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283|回复: 0

幸福着幸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 19: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幸福是什么?
================================
  曾经有一个富翁,他非常有钱,凡是可以用钱换取的东西他都拥有。但是他却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幸福。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已经拥有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是不幸福呢?
  有一天,富翁突发奇想,将所有贵重物品、首饰、黄金和珠宝都装入一个大袋子中,开始去旅行。他决定,只要有人可以告诉他幸福的方法,他就把袋子送给他。他找了又找,问了又问,却一无所获。后来,他来到一个小村落,有位村民告诉他:“你应该去见一位大师,如果他也没办法,就算你跑到天涯海角,也没有人可以帮你了!”
  于是富翁找到了大师,激动地告诉他:“我只有一个目的。我一生的财富都在这袋子里,只是不觉得幸福。要是你能告诉我幸福的方法,袋子就是你的了。”
  大师没有回答,反而一把抓过富翁手上的袋子就往外跑。富翁急忙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只好放声大哭:“我被骗了!呜……我一生的心血……”
  这时候,大师跑了回来,将袋子还给了富翁。富翁见到失而复得的袋子,立刻紧紧抱在怀里直说:“太好了!”大师问他:“你现在觉得如何?幸福吗?”富翁连忙说:“幸福!我觉得自己真的太幸福了!”
                    ——佚名
  带给富翁幸福的不是袋子,也不是大师,而是“失而复得”这个过程。可见幸福并非特定事物的特定属性,它是某些或者某个特定过程的结果。所以,如果你只是简单地把幸福等同于金钱、美女、帅哥、房子、车子等等具体的人事物,你必定会失望。
  以人与其它人事物的关系为中心,过程可以简化为两种:失去与得到。是“失”是“得”,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法仅凭表面现象草率定论。比如,掏钱付账时,有人认为自己得到了商品,有人认为自己失去了财富。
  简单说,“失”是心理上的空缺,是匮乏,是想要。而“得”是有效的填补,是丰盛,是满足。
  富翁觉得不幸福,无非是因为他觉得缺了点什么,却又不知道缺的是什么。大师抢走袋子,给了富翁一个临时而明确的目标,并让他得到了它,完成了“想要并得到”的过程。但富翁会就此幸福吗?很难说,如果他依然不知道自己缺了什么,他就只是得到了幸福的替代品,一次短暂而强烈的满足。
  现实中,我们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我们找到一些能够轻易实现“想要并得到”这个过程的事件,让自己上瘾,借此获得短暂的安宁。在这些事件里,我们很容易确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得到它们的难度也不会太高。比如聚会,比如酗酒,比如购物,比如学习。我们在这些过程中不断填补着空缺,却很少会因此感觉幸福。
  绝大多数人认定,幸福意味着一无所缺。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拥有全部。但实际上,你并不需要拥有全部。与你毫无关系的人事物,对你而言相当于不存在。只有在这些人事物引发你或得或失的感觉时,它们才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所谓的意义,只与“得失”有关,而“得失”只是你的主观判断。换一个更好理解的说法,你认为你得到的已经足够,不再缺少什么,因此彻底满足,你就是幸福的。很简单不是吗?我们唯一欠缺的,仅仅只是一个降低彻底满足的下限的决定。也就是说,幸福其实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

================================
幸福的障碍
================================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围城》
  初生的婴儿没有匮乏感,只是完全地顺应自然。但这种“圆满”的状态注定失去,因为它没有经过验证。唯有当我们失去并且再次得到它时,它才具有不朽的力量。
  如同事先设定好的一般,所有的人都会像赶驴子一样,给自己挂上一个“胡萝卜”,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明天会更好”。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现在还不够好”。所以我们总是不肯轻易满足,总是不肯接受现在。
  “只要再走一步,想要的结果就会出现。我们就可以从此弃剑封刀,归隐山林,无欲无求,安度余生”,在这个“胡萝卜”的诱惑下,无数人不惜背负种种苦难,也要蹒跚前行。可惜这一步永远不会到来。在这个一切都在变化的世界里,想要得到相对不变的东西,你必须不断努力去维持。就如同想要把船固定在流水上一般,你或许可以下好锚,走开一会,但如果就这么放手不管,你确信你的船会永远停在原来的位置上吗?而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专利,我们自己也身在其中。即便是得到了“成功”,你又如何确定,在享受一段时间后,你的眼光不会因此变得更加难以伺候呢?十年前,让你欢喜无限的婚姻,十年后,或许就会变成让你无法透气的监牢。
  正如艾尔弗雷德·苏泽所言:“长期以来,我都觉得生活——真正的生活似乎即将开始。可是总会遇到某种障碍,如得先完成一些事情。没做完的工作,要奉献的时间,该付的债,等等。之后生活才会开始。最后我醒悟过来了,这些障碍本身就是我的生活”。变化的存在决定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都无法完美,如果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你的视线所及之处,就只有满眼的障碍。

