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637|回复: 0

菩萨和佛的“距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7 02: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类:《修行路上的故事》

有人说,佛是“高傲”的。这是个误解。如果说佛是“高傲”的话,那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得“太低”了的缘故。佛把自己完全放在“不知道”的角色里,他的一切显得太过“被动”。因为他的一切显得太过“被动”,人们将他的完全“被动”理解“无为”,那“无为”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做……这又是一个很深的误解。一个佛陀“无为”——他似乎什么都没做,但他该做的都做了,一件也没少。一个佛彰显慈悲的极致:无为——什么都不多做,这是多么不容易的能力和智慧啊;这不容易的能力和智慧,成就一个佛慈悲的极致。



在世俗之中,在佛和菩萨之间,人们似乎更“认同”菩萨。但我更愿意将菩萨理解为“行动中的佛”。事实上,一位真佛确是一位行动中的菩萨。但在我们理解中,通常一位菩萨还并不是佛。佛教里给那些修行者修进层次的排列中,为什么将佛置于菩萨之上呢?为什么说佛是圆满的、佛是修者之终,而菩萨却不是呢?菩萨和佛的“距离”究竟在哪里?



在我看来,佛确实是“圆满”的——是“修”的最后阶段——也是回到生命本初的样子。圆满意味着,你看到你眼中的一切都是其本然的样子,你的“悲”变成了零——世界的“悲”也变成了零。我们说一个佛是圆满的,一个佛的圆满意味着,他不但见证了他自身的圆满,他也见证了整个存在、所有众生的圆满。这个“见证”将他置于大放心、大安全、大喜悦之中——他“无为”的大安定表现,正是基于此见证的。这“见证”是个切实的体验,不仅仅是头脑上的认识,如果仅仅是头脑上的认识——他“无为”的安定不会是真实的、真正的。



我们常常说一位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大慈、大悲,这是一个菩萨的特点。这个菩萨的大慈是基于大悲的,这正是一个自我的特点。如果自我是一玫金币的话,大悲和大慈正好是这玫金币的两个面:正面印着“大慈”,反面印着“大悲”。大慈大悲意味着自我的顶峰,当一个人能大慈大悲,意味着他的自我来到了顶峰。如果继续前进,下一步,他将成佛——大慈和大悲将同时脱落。一个到来了大慈大悲的顶点,并大慈大悲同时脱落的人,将成佛。但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一直携带着大慈大悲,那么他将永远也成不了佛。



当你修行来到了菩萨的果位,大慈、大悲心都成为你成佛的障碍。一个眼中有大慈的人和一个眼中有大悲的人是同等的。不要赞美一个表现上看起来大慈的人,因为没有大悲你就不可能滋生大慈,所以一个大慈的人其实是一个大悲的人。有大悲的人不一定来到大慈的位置,但表现大慈的人一定内心还有大悲。只要你内心还有大悲,你就不会真正利益这个世界,你会为这个世界添乱。虽然这“乱”看起来挺不错——比如它被叫作“善良”或“正义”等。但你想过没有?这表面上看起来的“善良”、“正义”之举,正是社会上“邪恶”和“战争”的起源。如果世上没有标榜“正义”的人,世界上的战争会少很多;如果你不创造出来一个“善良”来,邪恶存在于何处呢?自以为聪明的头脑常常到达糊涂的顶点,这往往是一个修行者所不觉知的。



一个佛和一个菩萨的差别在“大悲”上,但同时他们的大“慈”也有些不一样。首先,一个佛内在不再有大悲,这个东西再也不存在,也不会再升起——因为他认识到那是一种负性幻相(噩梦)的结果。所以,当他真正“醒”来,他怎么还可能升起“大悲”呢,升起的只可能是一个大笑。如果在一个佛的心里有一个大悲升起,在它的底部会紧接着升起一个大笑,那大笑——那大喜悦会紧接着将那大悲融化掉,就像太阳照消大雾一样,那升起和消失仅在一秒。甚至那一切在未发生之前就“已完成”——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产生。一个佛一直清醒地生活在“空”中——他的“空”是纯净的,这就是净空的意思。在那空里,不存在大慈,也不存在大悲,如果它们偶尔出现,那仅仅是一个梦、幻、泡或影,它的出现和消失,像电或像露一样的短暂和迅速。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的含义。要理解一个佛的世界,你必须穿过菩萨的境界,否则那似乎不可能。但记住,你必须“穿过”,你不能滞留于此,否则,你无法理解一个佛的“无为”。你会将他的“无为”最终理解成,一个佛是“高傲”、“傲慢”的,甚至是“懒惰”的。你必须由菩萨到达佛,否则,你的生命旅程只完成了一半儿。一个菩萨的位置,正好是一个修行者走完了他一半的路程。成为一个菩萨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接近佛了,恰相反,成为一个菩萨,意味着他正好成为了一半的佛。一个佛是一个圆,一个菩萨正好是一个半圆。



