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86|回复: 0

问与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7 18: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如何才能无所作而无有分别呢?

这件事很简单:到吃饭时吃饭,到睡觉时睡觉,该干活时干活,该歇着时歇着。该干活时不推三阻四,该歇着时不想东想西,吃饭时就老老实实吃饭,睡觉时就安安稳稳睡觉,这就是无所作而无分别。若不是这样,吃饭时千般挑剔不肯吃饭,睡觉时万般思虑不肯入睡,干活时推三阻四心不情愿,休息时心思重重不能休息,这就不是无所作而无分别。无所作而无分别的情景一定在你的生命曾有过,回忆一下就可知道。品味一下便能受益。若实在不知该怎么做或是怎么回事,观察一下玩泥巴的小孩或做游戏的小朋友们即可。他们都是大师,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他们或效法他们。

2、楞严经中佛开启阿难心与见性,如何才能找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蕴藏在生命深处的见性呢?

一说到“见性”,我们就想到它是一个东西,藏在某个地方,只是我们看不见,好像那东西和我们捉迷藏似的,这是自性见在作崇;而一说到“不生不灭”,我们也常常想到有个东西,它在那儿,永远不坏,永远不变,永远存在下去——不生不灭,这仍是自性见在作崇。读这个词我们很自然地把重点落在“不灭”上而忽略了“不生”,实际“不生”才是重点。不生是因,不灭是果。一个东西根本没有“生”过,所以根本也谈不上它的“灭”。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含义。并非有一种有自体的东西,它是不生不灭的,而是根本没东西要生要灭。没有什么有独立自体的“见性”藏在我们五蕴之中,在五蕴中没有第六蕴。即此五蕴即是不生不灭,因不生故所以不灭,作如此见即是见性。五蕴如幻,本无实有,所以不灭。莫以自性见,来解读佛性、见性、觉性、识性等这样的概念。

3、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十法界之间的对应或者不同是什么?超出三界外,这样说如法么?三界外有个四界么?

三界的概念是从一个生命个体投射世界来说的,十法界是从不同种类的生命个体投射世界来说的。它们之间是对所描述世界的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命名不同。超出三界外是一句方便语,并没有实际的三界可超,没有超过三界的第四界。即此知道三界本无自性,如梦如幻,就是超出三界。大修行人超出三界并不是往三界外跑,而是于此三界如实知,如实觉,如实了知如梦如幻,不受它影响,即是出了三界。

4、“我”与“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看护我们的心,如何知道看护的是“心”,而不是“幻我”呢?

“我”和“心”两个都是假名,“我”如龟毛兔角,“心”如梦幻泡影。所谓看护心,是一种以幻除幻的方便手段,实际无心可看,也无可看的人。即此了知无能无所,便知我与心同是假名,看与被看都如梦幻。

5、五蕴与八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五蕴是对生命个体的解析描述,八识是对五蕴中“识蕴”的解析描述。五蕴包含色法和心法,八识所解说的只是心法。

6、身边有的朋友联系FLG,不能信受如来清净法语,痴迷与圆满飞升,和所谓的神通与不死,老师如何看待这样的情形?这些功法借用佛法词汇,言之凿凿,误人慧命,断人善缘,无法劝服痴迷于此的朋友。

那是他们的事。你的事是保持你的清醒,以待有一天他们能够看见。如同一株火炬,它的任务是燃烧、燃烧、燃烧,直到有一天有人睁开眼看到它,然后借着它走出山洞。在此之前,如果你硬把一株火炬塞到一位盲人的手里,不但不起作用,弄不好还会烧伤他。所以,如果你是火炬,安静地做火炬;如果他是一位暂时还没醒来的梦游人,给他时间让他清醒。如果你有真理,你只是提供真理,而不是推销真理。

7、有些大德的确已经证入无我,觉性大放光明,那么是不是他们就不会有烦恼习气了呢?

大德们证入无我,觉性放大光明,还有没有烦恼习气,关你如何?那不是你的事。你的事是什么?做好你的事!

8、科学研究常常不得已要用小白鼠,这种无奈的杀生如何善待。

小白鼠以它们的生命为人类作贡献,如同那些战场上的英雄人物为人类做贡献一样。尊敬那些小白鼠如同尊敬英雄。每种生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死去,死的方式或时间有所不同,但死本身并无差别。你真的在意小白鼠的死吗?小白鼠不是小白鼠,是名小白鼠,你真正了解你和小白鼠之间的关系吗?说到底,小白鼠如何是次要的,你从小白鼠那儿学到什么?当生活需要你像小白鼠一样奉献时,你能平静吗?你能毫无怨言吗?你能心不怀恐惧吗?小白鼠不是一件小事,当你觉知到它,它是你的菩萨,它是来帮助你在这件事上解脱的。在这件事上你解脱的如何?假如你深刻地探索小白鼠这件事,它决定让你在这儿见佛、见法、见僧。不是假话。

9、有一些同修津津乐道“性光”,还望老师开示。

性光是生命本有的一件事,就像是灯泡,只要它没坏,通电就会发光一样自然。没有什么可谈论的。你不必要谈论它,受用它就可以了。

10、色蕴一事,大德都说是物质,可是离了我们的心哪里有纯粹的物质,诸佛所说的色蕴,真的是指物质吗?

