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160|回复: 2

教会怎样实施医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18: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弥陀佛 于 2015-3-24 09:30 编辑

       医治是教会牧养的重要事工,我期待的教会是一个医治的群体。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许多人因为有身心的疾苦,他们到教会来寻求,有人得到了医治,有人没有得到医治,还有人表面上得到医治,事实上他们的问题只不过发生了转移,甚至给他们的症状穿上一件信仰的彩衣,多了一层掩饰或保护,俨然变成“信仰”本身,因而变得更难处理。这种穿着信仰外衣的问题在暗中以极端的、强迫的方式会给周围的人造成损害,还会导致他们在信仰上的困扰。因此,在我看来,牧养工作不是简单地把信仰介绍给人们,很重要的是,要实施医治,使生命成为接纳种子的好土地,从而在生命的土地上长出健康的信仰。
许多人会问,怎样医治?

渠道一:陪伴


      人内心有伤痛,感到孤独无依,但他发现有人愿意跟他在一起,医治即刻就发生了。一个辅导者首先要学习陪伴。在辅导中,陪伴的操作意义是:我愿意跟你在一起,愿意跟你一起经历伤痛,愿意随时帮助你,跟你一起走出来。我们向人表达祝福的时候,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上帝与你同在。这个“同在”,意思就是陪伴。在圣经中,被抛弃的夏甲在旷野哀哭,但她最终发现,上帝与她同在,听到她的哀哭,知道她的苦情。
     从约伯的故事里,我们还了解到犹太文化传统里有一个很好的哀丧辅导方式:当一个人丧失亲人,亲朋好友会来到他身边,陪伴他,与他共同经历哀丧:“约伯的三个朋友……听说有这一切的灾祸临到他身上,各人就从本处约会同来,为他悲伤,安慰他。他们远远地举目观看,认不出他来,就放声大哭。各人撕裂外袍,把尘土向天扬起来,落在自己头上。他们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个人也不向他说句话,因为他极其痛苦。”(约2:11-13节)。从辅导的角度来看,“约伯记”描述的是一个哀丧辅导的过程,在辅导的前半部分,约伯的朋友们能够陪伴,能够倾听,能够与哀哭的人同哭。这时,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辅导者。但到了后半部分,他们不甘于这样陪伴下去,他们失掉了耐心,开始指责,要反复证明约伯是错的,他所遭受的丧失是自招的结果。这时,他们变成了冷漠的审判者。这样做的结果,使约伯变得情绪化,内心的哀伤不得医治。这场辅导本来有好的开头,到现在变得不可开交,最后只好等上帝前来收场。
      辅导不是判断是非,不是好为人师,不是横加指责,而是充分表达关注与接纳,关怀与同理,同情与体谅,安慰与祝福。如果当事人得到陪伴,并从陪伴里体会到陪伴所传达到的感情内涵,他才会向辅导者敞开自己,把内心的苦楚讲述出来,并在讲述中进行自我探索与获得自我理解,直到他慢慢从问题与情绪里走出来。在圣经里我们看到,约伯失丧亲人之后,他可以哭号,可以讲述,可以撕裂衣服,可以把灰撒在身上,可以表达真情实感,包括他对事情的不理解,对上帝的不满和愤怒等。作为教牧辅导者,我们有没有从这里获得一些启示:在牧养工作中,当哀丧的人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不是禁止他们,而是陪伴他们和倾听他们,让他们内心的哀伤自然而然释放出来,得到疏导和医治。陪伴里渗透了辅导者的耐心、体谅、接纳、支持;其中有“我与你同在”的温暖,有不带诱惑的深情,有因势利导的智慧。一个成熟的辅导者会让效果在一个过程里自然发生,他不以人事代替天功,他不拔苗助长,他不断击打磐石,但不强求磐石出水。