一个佛和一个菩萨的“距离”是多少?正好是一个圆和一个半圆的关系。我们说菩萨是一个人成佛之旅的一个中间过程,但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人成佛了之后又回来做菩萨?当然有,但一个跑了半圈的人和一个跑了一圈半的人是不相同的,虽然他们看起来同处在一个圆圈的相同的点上。他们之间有不同。我们常说观音菩萨是一位“应声救苦”的人,我们通常也认为观音菩萨是一个成了佛又回到此岸的人……如果我们这样理解观音菩萨,那么我们就应特别注意“应声救苦”这四个字了。



“应声救苦”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听到哭声就去救;二是,听到求救声才去救。观音菩萨的“应”应是哪种情况呢?我的理解是:如果把观音菩萨视为一个修成了佛又回到此岸来帮助人的人来理解的话,那么她是第二情况——听到求救声才去救苦;如果把观音菩萨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菩萨——即一个在修行中途、还没抵达成佛的修行者来看的话,那么,她的“应声救苦”就是第一种情况——“听到哭声就去救”。



第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正在那儿哭——或者是因为痛苦,但人家只是哭,人家还没向你求救呢,但你呢?直接跑过去去帮人家去了,去救人家去了,不让人家哭了。当是这种情况,你内心就持有了很多自己的信念故事了,首先你可能认为“人不应该哭”,其次,你可能把自己内心一些悲伤故事附加到人家的“哭”的行为中去了。你忙着去帮人家不哭或不苦——那表面上看起来是帮人家,但实际是为止住你自己内在的哭或苦。这表面上是为了他人,但你的着眼点是你自己。你因为自己内在的悲伤,你为自己内在不悲伤,而去帮人的。如果是这种情况,你的帮助不纯粹,也不纯净,也不能对他人有效最大化。这是一个修行中途作为菩萨——还不是修成佛转回来的菩萨助人的情况:他把自己内在的故事投射给别人,他为自己的故事而努力。这是他自身圆满的过程,是自修的过程,和帮人没关。帮人是他修行的一部分,是他的功课作业。这个阶段的菩萨应该明白这一点,你帮人完全为了你,是你修行的一部分,是你的功课作业之一。你不能着帮人的相,否则,你的功课停止了;否则,即使你帮了人,对你的内在修为,没任何意义,如果这个阶段的菩萨着相帮人,他帮了也等于没帮。不但帮了等于没帮,还有可能倒扣分,就像你做了一件事为加分,但因为你为贪功,你不但没加分还减分了一样,因为你为自己增加了新的内业。这个阶段的修持菩萨应注意这点。



第二种情况是:一个人正在那儿哭——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他哭,如果他不叫我去帮他,我不去,即使我看着他在哭。我不猜测他哭的原因,也不根据我的“认为”去止住他的哭。我更不认为他不应该哭——他正在哭着呢。一个人在哭,或者因为痛苦,我怎么知道他需要不需要帮助呢?他会告诉我。如果他需要帮助,他会向我救助,当他向我救助,我知道了他需要帮助,那么我会不留余力地帮他。如果他只是在哭,但他并没有表示向我寻求帮助,如果我去帮他,我怎么知道我的帮助对他不是一种“打扰”呢?我怎么知道他的哭对他的此刻或一生不是一种必要或有一些好处呢?如果他没向我打招呼他需要帮助而我去帮助他,我怎样知道我的帮助对他就好?



如果一个人在那儿痛苦,如果他没表示需要我的帮助,而我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地去帮他,那才是一种纯粹的“傲慢”呢?在别人没表示需要帮助之前去认为别人需要帮助,不是一种纯粹的“自以为是”吗?认为你能帮助得了他人,在别人没向你求助时就去帮助,不是一种“自作主张”吗?此刻把他人置于“他是可怜的,他不行,他需要帮助”的位置,不是一种纯粹的“傲慢”吗?有些人的“痛苦”仅仅是一种自我清理或自我成长的过程,他虽然痛苦,但他并不需要谁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看起来非常痛苦的人虽然他在痛苦,但他从不求助的原因。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你动我动,你呼我应,你求助我行动,你没有需要,你宁静”。真正的慈悲,是完全没有我个人的需要——你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我的需要和你的需要完全一致,我什么也不比你多,我比你“多”的仅你还没有注意到你自己本有的清晰。我所能为你提供的是,注意到你的清晰,用你的清晰“拯救”你的糊涂。



“我是你身边一棵会移动的树,我总是静静的,当你没需要时我没需要,当你有需要,我走过去为你提供支持和依靠。”这就是一个佛的清晰。一个佛没有妄为,所谓没有妄为就是,没有他个人的认为和行动。他一切听你的,他以你的需要为需要,他是你的一部分,他是你的手、你的脚、你为自己挠痒的手指甲和支持自己移动和平衡的脚趾。



如果我们说一个佛是“高傲”的,那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得太低了;如果我们说一个佛是“傲慢”的,那是因为他太没自己的想法了,他太无我了。我们常常不能理解一个真正的活在世上的佛、活在世上的真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不曾成为他。你眼中的佛是你投射出来的佛,你眼中的菩萨是你投射出来的菩萨——他们是你想象中的他们。当你看到一个真正的活在世上的佛或菩萨时,你却往往不能理解或认出他们,因为他们和你的认为不同。我们不需要理解任何人,理解你自己就行,因为你自己的本然就是佛。要理解一个佛,必须理解你自己的本来面目。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9:27 , Processed in 0.08562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