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行,有两种修行:一是自我的修行,二是非我的修行。
自我的修行,就是那个自我在修行。这种修行,不管做哪种修行的举动,都是自我在做;自我顶着一个修行的帽子,在做种种修行事。这种修行,无疑越修行越加强那个自我。不过它也是有意义的,当自我顶着修行的帽子,穿着修行的衣裳,当它被加强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开始反思,它就开始破解自己,所谓物极必反。有时,如果你想瓦解一样事物,向它的相反方向走去,走到末路,走到极端,事情就会反过来演变,达到目的。
另一种修行,是非我的修行。非我的修行不再有自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客观的、更加如实的心智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没有主观存在,全体客观,这是一种通常人无法体验,只有少数人才有的体验。在某些人,这种体验开始比较淡薄、稀有或不经常出现,对此还有陌生感、不熟悉感,不能成为像从前的“自我感”一样稳定成熟的感受。而对这个的熟悉、稳定和成为像从前的“自我感”一样的感受的过程,我称为非我的修行。
从前你认为我是张三,我是李四,我是某某,我是我那么真实,如果让你思维我不是我或无我,那简直是自我欺骗,你感受到那是头脑在玩把戏,如果让你观察一下自己,你立马会产生抽离感,如果这样观察——有自我感的时候观照或带着自我感观照久了,你会产生冷漠感。
一旦你切入非我的修行,当你熟悉稳定了一段,回头再让你看自我,看我是谁,看我是某某等,那简直和你有自我时思考或考虑一下非我或无我一样觉得不可能、简直是自我欺骗、头脑在玩把戏等。当你切入非我的修行,很多体验和有我时是相同的,但绝大部分认知却都反了过来。
事实上,我的体验和非我的体验,或说,有我的体验和无我的体验,都是体验,其本质都是一种感受加念头。但不同的是,后者的体验更加让人愉快、美妙和自由。这是为什么佛陀教导非我或无我的认知与体验的修行的原因。我和非我,有我或无我,不存在境界的高低问题,只是一种认知和感受更加让人解放、自由和快乐,另一种认知和感受却让人束缚、受限和苦恼。
你想要哪种感受和体验?你早已体验过“我”或“有我”及这种感受下的其他体验几十年了,或许世界上所有普通人的体验你都体验过了,但你体验过非我或无我——佛陀所传导或指教的认知与感受吗?若是没有,来体验一把吧。无我或非我的认知与体验,是自由解脱的基础。要想真的解脱与自由,这一关绕不开。
来,找寻和进入非我或无我的修行、体验或生活领域。在那里真正相遇佛陀的感受,佛陀的认识,佛陀的知识,佛陀的体验。要想变成一个佛陀,且走他的路,进入他的感受,进入他的体验,进入他的认识,具备他的知识。成为一个佛要具备哪些条件?这就是了。无我是一道门,门外是世俗世界,门内是佛家;非我是一种体验,体验着它是佛,体验着我或我的是众生。
生活生活,有两种生活,一是我的生活,一是非我的生活。作为凡夫,你已体验过前者;来,去体验后者,作为佛。前半生你活得是个十足的凡夫,后半生且作为一个佛活。活佛活佛,且作为佛而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