渠道之二:倾听


      有人说,辅导者做到倾听,辅导就成功了一半。一个牧者可以通过讲坛宣道传达医治的功效,当他接待那些前来教会求助的人,倾听他们内心里各样的困扰、挫伤、哀痛、压抑的时候,他同样在实施医治,甚至可能是更直接、更有功效的医治。
      倾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有许多东西阻隔着,人变得孤立、忙碌不堪,没有时间去倾听他人,没有耐心去倾听他人。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被倾听,因而没有机会表达内心的苦恼与伤痛,他们把许多东西压抑在内心,压抑久了,积累多了,影响身心的自然状态,甚至导致各种类型的身心疾病。我曾经接待一位求助者,他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有过几次受歧视和嘲笑的经历,使他变得十分敏感,越来越担心自己讲的话会被别人当作笑话传来传去,以至于被人看作不正常。因此,他内心里有什么苦恼,从来都不敢对人讲说。同时,他还持有这样一个观念:讲述自己的苦恼或困难是软弱无能、信心不好的表现。他是一个基督徒,不能把自己的苦衷跟人讲说,也不能通过祷告向上帝讲出来。他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真实,每天让自己生活在各样虚幻的担忧与恐惧里。
      一些年前,我接受哀丧辅导训练的时候,有一句话至今记得十分清楚:一个哀丧者讲述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本身就是医治。圣经里有一个约伯,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止我口;我灵愁苦,要发出言语;我心苦恼,要吐露哀情。”在中国文化里有一个祥林嫂,她的命运悲苦,经历了丧失儿子的伤痛。出于一种自救的本能,她曾经做过努力,试图通过讲述自己的哀伤来获得医治,但是,她的讲述没有得到足够的倾听,到了后来反而受到太多的嘲笑,结果是,她向人、向这个世界封闭自己的内心,把伤痛压抑到内部,而这最终导致她的精神崩溃。
      许多类型的心理困难都反映这样一种情况:发生一个负性事件或面对一个生活难题,当事人会把它放在内心,独自去体验它的负面因素,任凭它在过度的体验里扎根越来越深,变得越来越可怕,越来越让人无能为力,以至于当事人把自己和他的整个生活都捆绑在这个事件或难题上。如果他愿意把这些讲述出来,事件或难题对他的控制力就开始慢慢消解。对于辅导工作来说,要让一个人把内心的感受讲述出来,从而最终获得医治,需要辅导者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有当一个人得到倾听,才会感到被接纳,才会尝试从内在的捆绑里走出来,解放他自己。我相信,一个教牧辅导者会从圣经里发现许多关于“上帝听见”的资源,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象上帝一样去倾听。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9: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渠道之三:提升
      
基督教信仰有一个很具辅导或医治意义的本质:提升。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受到各种压抑和贬损,自我形象很低,觉得自身没什么价值,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有人因为物质贫乏、社会地位低下而自卑,有人虽然享有丰富的财富和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却被损坏殆尽。我从辅导经验里常举的例子如:一位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青年称自己是“一只臭虫”,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把自己形容为“一堆垃圾”,还有一位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大学教师说自己是“大便”。他们都需要得到提升,发现生命价值的根源,从内在建立起真实的、正面的自我形象。
      
具有提升意义的医治在耶稣那里得到最高的彰显:遥想福音书中所反映的早期基督教的景象,我们看到耶稣在世间走动,传扬关于天国的福音,有许多跟随他,聚集在他的周围,其中有打渔的,收税的,患各样疾病的(瞎眼的,瘸腿的,患大麻风的,患血漏的)。他们社会地位低下,遭受各样的歧视,但在耶稣这里,他们得到的是关注、尊重、倾听、医治,他们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儿女,生命内部有上帝的形象,他们是被爱的,被认可的,有尊严的,有价值的。他们可以超越现实环境,看到上帝的国度,他们的自我从一个很低的地方提升起来,与永恒的上帝建立了关联,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诗篇中时常有这样的描述:“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诗22:6-7)。但这不是事情的全部,接着诗人又看到上帝对人的提升:“他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诗篇:113:7)“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篇8:4-5)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难免会被人贴上各样负面的标签,以至于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很糟糕,简直如同垃圾一样没有价值。但在信仰里,我们可以重新确认自己。在上帝的眼光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重新认定的自我——有价值,尊严,独特而珍贵。许多人不知道,辅导的奥秘就在这里:辅导者充分尊重当事人,让对方发现自己是一个“人”——不是完美的,却是独特的。有这样的基督徒,虽然生活穷迫,但他们内部建立起来的自尊会这样说话:主啊,你让我知道我是一个“人”。我的期待是,在教会里,在福音所及的地方,那种提升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感到自己从灰尘里站出来,确认自己的尊严、独特与珍贵。我前文提到一位存在精神问题的人的来信,从他的表达里可以看出,他生命里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感,从开始到现在,他内心一直都在要求被尊重,但长期受到的歧视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痛苦,他的内心一直都在要求被尊重。他在信中向我呼喊:如果被歧视,我简直不要活下去了。在教会里,在社会上,这样的人都需要得到提升。当一个人得到了提升,他就有了强韧的精神力量和超越的能力,他们就不再受困于现实的各种负面因素,反而能够突破环境的和自身的各种局限,坚持活出独特的自己。
渠道之四:联结
     
