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修行路上的故事》
一天,我门前的一只大灯笼碰见了我问我:“一念行者啊,有一个问题至今还有点不清。我想问你一下。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开口说法的时候总是‘善知识’、‘善知识’的。善知识是什么意思啊?”
我回答说:“古老的概念的语言形式像条百足虫,死而不僵。虽然过了二千多年了,那些虫子的尸体依然还在。且那些教徒们却把它为宝贝,视为能治病的中药。这些纸上的虫子是什么啊?如果你连它们是什么都不知道,它们无法治愈你的心。”
“灯笼啊,善知识,不是善良的知识分子,也不是指那些品质好且知道很多东西的人。佛陀眼里没有善或恶的概念,他才不说你是好男子、好女子呢;佛陀没有阶级分别意识,所以他也不分知识、农民、科学家等。因而善知识,并不是善良的知识分子。善男子、善女子,也不是指那些善良的男人、善良的女人。佛陀的眼里不以品质论人,因为在没有觉悟之前,品质都是伪装,品质属于头脑。而知道的东西多更没用,头颅像个罐子,多知的人只不过那顶头上的罐子里装满了沙子或被自己认为的珍珠而已。佛陀了解这一切,佛陀不分别这一切。所以,当佛陀开口说“善知识……”的时候,那根本不是说你是谁。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佛陀知道,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谁,你仅仅是你的知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知道你是那个“不知道”。”
“大灯笼啊,‘善知识’的说法仍然跟佛陀的教法有关。善,是善于;知‘识’,是知道‘识’用。善知识,就是那些善于知道‘识’用的人啊。当佛陀开口说‘善知识……时’,他是说那些关于知道自心‘识’用的人啊……”。
大灯笼有似乎有点明白。但新的疑问随之升起了,“什么是知‘识’啊?”这问我。
我接着说:“不用心时,心如镜;不用心时,心不动。起用心时,‘识’知起;起用心时,知‘识’生。什么是‘识’生或‘识’起呢?一个念头升起,并且一个判断升起,那就是‘识’起了。念起就是识用。”
“嗯”大灯笼若有所思。
我接着说:“比如,我面前放着几根香蕉。我在这里打电脑。有好几多次我只是瞥了它一眼,但我的心没在它上面起识,我虽看了它们几眼,但如同没有看见。我的心似乎仅仅对那香蕉有‘知’,但没有‘识’(分别、判断或概念)升起。这是有知而无识。什么时候是有知也有识呢?比如某一个时刻,当我的眼睛再次游移到它那儿时,突然一个心念诞生在那儿,‘香蕉’,仅接着一个想吃香蕉的想法产生了,于是我扒开了一个香蕉的外衣,把它送入我温暖的胃中。当我的眼睛看到香蕉并在它上面生了一念,‘香蕉’,当我读出这个词时,知念——从知道这个念头起,我的‘识’产生了,于是我应用了它,产生了后面的行为。这就是知‘识’和‘识’起的故事。”
“善于观察自己的念头的人,时刻知道着自己的念起识用。这些人都叫善知识。这都是一些修行的人啊。”我说,“佛陀所说的善知识,就是指这类修行的人。它是修行人的另一种称法。”
大灯笼发出着它桔红的光看着我,高兴得不了。
我接着对它说,“自己的心就像你一样,在没有熄灭之前,时刻发出着智慧的光芒。这光芒的发出,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都在,就像不管瞎子看不看见太阳,太阳天天都在发光。唯一不同的是,对你来讲,当你知时,它出现;当你不知,它隐藏。大修行的人时刻了知自己的起心动念,念起,他们如观花赏月;念落,他们如睡前醒后守静。他们喜欢自己虚妄的念头,他们把那些念头视为自己不离不弃、真正的伴侣和亲密关系。有时他们把那些假的当作真的,有时把那些假的当作假的。总之,他们超然于自己的心念之上,他们处在如如的觉中观知生生的念头。这就是善知‘识’啊。大灯笼听明白了吧?”
大灯笼听后非常高兴,它温柔地看着我,我宁静的看着它。我们融化在相互的存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