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002|回复: 0

修行路上的几个问题 (2014-09-21 04:26:5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2 23: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发愿
实际上你是不需要发愿的,当你痛苦到极至,你不得不发愿:决心出离痛苦,登上极乐的彼岸。在痛苦的极点,愿发你,而不用你发愿。真正的发愿不是一种有意行为,而是一种不得不的被动行为。当发愿是有意的,它基本来自头脑。愿有两种:一是从上面来的,二是从下面来的。从上面来的来自头脑,从下面来的来自内心。来自头脑的愿通常起于某种表层的愿望或目标,是外来的,非自觉的,不深刻的;从下面来的愿发自内心,通常是一种不得不的自觉行为,来自你生命,具有隐而不露和深刻的影响力。
通常,一般凡夫的发愿,是从上面来的头脑的发愿,它的特征是外来的、表浅的、出于某种暂时目的的,因此它不能持久,往往口号化,通常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而真正的发愿,他的发愿并不喊出声,那愿望是深沉的,也是最基本的,它潜藏于生命内部,具有永恒的力量。事实上,发愿根本不能成为一种问题,当它成为一种问题时,通常它是虚假的。真正的发愿无声无息,它不需要彰显,不需要提出,那努力和精进的修行本身就已在说明那发愿了。
我们还需要强调发愿吗?修行之途,当发愿被强调时,基本上显示出你不是个真正的自觉的修行人。真正打算和准备修行解脱的人,那深刻的愿望已化为他普遍精进的修行行为了,根本不需要再用发愿来提醒或刺激他该怎样怎样。发愿从有愿开始,到无愿结束,这是它自己的结束,也是整个修行的结束。当一直持有愿,你永远也解脱不了。愿是动力,愿也是束缚。基于持愿,当无愿来到,解脱才乃发生。愿是你坚信的一个故事,最终你将失去它。
二、菩提心
修行之初,我们往往被强调要发菩提心,那么什么是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这是发菩提心之前需要弄清的问题。以我来看,菩提心就是觉知心,菩提心就是平等心,菩提心就是无染心,菩提心就是解脱心。换句话说,菩提心具有四个特征:一、觉知性,二、平等性,三、无染性(出离所有的故事性),四、自在性(解脱性)。
凡具备这四个特征的心即是菩提心,不具备这四个特征的心即不是菩提心。何谓菩提心?更进一步地说,菩提心就是你本心,因为我们的本心就具备这四个特征。我们之所谓发菩提,并不是创造菩提心,而是发现菩提心。为什么要发现菩提心?因为唯有菩提心可以让人解脱。当你找到并拥有菩提心时,你即将解脱。这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的原因。
菩提心一直在,它时时跟随人,即使在你很迷茫糊涂的时刻,它也一直在,完好无损。就在此时此刻,你就有菩提心,它光明普遍正在照耀,只是你还没有认出它,使用它,得益于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现这个菩提心,用它作解脱的工具。发现这个菩提心对于解脱自在相当重要,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被强调发菩提心的原因。你是怎样理解发菩提心的?
三、菩萨行
一些人真实认为,修行是存在大乘和小乘的。修行只顾自己的行为,属于小乘;修行有帮助他人的愿望或行为的,则属大乘。在他们的概念里,大乘行者的作为称为菩萨行,小乘行者的行为则不是菩萨行。有帮助他人解脱的念头或行为是菩萨行,好像不帮助他人、重点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的修行人就不是菩萨行似的。真的吗?
我不这样认为菩萨行。凡发心解脱的修行和举动都是菩萨行。换句话说,凡在心地上下功夫的人都是菩萨,凡在心地上下功夫的行为都是菩萨行。大乘行者的作为是菩萨行,小乘行者的行为同样也是菩萨行——本来就不实际存有大乘小乘,一切修行人平等平等,不管修哪种法,走哪条路。菩萨行的界定并不能以帮不帮助他人为标准,菩萨行的界定应以对没对心下功夫来说。
如果一个行者的作为是指向帮助他人,但未在自己心上下功夫或指归于自己的心,那么,他只是雷锋式的道德作为或普通的善,不是菩萨行。要看一个行者的作为是不是菩萨行,应看他的行为有没有出发于心并指归为心,应看他的行为是不是为解脱而进行的。若不是,则不能称为菩萨行。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认为自己在修大乘的行者,你的行为是雷锋式的还是菩萨式的?雷锋的行为和菩萨的行为是不同的,它们有本质的差别。
四、大乘和小乘
在修行的领域,本无大乘小乘,凡夫自生知见。诸佛菩萨说大乘小乘是假安立,犹如曹操在行兵路上“望梅止渴”的方便一样,诸佛菩萨为导引人故而说大乘小乘。但眼下不知真者,却以为实有大乘小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大乘小乘本非实有,皆是人心自生分别。大乘小乘只存在于人的概念,并没有实际的大乘小乘。
有些修行人见一些说法者说大乘法,就以为是大乘;说小乘法,就以为是小乘;说最圆满究竟佛法,就以为是佛乘。这也是错误的知见。在人们的故事里,佛陀曾说过小乘法,你能说佛陀是小乘行者吗?佛陀也说过大乘法,佛陀是大乘吗?佛陀更说过无数无量究竟第一义佛法,佛陀是佛乘吗?显然都不是,佛陀超越所有的乘。佛陀远离这些说法而超然存在。
大乘、小乘、佛乘,说法者说什么样的法,依据当下修行者的现状而处方。有偏虚妄大乘者,则说小乘法以对治;有偏狭隘小乘者,说大乘法以对治;有执著大乘者,则说佛乘以对治。至佛乘者,则不见有大乘小乘及与佛乘。
五、补充
有人分不清发愿和妄想是怎么分辨的。这很好区分,凡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是正念,凡外来的、贴上去的、附加的愿望或想法是妄想。关于发愿,真实的愿望不用强调,强调的愿望并不真实。对于解脱自在,单凭愿望是不够的,有深沉的愿望,并且那些愿望全部化为修行行为才能变得真正有效。
关于菩萨行:并非帮助他人的行为就应该鼓励,修行者在没有进行彻底的清除自身的习性之前,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是颠倒的。也就是,在没有进行足够的对自身下功夫之前,把焦点放在他人身上,不但会增加自己的烦恼,也可能会对他人越帮越忙。因此,并非发大乘愿帮助他人就是修行,在不该帮助时帮助他人很可能是你的业障。
若有人发愿,当发四愿:一、自身解脱愿;二、不损害他人愿;三、利益他人愿;四、无愿之愿。行者第一要发自身解脱愿,自身不解脱,妄求帮助他人。自身解脱已,当发后三愿。不损害他人——独善其身,小乘愿;利益他人——兼济天下,大乘愿;无愿之愿——天下无事,当下圆满,佛愿。初发愿和最后发无愿之愿,并不冲突,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和作为而已。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6:38 , Processed in 0.09885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