有一句听起来很普通的歌词说: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自幼失掉父母,在14岁之前,他孤独,飘泊无依,像一个动物,在世界上一些阴暗的角落游来荡去,似乎没有人在意他,对他来说,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因此,他决定去死。但在一天晚上,他听到一个农家院落传来好听的歌声,歌声中一定有什么触动了他的心,他被吸引着一步一步接近那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不由自主地推开门走了进去,他看有一群人在唱歌,他们看上去很快乐。原来,那是一群基督徒在唱赞美诗。接下来的情况是,他被那群人接纳了。他曾经视生命为草芥,属于脏污阴暗的地方,但现在,他发现自己跟这群人有了联系,有了一个“家”。这就是关联,关联里有爱,有医治。诗篇里有话说:“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这意思便是,耶和华与伤心的人建立了关联,关联成了一个渠道,把医治的功效传输给需求的人。
     
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有一个斯顿中心,这里聚集了一群女性心理学家,她们发展出一种关联心理学。关联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是这样的:自我成长不是单向发展独立能力,还有一个基本任务,即发展关联能力。完整的自我是关联的自我,心理问题的本质是关联缺失,以至于资源匮乏,成长受限,导致自我封闭,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自卑,对人对事过多抱怨,发展不出爱与责任意识,人际关系受挫等。而关联意义的治疗,就是修复生命的破碎,修通隔绝,使成长的资源涌流进来。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说,当人与上帝的关系破裂了,就陷入被“罪”阻隔的状态。福音的本质与医治的本质是相通的,即修通阻隔的关系,整合破裂的部分。
渠道之五:真爱

   
我在辅导经验中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许多基督徒的理解里,爱就是为对方作一切,给对方一切。但是,这种爱并不能真正造就人。帕克博士(Scott
Peck)说,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行为,真爱行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对方的爱与责任,使爱的对象成为一个自立的人。有时候,满足对方的要求是一种真爱行为,有时候,对对方的要求不予满足,反而更是一种真爱行为。曾有一位牧师向帕克博士求助,他面对的困扰是,他是一个最好的丈夫和父亲,在生活中能够为妻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做一切,任何事情都不让他们烦神,都由他去安排,结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患上了心理障碍。在辅导过程中,帕克的分析使牧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原来,这位牧师的父亲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在他幼年时期,父亲忽略他,从来都不在意他的任何需求。从小到大,这位牧师内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做一个最好的父亲。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年来,他关怀家人,无微不至,大事小事都由自己承担,结果,这位最好的父亲和丈夫给孩子和妻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
      
我曾经接待一位求助者,他自幼受到母亲、父亲和兄长的过度保护和照顾,以至于对家人形成强烈的依赖,从小到大,都不大敢出门尝试做事情。后来,母亲为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妻子,是一个基督徒。结婚之后,妻子把家中一切都包揽下来,丈夫患上了抑郁症,长期躺在床上,对家里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全都交给妻子承担。在每个人的眼中,这个妻子是一个天下难找的“好妻子”,但我们发现,这个“好妻子”也成了丈夫可以放心依赖的对象。在辅导过程中,丈夫对我说:“我妻子永远都不会放弃我,因为她是一个基督徒。不管我的病有多重,不管我怎么磨她,她都不会那样做。”有一年多时间,我鼓励妻子用新的方式去爱丈夫,包括给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一切都由自己去做,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事情的结果是,这位经常卧床的丈夫开始尝试做一些事情,并且一步一步从“病”中走了出来。
      