================================
障碍的本质
================================
  沈屯子上街听说书,当说到杨文广被围于柳州,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时,他满面忧愁直叹气。回到家里还喃喃地说:“有什么办法给他解围呢?”终于愁出了病。
  家人劝他出外解解闷儿。可他在街上见人扛着竹子上市,又忧虑地说:“竹稍根尖利,路人被戳了怎么办?”回家后便时时念叨竹稍戳人之事,病情加重了。
  家人急忙找来巫婆。巫婆装神弄鬼地说:“我在阴间查了生死簿,写你来世变女人,嫁个丈夫叫麻哈,丑陋极了。”他听了越发忧愁,病情更重了。亲友们纷纷跑来安慰,要他宽心。他说:“若要我把心放宽,必须给杨文广解围,叫扛竹子的人回家,让麻哈和我离婚!”
                    ——《应谐录》
  思考是一个有趣的工具。它的本质是假设,而作用,是在“设想的条件成立”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展开,把我们带离真实,进入虚拟的世界。这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人生的乐趣之一,就像我们偶尔看看电视,玩玩游戏一样正常。问题在于,我们启动了它,却停不下来。思考或许会让我们困于柳州,又被麻哈用竹子狠命戳,而真实或许是,此时此刻,这里既不是柳州,也没有竹子,更没有麻哈。
  思考喜欢讲述足以乱真的故事,而我们喜欢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并作出与主角匹配的种种反应。这些反应实际上都可有可无,因为它们只是演习。你随时可以开始,也随时可以撤销。但如果我们把故事当成了真实,反应同样无法停止。
  失控的思考与失控的反应相互纠缠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把自己当成了若干故事的共同主角,把这些主角的烦恼当成了自己的烦恼,不断寻找解决的方案,却很少会想起,如果你并不认同故事,这些烦恼其实与你全无干系。你既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入戏,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出戏。

================================
当下
================================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哩!
                    ——《枕中记》
  广义的梦,就是你以为发生了什么,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个定义同样适用于故事。
  当下并非现在,它只是意识的一个状态。你出离故事,融入真实。“确定”的世界只存在于思考之中。站在思考的这一端往对面看,真实,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过渡,没有任何可以最终确定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永远都是“零”。“零”在数学上的意义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只是“一切都不确定”,模糊、恍惚、混沌。但如果你真的进入了当下,一切又都是确定不移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假设的世界。存在的,存在着,无需任何证明。
  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准确地描述这个状态,但语言可以给出示意。
  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当下都是所有美好的源泉,而开启这个源泉的关键,就是向内的质疑,把自己清零,一切重归于“不确定”,真实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己到来。就像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一切在雨中变得模糊不清,不久之后的某一个瞬间,雨停了,重新出现的,是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

================================
释放傲慢与偏见
================================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人卧室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到:“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俩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佚名
  几乎每个人都会指责自己的记忆力,却极少有人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力。原因很简单,这样的质疑会让思考无法继续。而我们早已对思考上了瘾。因为思考的需要,我们会死死抓住一些自认为“确定”的东西,即使倍受它们的折磨,也不肯将其释放。
  找一些让你困扰的记忆或者想像,试着在思考中重演。问问自己“你是否百分之百确定,你在整个过程中的判断绝对正确?”如果你并不确定,试着承认“你对世界及自我的所有认知,或许都不可靠”,简单说,你以为你知道了,但或许,你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微不足道的小练习会渐渐拆解掉你内在一些顽固的壁垒。你或许因此愿意重新审视你的整个人生,并愿意对自己曾经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忏悔,也愿意让自己更加深入地敞开与流动。在这些小小的改变发生之后,有一种品质会悄然进入你的生活。它或许被称为平等,或许被称为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变得幸福。一直在阻止这个状况发生的,并不是生活,只是你的固执己见。

================================
我是什么?
================================
  一个解差,押一个犯人到某个地方去,中间路过一家酒店,犯人请他喝了点酒,想方设法把他灌醉之后,趁机剃了他的头发,把套在脖子上的木枷解开了,套在了解差的脖子上,然后逃之夭夭。解差酒醒过来,不见了犯人,但看到自己脖子上,套着一个木枷,再摸摸脑袋,也是如犯人一样是个光头,他恍然大悟:呵呵,犯人还在,但是,我到哪里去了呢?!
                    ——《应谐录》
  “我是什么?”这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也必须要解决的疑问。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彻底的安宁。
  熟练的掌握语言之前,每个婴儿都会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它们似乎并不认同这具身体。如果你喜欢观察,你会看到它们常常会凝视着双手发呆。随着对思考的认同,“我”这个字眼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它们的语言中。匮乏感尾随而至。每个人,都是这样“失去”了幸福。这似乎是一个计划好的过程。因为“失去”,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珍贵。
  我们认同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我,否则,我们应该表现得心满意足。这是一个由虚幻的故事拼凑而成的虚幻的形象,它只是一个假设,一个赝品。
  试着问问自己“如果不在记忆中搜寻,我能不能确定我是什么?”实际上,我们一直生活在记忆里,所谓的未来,也只是记忆的扭曲与延伸。
  记忆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可靠,我们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历史,但扮演了史官这个角色的我们,却总是会有意无意地篡改其中的内容。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记录了各种关于“我”的资料,但仅仅只是关于,它无法提供决定性的证据。
  如果“我”的确存在,它必然也可以在当下找到,而不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我是什么?”当你持续专注在这个疑问上直到思考停止,你会经历一个让你再也无法忘记的时刻。思考并不是意识的全部,它一直假装它是,而你信以为真,但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思考走下舞台,你忽然从所有的故事中撤离,而不是像已经习惯的那样,还没从一个故事出来,就陷入另一个故事。这个体验既陌生又熟悉,就好像你从一场久远的梦中醒来。梦里,你曾经以为你失去了幸福,醒来,你发现你唯一“失去”的,只是不自由。带着你入戏又出戏的,始终是同一个疑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12:48 , Processed in 0.08498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