所谓物质,即非物质,是名物质。“物质”这两个字是一个假名,一个命名;但它所指的事物,不可说,不可思量。物质虽然并非物质,但离开心也决定不是什么都没有。若如此,整个宇宙生命未产生之前应一无所有,显然不是这样。如果那样,世界则是无因而生了。无因而生,宇宙中没有这样的东西。有一种存在,不管有没有心它都存在。它是个什么?觅取它,识取它,这是要点。识了它,“物质”、“色”等这样的概念变得一点也不重要。你可以给它安一百万个名字,叫这或叫那,但和它有什么关系?所以,莫在概念上争论,去识取那无法命名、不可说道、心意识抵达不到和沾染不上的那。

11、宇宙只有一颗心,这一定是实相,如何实证这颗心?

宇宙只有一颗心,说的是人的法相世界;法相世界的一切法相,都是由心变现的。但离开法相的法体(法身),却不是心能左右的。要确知法身。能识了法身,便知这颗心虚妄无实。这颗心本无自体,无形无像,如梦如幻,凡人不弃它,圣人不捉它。从来不曾离,即此在眼前。还用找或证吗?眼前一念知便知了。现前所用都是这颗心,大可不必骑牛觅牛。见闻觉知,即此便是,更无别心,也无别法。

12、人活着恍若一梦;死了投胎恍若又一场梦。密宗中很多人说中阴身救度,在中阴身时如果能一念明觉,依旧可以得度。真的是这样么?想请再开示一下被很多修行人津津乐道的中阴身?

此事还须你证知才能知,若不如此,我说了你也不会相信的。除非自己亲见一回,否则疑虑总藏在胸。我说中阴身即非中阴身,是名中阴身,它究竟是个什么?即此现前寻它来。窗寒西岭千秋雪,东吴船下一江水。

13、楞严经中“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究竟说的是什么。这个空,是空性吗?如果是,空性本不生,何来的“空生”。一切皆依空所生,那么这个空是心吗?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个空是指虚空,与色法相对的虚空。这个空本不存在,是由心生的。心起了一个虚空的形象和概念,于是虚空之相从一念觉心生了出来。它虽是看似有生,实际生而不生。若能仔细探究,便能了知它只是心相,除此别无所有。“一切皆依空所生”,这个空是指的“无自性”,一切诸法皆是依据这种无自性的特性而变幻出来的,事物若是有自性则没法生。此句说的是缘起无自性的缘生现象。

14、人的痛苦之疾的治愈方式是,让头脑消失。头脑的确是痛苦的根源,那么植物人呢?植物人,脑死亡的人,他们不在感知痛苦了,可是他们解脱了吗?活在如如的存在中了吗?

植物人、脑死亡的人,解脱不解脱,是你在说;于他们自身,无解脱无不解脱。他们活在如如的存在中了吗?本就如如,说什么活不活在如如中。

15、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乘勇猛之心?惠可断臂求法,释迦饲虎,血经,还有历史上无数大德极尽残酷的修行,这些真的就是所谓的勇猛吗?

这些只是勇猛的表象,可以说为勇猛,也可以说为妄想执著。在我看来,真正的勇猛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凡事能平常,这是真勇猛。不勇猛的人,谁能真平常?

16、您说的心是一切的投射。这里的心指的是妙明真心还是众生虚妄之心。那么经文中说的寂灭一心的心指的又是什么呢?

你还有几个心?若有真假便是二心,有二心的人吗?寂灭一心的心还是那颗心。此心非真非假,即妙明即虚妄。关于心,不用寻真辨假,当下体会即是。

17、老师说念头背后有一个信念的支撑,的确是这样的,那么对于佛法的信呢,这个信与对于自己妄我的信的不同在哪里呢?正信的究竟含义几何呢?

信没有两种,信真实名正信,信虚假名妄信。佛法讲的是真实、最真实,因此信佛法是正信。正信不正信,也是虚妄分别,没有实义,相待而说。

18、痛苦是心与存在的分离,或者说是与自己的分离?

痛苦是你相信了一个虚假的念头,与真实相背。也可以说,痛苦是因为与存在分离,或心与它自己分离。

19、佛法原本是解脱灵魂的,可是无数的仪轨,咒语,功德,故事的论述,又将修佛法的人从一个梦境带到另外一个梦境,为什么要如此呢?为什么清静无染的佛法需要这么多外衣?究竟为什么?真的是我们需要?还是谁需要?

佛法没有那么多的外衣,外衣在解读者的心里。佛法也没把人从一个梦带入另一个梦,是学佛的人自己踩着自己理解的佛法故事,从一个梦走向另一个梦。若你清醒,佛法清净;若你混乱,佛法不净。若你有故事,佛法有梦境;若你无梦境,佛法无故事。学习佛法,不关“我们”,只关“我”;是我需要,不是谁需要。

20、撒谎不是给自己便利,而是挥出去,等待抽回自己的鞭子。那么完全处于善意的谎言呢?不得已而为之的欺骗呢?也是鞭子吗?承付着巨大的内疚而不得不去作的。

所有的谎言都起于恐惧,若不是因为恐惧,没人不愿意实话实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谎言是恐惧的传播媒介。恐惧就像一种传染病,当你基于恐惧而说谎时,那就是你在变相地传播一种叫恐惧的疾病或病毒。不管打着什么样的旗号说谎,你传播的东西相同。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回想一个你说谎言或善意谎言的例子,看看它的最终结果如何?谎言让你持续地处在某种恐惧或担心之中,或许那担心或恐惧很轻微,或许你都没有注意到它,但它仍然存在,它让你感觉不舒服,然后引起更多的背离真实而承受负担的心理反应或外在虚假事件。谎言没有善意的,即使善意的也不善。终究你会认识到:即使最美的谎言也不如一句实话。



分类:一念行者《修行路上的故事》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18:14 , Processed in 0.08774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