特别在孩子教育方面,如果父母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阻碍孩子自立能力的成长。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我们有这样的发现,老虎爱虎崽,会训练它们学习捕食技能;鸟爱雏鸟,会让它们离窝试翅,虽然这个过程里充满危险。而在人类生活中,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真的要向动物学习。关于爱,圣经至少告诉我们两个基本点:一,爱要有规则。“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13:24)“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12:11)圣经里有一句话说,“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则”(箴31:26),这里的“仁慈的法则”最具辅导的意味。有爱而无规则,是溺爱;有规则而无爱,是专制。二,爱要有托付。信需要有工效,爱也要有所作为。圣经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耶稣先去激发和确认彼得内心里的爱,他问:“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当彼得反复向耶稣申明他内心的爱,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时,耶稣才托付使命,敦促他去有所作为,说:“你牧养我的羊。”圣经里说,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那么,爱无所作为便是空的。对于辅导来说,有两点我们可以确认:爱里有力量,辅导可以象耶稣那样去激发爱,从爱中发掘出行动的力量;爱里有能力,人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者与辅导者都需要去培养这种能力。心理症状有许多表现形成,但它们背后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爱的能力的缺失。
渠道之六:疏导


      
辅导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疏导。我们相信,在阻塞的地方出现症状,在疏导的时候发生医治。要实施医治,就需要创造更多的疏导方式,使人内心的积郁可以得到抒发,变成积极的、成长性的情绪。疏导的方式包括促成当事人讲述,祷告,用赞美诗歌唱,进入团体聚会作个人交流或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辅导者协助人用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这就是疏导的工作。如果从辅导的角度看圣经,我们会发现在圣经里,人们往往并不隐藏自己的情绪,反而能够用各种方式表达情绪,甚至用诗歌配上音乐把内心的各种情绪唱出来,用舞蹈跳出来。这样做的时候,人就在经历一个疏导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哀伤,不再是伤害性的情绪;讲述出来的痛苦,甚至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9: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渠道之七:话语
   
这里所说的话语不是一般生活意义的话语,而是辅导的话语。辅导的话语具有使心灵得释放的医治功效,正如圣经中所说:“人心忧虑,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欢乐。”“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箴:16:24)辅导的话语有语言的表达,还有非语言的表达,辅导者在辅导中可以使用躯体语言,也会收到奇妙的功效:“眼有光,使心喜乐;好信息,使骨滋润。”(箴:15:30)。
      
辅导的话语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活泼生动的,每一位辅导者都需要发展出自己的话语风格。如果我们用干巴巴的方式说话,只会生硬地讲道理,即使我们口里讲的是真理,讲的是圣经里的话,也会让人觉得生分甚至生厌。过去有一句话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辅导是生命的互动,辅导的话语必须是生命的,感性的,触动内心的,春风化雨的,刻板的、僵硬的道理和理论,不能给人的内心带来真正的触动,不会产生医治的效果。教牧辅导者有一个丰富的资源,就是从圣经学习辅导的话语,我们会发现,耶稣使用的是辅导的话语,其中充满着有关生命与自然的意象、比喻、寓言与故事。
      
在我们不是辅导者的时候,我们的话语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当我们成了辅导者,我们的话语是为了促成当事人的成长。辅导的话语不是要树立辅导者自己,而是要树立当事人,不是要显示辅导者的权威或能力,而是有意识去增进当事人“我行”的自我体验。辅导的话语里有温情,却是不带诱惑的温情;辅导的话语里有安慰,但不是让人沉湎与软弱的安慰;辅导的话语里有支持,但不让导致依赖;辅导的话语里有欣赏,但不会刺激虚妄;辅导的话语里有训导,但不会导致无能感……辅导的话语里有度,有平衡,有变通,有协调,有彼此的照应,有万事互相效力。辅导的话语是一把两刃剑。
渠道之八:整合
     
