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究竟是一个故事,究竟是另一个故事。在修行中,当我们相信究竟和相信不究竟一样,是同等的迷惑,是同样的相信念头。 对觉者而言,当你相信故事,不究竟;当你不相信故事,究竟。不管什么样的故事,当你相信了它,不究竟开始了。故事是把我们拖进究竟和不究竟的唯一拉扯人,当我们能看穿故事只是故事,当下我们究竟。 究竟只有当下的,没有过去的或未来的。究竟是现在完成时,或现在进行时。没有过去时或将来时的究竟。究竟的另一个名字是干净。当你的心,故事是干干净净的,你究竟;当你的心,被故事涂抹得模模糊糊或乌七八糟,你不究竟。 事实上,究竟来说,每种存在都是究竟的,不存在不究竟——不存在不究竟的人,不存在不究竟的事儿。因为不管有什么故事,故事都不是真实的,从这点来说,每个人都是究竟的。每样事物都只是它们原本的、圆满的自己,因为每样事物都只是它们原本的、圆满的自己,从这点来说,每样事物都是究竟的。 究竟不究竟,不在那事物本身,在那看事物的人。如果你以究竟心看,一切究竟;如果你以不究竟心看,事物或人有究竟的、有不究竟的。但不管究竟不究竟,那都只是故事。 2 在一位佛的眼中,一切都是究竟的。因为一切都是究竟的,所以他才是圆满的。若在他眼里有不究竟的,他怎么可能是圆满的呢?若他不是圆满的,他怎么可能称为佛呢?所以,一位佛的眼中,全一究竟。世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究竟的,不存在不究竟这回事儿。 若你认为有什么不究竟,你一定坠入了故事。但要小心,当你十分坚信有什么是究竟的,你也同样坠入了故事。这样说来,说不究竟是坠入故事,说究竟也有可能坠入故事,那么怎样才算是不坠入故事呢?这就是秘密。 究竟和不究竟是二元,当你了解这个秘密,你直然超越二者。不再真的相信究竟和不究竟时,你才真的究竟——这似乎是更深一层,更具有迷惑性的故事。觉警呀觉警,不要坠入任何形式的故事中,不要坠入任何形式关于真相、关于什么的故事。 关于究竟的故事,你不能坠入它,一旦你坠入它,你立刻又变得不究竟。究竟不究竟是凡人的故事,有一种究竟是不辨究竟不究竟。不辨究竟不究竟,遇人遇物遇事,直然作用,直然应用,直然拥抱,直然相拥,无究竟不究竟之念,遇之全然与之在一起、全然在当下,是为真究竟。 在修行中,当我们越发安住在我们的清净觉性里,我们越会发现这一点:一切语言、一切真理、一切说法、一切起心动念……都像虚幻的陨石一样漂浮在宇宙里,都像梦一样漂浮在一个人的头脑里……一切所见,一切起心所生念无有真实! 3 不要相信你的念头,相信它们一次你坠落一次。相信第一个念头我们已经坠落了,何况再相信念头的念头,念头的念头的念头?在心灵的世界,第一个念头已经不真,因而,念头的念头,念头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没有一个是真的。 当你相信念头,心是魔王,念头是魔民……不要落入魔众。当我们不相信任何念头,究竟;只要我们相信一个念头,已经不究竟了,哪怕这个念头是关于究竟“究竟”的。佛的法是不可说的,不但觉者不可说,所觉也是不可说的。于不可说面前,你只能闭嘴,体验是唯一的生活。 不可说不可说,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不可说不可说,四十九年没有停止过……在佛所有的说法中,最醒目和最有力量的声音是:“别相信我说的,你自己去体会。”哦,别相信我说的,你自己去体会…… 究竟是不可说的,说即不究竟。因为说三道四是起于分别心,分别心怎能是究竟的呢?有时,诸佛的说法,看起来在悖论里的奔驰,看起来在以更加狡猾的头脑的身份与什么周旋,它似乎走在崎岖的小路上,看起来在和众生的认知躲猫猫……唉,谁叫那法是不可说之法,心是不可染之心,谁叫那众生的认知扭曲过甚呢。 万物皆究竟,不见不究竟。若有不究竟,唯有人我等。若从究竟论,彼也皆究竟。于本究竟上,认为不究竟。究竟不关识,无论如何识,皆全一究竟。佛有究竟眼,佛有干净心,是故见一切,皆究竟究竟。因见究竟故,是故得圆满。佛心圆满日,不见非究竟。不见非究竟,始入究竟中。…… 4 最终,没有什么究竟或不究竟,只有相信念头或不相信念头。相信念头,不究竟;不相信,究竟。究竟与不究竟的辨别就这么简单。但在最后的最后,连这也不是真的。你不可得落入不可说、不可说之中……它的名字,叫涅槃寂静。 当我们追求究竟不究竟,是坠入故事,是上当。究竟不可追的,越追越不究竟。究竟是一切心行停下来的当下状态,当你的心智停下来,不用追求,究竟出现了。究竟是一片没有故事的状态,在那没有故事里,故事可以自由出现。像天上的白云出现在太虚空,它们是美的点缀,是天堂的装潢。在没有故事的究竟圆满状态,一切真实且美的无法述说。 若想究竟,但去歇心,待心歇时,一切究竟。从某种意义上说,究竟也是一种体验,一种对那体验的辨别与命名。就究竟而言,它和我们生命中的其他一切体验是同等的,只是它是这样的体验,其他是那样的体验,仅此而已。 我们生命中的知见,不管是什么,不出五蕴范畴,都落在五蕴之中。而五蕴没有一个是真实体性的,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一般。因此,没有什么人们所说的东西是真实的,无不皆是意识的影子。在修行的领域,不要坚信你找到了什么绝对真理或究竟境界,在一片故事的心世界,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一位禅师年青时到处拜师求道,东折腾西折腾,六十岁时终于明白,一切都是妄心造作,一切都是多余,从本以来,一切诸法都各是各,都是安静的、超然的、不可思议的。因此他决定息了心,回到自己的旧居,天天和那些花草、碧湖在一起。什么是究竟?日日和那些最普通的在一起,不起妄念,不多造作,这就是最究竟了,诸佛菩萨都是这样过日子的。 5 何为究竟?作为老百姓,安心地过老百姓的日子,这就是究竟;作为官员,安心地过官员的日子,这就是究竟;作为员工,安心地过员工的日子,这就是究竟;作为老板,安心地过老板的日子,这就是究竟。…… 何为究竟?若是有钱,安心地过有钱的日子,这就是究竟;若是无钱,安心地过无钱的日子,这就是究竟;若是有病,安心地过有病的日子,这就是究竟;若是没病,安心地过没病的日子,这就是究竟。…… 究竟无奇特,只是平常矣。但能真平常,已至最究竟。究竟,如此而已。究竟在最低处,不在最高处。莫向胜高奥妙处想究竟,那是进头脑,不是到究竟。究竟不在头脑里,究竟在头脑外。唯有脱离头脑才能遇见究竟,在头脑里是满地故事无有究竟。 最低处就是最高处。修行人若能吃饭穿衣,工作做事,待人接物,行住坐卧,只是安心,只是平常,无诸妄想,不生执著,这已是最究竟了。因为一切修行也只不过为来到这里。以故事而生活,以无故事而存在,对于一个修行人,世出世间的生活,只不过是这样。 究竟是一只干净的盘子,不究竟是盘子里的食物,端起盘子,享受里面的食物。有觉知的修行者,便是这样享受——有故事、无故事,世间、出世间,不究竟、究竟的生活的。十方修行者,来这样过你的远离任何概念、最低处、最外表的生活——究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