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条 路 ---- 岩松 动中禅属于毗婆舍那(内观)的一种,与奢摩它修法没有任何联系(隆波甘恬语)。 众所周知,二千多年前悉达多太子离开了他的两位婆罗门教老师,舍弃了奢摩它修法,在菩提树下发现了“毗婆舍那”这条智慧之路而成为佛陀的。 一、毗婆舍那与舍摩它的定义和特点 毗婆舍那就是如实观照当下的身心实相。 其特点是: 1. 观照的所缘是身心之内,而非身心之外; 2. 观照的所缘是始终变化的; 3. 观照方法是觉知而非专注。 奢摩它是将想象和概念作为专注的所缘。 其特点是:专注(全神贯注)而非是觉知;专注的所缘是固定不变的。 觉知和专注的不同请参考笔者写的《知道,觉知和专注》一文。 二、如何区别“毗婆舍那”和“舍摩它” 在修习动中禅的过程中,如何判别自己是修“毗婆舍那”还是修“奢摩它”哪? 毗婆舍那和奢摩它修法的不同点: 1)奢摩它修法是用“感知”而不是用“觉知”。所谓的“感知”,其实就是在“找感觉”,是在作意,是在用大脑思维和判断,而不是直接去知道。而修毗婆舍那所用的“觉知”则是直接去知道,不添加任何东西。 2)奢摩它修法“感知”的对象不是肢体的动和停,而是肢体的感觉。动中禅的正确要点是觉知肢体的动和停,而不是肢体上的感觉。 3)奢摩它修法是连续地不间断地感知肢体(缓缓地,象打太极拳一般),而毗婆舍那修法则是动一次知道一次,一次一次地动,一次一次地觉知。每轮动作的每个动和停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毗婆舍那修法观照的所缘是始终变化的。 4)奢摩它修法是在一种舒适的状态下来练习,虽然也能知道动和停,也能看念头(并非真正地看念头),但是在这种舒适的状态下已经不是如实观照了,这如同一个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已经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了。 5)奢摩它修法虽然也可以睁开眼睛,开放耳根,但由于其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在了专注的所缘上,其实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毗婆舍那修法则是开放六根,眼睛自然地看,耳朵自然地听。 四、把动中禅修成奢摩它的几个特征 1)练习期间,进入一种舒适的状态,内心变得宁静,念头越来越少,时间过得飞快。在这种状态下,外部的声音就像刺一般,非常地不喜欢。 2)练习手部动作时,就像机器人一样,几个小时下来毫不费力。 3)回到现实以后,念头很多,嗔恨心比以前变得还要强,烦恼比以前还要重。 4) 把舍摩它的宁静当做觉性,并对其进行“保任”。 五、把动中禅修成奢摩它的原因 把动中禅修成奢摩它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缺乏正见。 佛陀说:“我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也就是说,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灭苦。很多人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灭苦,而是为了逃避烦恼,追求宁静。 不少人认为念头扰乱了内心的宁静,给人带来了烦恼。于是就在练习过程中,讨厌念头,用感觉来压抑念头来获得宁静。其实,这是错误的知见。 其实念头本身并不苦,我们之所以苦,是因为跟随了念头。 2)把以前的方法嫁接到了动中禅上。 很多学员以前学过其他的修行方法,练习动中禅时,就把以前的所学嫁接或者是移植到了动中禅上。特别是以前修定的学员尤为甚多。 3)没有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要领。 4)和泰国老师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障碍。 六、修习毗婆舍那和奢摩它所带来的利益 修习奢摩它可袪除爱欲,平服愤怒、瞋恨,止息内心的激动,令心安静下来,充满狂喜和极乐。但是所得到一切都属于世间法,是暂时的,不究竟的。 修习奢摩它所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执著,一种对宁静的强烈执著。禅定的程度越高,这种执著就越强烈。它之所以能够导致(暂时的)平静和轻安,就如同石头压草,以一念压万念。一旦把石头搬开,草会长得比以前更茂盛,因为土壤中仍有水分。 修习毗婆舍那可以开启对实相直观的智慧,因此而达到解脱。 七、两条路 修习毗婆舍那如同一个人穿越沙漠而到达一片绿洲,虽然过程艰辛,但是其结果却是美好的。 而修习奢摩它则如同在沙漠里建造一座有空调的房子,而住进去。虽然舒适,但是一旦走出这座房子,仍然炎热。一个人总不能一生都生活在有空调的房子里。 由此可以看出,修习毗婆舍那与修习奢摩它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特别提示:本文没有任何否定奢摩它的意思,修奢摩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奢摩它的修习也是正当的。甚至有很多理由,使它值得加以推荐。但是奢摩它是不同于毗婆舍那的。因此想得到奢摩它成果的人,可以修习奢摩它,但是想要获得毗婆舍那成果的人,就必须修习毗婆舍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