辅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或方法:整合。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和不好的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被意识到,被理解,受伤的部分要得到医治,缺乏的部分要被补偿,受损的部分要被修复,破碎的部分要被修复,这些工作都可以说是整合,整合的目标是让生命达到完整。辅导就是协助当事人经历一个整合而达到完美的过程。心理问题之所以发生和维持,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只接受好的经验,拒不接受不好的经验,以至于他无视那些好的经验,不去享受和发展它们,反而专门盯着某些不好的经验,不顾一切要把它们排斥掉,消灭掉,以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变得完美了。为了完美的期待,他把生活变成一连串的挣扎,结果是,他没有消灭掉不好的经验,反而长期陷入不良的体验,把成长的行程耽误下来,把本该做的事情堆积起来。这时,他生活在症状里。
   
每个人都有负面经验,每个人内心都留有某种伤痕,关键在于,这些负面的、受伤的部分有没有被意识到,有没有被处理过,有没有跟生命中的其它经验对话,从而消解掉它的片断性、极端性、唯一性、绝对性,从而成为整体生命经验中的一个部分,起到它适当的作用。这个过程就是整合。整合是一个医治的过程。有许多求助者,他们倾向于对创伤经验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事实上它们并没有“过去”,而是未经处理地堆放在内部的某个隐秘的角落里。表面看来,他们一如既往地生活着,但那些片面的、破碎的经验在内部还在不时对他们说话,影响他们对人对事作出的反应,只是他们意识不到,因而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盲目的,他们活在片面的经验里。
     
整合是协助当事人对自己的经验有全面的了解和理解,知道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以及要到哪里去。具体来说,作为辅导者,需要了解当事人的困扰,还要了解他对人对事在做出怎样的反应,以及背后是什么经验在让他作出这样的反应,进而帮助他去整理那些经验,使经验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终的,可以形成一个信息加工的内在系统,向当事人的生活中不断输出适当的行为反应。
     
整合的工作不仅针对当事人,还包括辅导者自己。辅导者必须首先经历整合的过程,从而避免让辅导受到自身某些片面经验的影响甚至操纵。例如,一个辅导员曾经历过婚姻的挫伤,他需要理解这个创伤至今对他还意味着什么,当他在辅导中面对一个遭遇类似伤害的求助者时,他需要警醒自己内部的那个创伤经验会怎样对他说话。不然的话,他可能在辅导中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创伤去辅导求助者的创伤,这不有利于求助者获得医治,反而可能扩大他的创伤经验。
渠道之九:信心
     
在圣经里,基督在实施医治之前,往往会问一句话:你相信我能医治你吗?这话里有很深的辅导意味:如果当事人敞开心门,才会得到医治。如果封闭自己,话语进不去,就不能在里面发生效果,医治就不会发生。每一位辅导者都需要意识到,辅导是给当事人提供的机会,让医治藉此发生。辅导者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助人的机会,这样做也是在教会当事人自己不要轻易放弃。辅导的效果之所以发生,首先需要建立信任关系,如果当事人自己怀疑和放弃,上帝拿我们也没有办法。
      
信心是力量,它赋予意义,它激励行动。人生是寻找意义的过程,生命内在的最深动因不是追求快乐,不是追求权利,而是追求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出自这样一个基本话语:没有意义,人无法存活。意义在创造性的工作里,在爱的行动里,甚至在痛苦里。人害怕的不是痛苦,而是白白受苦。痛苦被赋予了意义,就变成值得的痛苦,可以承受的痛苦。有些人因为事情稍不如愿,就会非常难受,拒不接受;也有一些人,他们认定自己遭受的痛苦是有价值的,因此可以愿意承受任何的痛苦。这一点,在耶稣身上得到最高的体现和证实。
信心是什么,是从内心确认的意义,它让人在经历人生的时候,像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触碰之处,顽头成金。有了信心,人生就有了意义,因为我们可以从事情里发现意义,可以赋予事情以意义。心理症状会破坏内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辅导者的工作是深入到当事人的内部,协助当事人建立信心,让信心走出来说话,对自己说话,对事情说话,对他人说话,对整个生活说话,这就是医治。
渠道之十:盼望
   
