或许会变,戏的主题却永远是“对抗”。
  当你产生一些领悟,并导致新的认同,就可能会打破一些顽固的旧有模式,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新模式必定也会渐渐变得顽固,直到取代旧有模式并面临更新模式的挑战。
  领悟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它必定来自足够强烈或者深刻的刺激。
  1.完全被动地等待欲望带来的压力消失。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在生活中受到足够的刺激后慢慢产生一些新的看法,慢慢变成自己眼里的陌生人。旧的欲望和压力似乎消失了,但新的欲望和压力不断。
  2.看似主动却依然被动的一些方式:不接受当前的自己,也不知道理想中的自己在何方,又或者,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因此无意识地“主动”在生活中寻求刺激,渴望着不知何时会发生的领悟
  3.学习(哲理、科学、灵性、修行等):渴望着前人的经验给自己指出可行的方向和道路,但最后往往只是隔靴搔痒。
  4.转化环境:厌倦了跷跷板的一边,渴望另一边有新鲜的体验。真正到了另一边,又怀念着原来的那一边。
    a.换伴侣
    b.换工作
    c.旅游散心
    e.自行了断……
    f.其它……
  5.习惯和上瘾:我们很容易对一些容易导致思想冲突的事情上瘾。性爱、吸烟、酗酒、暴食、购物、网游、阅读等。上瘾只是对我们欲望和压力作出的无意识反应,没有明确的目标,自然也谈不上效果。
  6.禅定、修行与冥想(实践):渴望通过某些方式(或止或观或想象)屏蔽或者消除欲望和压力,发现自己潜藏的能力与智慧,并最终达成圆满。但大多数人只是因此陷于无法脱离尘世也无法适应现实的尴尬处境,徒增烦恼。
  7.其它……

======================================
放下所有的欲望和压力
======================================

  4).放下所有的欲望和压力
  从欲望和压力的困扰之中脱身的唯一途径,是看到欲望和压力的无意义,以及对抗它们的无意义。思考本身就是欲望和压力。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对抗”,也只是为了思考而想象出来的虚幻场景。

  一.通过不断深入的觉察让放下自然发生——放下是丢弃而非割舍,是结果而非手段。如果把它当成一种作为,我们只会越陷越深
  1.体会胸腹间的压力,并觉察到自己只是“想要和某些人、事、物对抗,想要通过得到某种结果,从而结束烦恼”
  2.一般情况下,烦恼结束的条件有三种
    a.“我”彻底胜利或者“对方”彻底失败——优选方案。想要控制
    b.“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次选方案。想要认可
    c.“对方”彻底胜利或者“我”彻底失败——“想要生存”是最底层最顽固的欲望,因此这个选项“我”一般会无视,即使选了,也只是暂时地忍让,背后总是隐藏着“想要控制”或者“想要认可”的欲望。除非我们处在臣服而非屈服的状态,但臣服的时候绝不会为此烦恼
  3.判断出我们是“想要认可”还是“想要控制”?
  4a.如果“想要控制”,认真想想我们执着于控制外在时,是否其实只是想要找到一个理由,让“我”能控制“我”?
  4b.如果“想要认可”,认真想想我们执着于得到外在的认可时,是否其实只是想要找到一个理由,让“我”能认可“我”?
  5.无论是“想要控制”还是“想要认可”,思考都把“我”分成对立的两方,扮演正方的想要控制反方,扮演反方的想要得到正方的认可。当我们体会到这只是思考排演的一场戏,自然将正方双方一同放下。体会有多深刻,放下就有多彻底。
  6.随着我们放下越来越多的“想要认可”和“想要控制”,“想要生存”也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眼前,当我们看到它仅仅只是个假设并最终放下它,就进入永恒的平安与幸福。

  二.带着问题冥想——如果“我是什么(我是谁)?”这个问题导致了所有的困扰,那么解开它就必然能解开所有的困扰。
  “我”是否存在?“我”只是一堆物质形成的错觉?还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
  笛卡尔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假想实验,试图揭开谜底。他努力想象自己没有肉体,如鬼魂一般飘来飘去,尽管有一点点奇怪,但很容易做到。因此“我”不是肉体。接着他努力想象自己没有心灵,但却做不到。最后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
  我们在这个假想试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或许就会得到最终的答案。
  1.“‘我’是什么?当思考停止,‘我’是否还会存在,是否还会知道“我”的存在?”
  2.思考无法给出任何答案,这已经超出了它能解答的范围。它只能试图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无论何时当你发现你已经分心。问问自己“是什么在思考?”,答案一定是“我”
  3.顺势再问“我是什么?”,重新面对这个无解却一直纠缠着我们的问题
  4.当思考既无法解答,又无法扯开话题,再也无法继续的时候,最终答案就随着被思考遮蔽的我们从未见识的更广阔更浩瀚的思维显现。思考无法带来,也无法带走。
  5.这个浩瀚的意识会让你清晰地看到线性思考的限制性,并不再执迷其中
    a.心理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必须之物,因此不再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也不再有此处彼处的分别,”知道”就是“知道”,没有过程,没有距离。既是瞬间,也是永恒。既如脚下之近,也如万里之遥
    b.进行思考需要扮演的“我”不再是必须之物,因此混然一片,不再有“分离感”,一切一如,如如不动
    c.思考本身也不再是必须之物,因此拿起放下,自在无碍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3: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顺手总结一下我们的几个误区:

本帖最后由 绝望的麦子 于 2013-7-3 16:57 编辑

  顺手总结几点:
  1.思考只是思维的一小部分。
  2.“我”在思考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我”。
  3.心理时间不是自然时间。
  4.心理空间也不是自然空间。
  ……
  谜障重重,存在一直在,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发表于 2013-7-3 13: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9 18: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13: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2:09 , Processed in 0.08933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