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一位佛陀或像佛陀一样的人,除了惊讶、赞叹,感受和受益他的智慧光芒外,我们就会问,我们怎么样才能像他一样呢? 答案非常简单:要想得到和佛陀一样的结果,必须像佛陀一样行为。佛陀是怎样行为的?有关佛陀的故事,我们都读得烂熟了。佛陀从十九岁起,离尘修道,六年修定,一朝发慧,之后开示了种种悟道解脱方法。作为佛子,有谁完全不知道? 那些经典,有谁真的不知晓?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安那般那,楞伽经,金刚经,大般涅槃经……这里面布满的正知正见和具体方法,差不多没有人是陌生的。 除了佛陀本人的经典,更有藏传、南传、禅宗等,现代智者大德的开示。所以,有关解脱,我们真正缺的不是道理、方法,而是不问结果、不生疑惑的行动。我真的想解脱吗?如果我真的想解脱,我早就行动了。只有那些并非真正、发自肺腑想解脱的人,才盘旋在诸多经典和活着的圣者中间,问这问那,东瞻西顾,而不伏首办道。 要问一个具体的现代圣者是如何解脱的?无非遵循了古道。他的方法能出过那些古老的教导吗?不过他是完全执行了那教导的人。大体上我们都是相同的人,若你也如那圣者一样行为,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正见正思维,必定也和他们一样。 叫我说,修行不是个脑力活,是个体力活。我们都不乏智力,我们缺乏的是真正投入体力。这是为什么我们目睹光辉的圣者,只是思齐而没有跟齐的原因。你真的不懂如何修行吗?真的缺方法吗?我不那样认为。如果你真的不知如何具体修,翻开四念处经比着葫芦画瓢,打开禅宗灯录思维照行。闻佛一句即可行仨月,甚至终生,何须更多知识或见解。 见贤思齐是每个明智人的特性之一。见贤思齐是重要的,但见贤跟齐更重要。怎样跟齐?学习和圣者一样做。怎样和圣者一样做?他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他们做什么?无非,眼睛向内看断除内心的十二缘反应,目光朝外瞧,离名离相的看事物。无非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更有何事? 用功办道,如救头燃;心不放逸,如履薄冰;精进觉知,如盲渴见;彻知无常,像随呼吸……这些我们也许会觉得做不到,那说明,修行解脱对我们来说不是第一位的,既不是第一位的,就先安心做好属于你的第一位的吧,不管那第一位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应该先澄清我们第一位想要的是什么?澄清它,不管它是世俗间的物质需求,还是出世间的精神解脱,都把做好。即使是做世俗间的物质生活,只要做的安心、如法,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抄另一条路到达精神的解脱。所以,如果第一位是想要物质生活的,我鼓励做好物质生活,第一位是想要精神解脱的,我鼓励修好道。那没什么本质的不同,殊途同归嘛。 见贤思齐,就要见贤跟齐。无论你是走山前的路——赚取物质生活、走安心入世的路,还是走山后的路——离尘办道、走决心出世的路,我都鼓舞。两条路,如同从一个圆的一点向两边出发一样,其最后都能重新汇合新的一点。不管走哪条路,别忘了法和活出法。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如法的品质。 如果你得了重病,就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入院治疗——离尘修道;如果你的病不是多重,就一边工作一边治病——于世俗中修出世法。修行和治病,无非一事。贤者思自己的病,治自己的病,圣者完全康复,无病。 一个人对待修道的态度和决心,看他对自己的病情感知如何。如果他觉得自己病重,像被告知得了癌症的人一样,他会自觉的、不顾一切的舍尘修道;如果他觉得自己的病不重或即使很重了但他不觉得重,他会边工作边治病——边在世俗边修道;如果他对自己的病完全无知,像一个深度精神病人完全不觉得自己有病一样,他不修道,和道无关。 愚痴故,我慢大故,世间存有圣贤,一个人可能逢而不见。不见贤者,莫如见者;见而不思者,莫如见而思者。见贤思齐者甚好。但不如见贤跟齐者更好。如何跟齐?行动。如何行动?闻佛所说,依教奉行。 闻佛所说,依教奉行,是为见贤思齐,是为见贤跟齐。闻而不思,思而不行,不是见贤思齐,更非见贤跟齐。切要见贤跟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