有时候,人会陷入一种低落的情绪里,持续久了,这种情绪就变成了抑郁。抑郁者看不到希望,在现实中采取回避和放弃的方式,就像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把头插进沙土里一样,以为看不见,问题就不存在,就可以躲过去了。抑郁者对自己说:有什么希望呢?因此,我们可以说,抑郁是盼望被遮蔽的状态,这时,他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其他一切。生活中的可能性被阻隔在外面,上帝被阻隔在外面,他呆在封闭的情绪体验里。
人的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抗拮,一种是症状的力量,它捆绑人,囚禁人,它对人说:你不行,你注定这样了;另一种是解放的力量,它要求成长,它寻求任何可能去自我救治,它坚持要成为自己,它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教牧辅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育希望,在危机里也要培养出希望来。这个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件,它们讲说的是绝望,但基督教信仰的辅导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一件礼物,就是盼望,教牧辅导者鼓励当事人“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来3:6)。
渠道之十一:装备
     
圣经里谈装备,说“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帖前5:8),说“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弗6:14)。辅导也可以说是协助当事人寻找和建立自己武库,用以装备自己。一个没有很好装备的人,在面对情绪的敌人的时候,很难取胜。我曾接待一位求助者,他告诉我,他有一个情绪的敌人,就是“难受”。我跟他探索过去遇到“难受”的时候,他是怎样应对或处理的。当事人说,“不管在哪里我都觉得不安全,觉得烦,就躲起来,最后躺到床上,用被子把头一蒙,以为这样可以安全了。这样躲了几年,躺了几年,生活对我来说反而变得更不安全了。我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我的问题是,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很快就放弃了。”
      
接下来我跟当事人一起做这样一件事情:他曾经使用过的方式一一列举出来,同时探索在观念与方法上做更多的探索,这样,我们一起建立了一个相当资源库,使当事人发现,在遇到“难受”的时候,他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使用:1)难受的时候,去坚持面对,尽量不躲避,看看结果怎样。2)去做事情(需要具体安排一些力所能力的事),而不是躲在床上。3)肯定当事人这样的理解:做事,开头会难一些,但后来变得好受一些了。躺在床上睡,开头好过,但后来就变得越来越难受了。4)使用《战胜恐惧》里的那些“放松方法”(当事人曾经使用并发现这有一些效果)。5)把内心的难受讲述出来,让自己意识到它,分析它,重新理解它,通过跟人分享,从别人那里获得支持(当事人表示:过去是闷在心里不讲,里面难受,现在想到,不如现在讲出来,看看它会怎样)。6)学习一种新的态度:尝试去接受它,承受它,而不是一味要消除它。生活中有合理的难受,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承受的,人因此获得成长。7)建立一个成熟的人生观:生活是艰难的,而不是一味强求人生必须是快乐的。8)难受的时候,学会穿越。就象在沙漠中行走,有时会感到干渴难忍,但可以坚持走下去,最终会达到沙漠的那一边。9)鼓励当事人把自己的“聪明”放在灯台上,发出光来,而不是放在斗下面,让自己生活在情绪的黑暗里。10)圣经里总有话说:不要害怕。11)苦难并非就是要毁掉人的,它可能会造就人,它背后有意义和目的,只是人现在还看不透彻。12)上帝的祝福在前面,放在一个地方,写着你的名字,你必须走到那个地方去领取它。13)当事人看到在他经历苦难时有他者的陪同:他的妻子,父母、教会的人,上帝。以上所列举的和所经历的,便是一场辅导,这种辅导方式可以称为装备。得到这些装备的当事人可以去面对和处理他的“难受”。


选自《教牧辅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6:06 , Processed in 0.09198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