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177|回复: 0

[刘素云老师] 刘素云老师复讲无量寿经第39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0 11: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衣袂飘飞 于 2018-10-10 11:05 编辑


无量寿经 (第39集)
刘素云老师 复讲于2018年04月23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往下学习,请大家看这一段经文: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这一段经文比较长一点,但是内容比较好懂。从字面上来说,这一段经文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
如果他们有种种障缘,不能放下世俗间的事物,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大修斋戒,不能让心清净下来。那怎么办呢?也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端身正意,绝欲去忧。对别人要慈悲,对自己要努力精进地修持。如果你遇到了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心里一定不要生瞋恚心,就是不要“瞋怒”。见到别人的好处,心里不要难过,就是不要“嫉妒”。不要贪图美食,不能吝啬,不肯布施。
还有一层意思,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对于修学的法门,不能中途后悔(这个对我们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你所选学的修行的法门,不得中途后悔,不得狐疑。应当孝顺父母,处世待人接物要诚敬、要尽责,要有信用。应当深信佛经所说的义理无限深广,相信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丝毫都没有差错。如果我们能够奉持以上的原则进行修持,并且牢记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亏失。
这就是这一大段经文,它的白话解释。
我们看下面的词语:
〔暇〕是指空闲的时间。
〔绝欲去忧〕:“绝欲”我们不要错解它的意思,一看到“欲”,我们就联想到某一个方面去了。“绝欲”是断绝外面环境对自己的诱惑,“去忧”是放下心里的贪瞋痴等烦恼。
〔贪餮〕是指贪图美食。
〔狐疑〕是怀疑。“狐”是比喻,因为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来形容疑心很重的人。
〔亏失〕:“亏”是做得不圆满,“失”是忘记。

下面看这几句经文: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这几句经文,从这里往下,是说的下辈往生的修因。昨天我们讲到中辈往生的修因,今天讲的是下辈往生的修因。
下辈往生的业缘比中辈的业缘又差一等,他们的业障比中辈往生的人又重了一些。纵然是他自己想修,但是障缘很多,事多、烦恼多,障碍他不能够专修。这就是下辈人的障缘。
看下面一句经文“不暇大修斋戒”。
这个“暇”刚才我给大家解释了,是指空闲的时间。
生活艰难或者工作很忙碌,抽不出时间来修行“斋戒”。我觉得大家对这一点,可能都有切身的体会。
我记得去年有这么一首偈颂,我再给大家念一遍。这首偈颂是这样说的:
茫茫人海中 难觅闲淡汉
触目热忙人 真是好可怜
世情正浓者 真相看不见
假的当成真 与道去相远
牢牢把握住 人生转折点
自在过生活 赛过活神仙
这是去年的一首偈颂,我觉得对照这一段经文,好像特别贴切。
大家想想我们自己,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人,真的找不出来几个“闲淡汉”,全都是“热忙人”。为什么?因为把假的当成真的了,所以就“与道去相远”,与道就不合拍了。
下面说说〔大修〕。不是“大修斋戒”嘛,为什么要搁个“大”?这个“大修”是指至少是七日。佛七也好,禅七也好,最少是七天以上,一七或者是七七,甚至是十个七连着打是最好的。
〔斋戒〕是指一般的修行。一提斋戒我们大家可能有个误导。
什么叫“斋戒”?在这里给大家说一说,怎么样正确认识斋戒这两个字。
参禅也是斋戒,念佛也是斋戒,不一定是持斋、持戒。注意这一句话:不一定是持斋、持戒。学教的人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也叫斋戒。
〔斋〕是指什么?斋是指身心清净。
〔戒〕是指如法。
这个解释是准确的、是正确的。“斋”是指身心清净,“戒”是指如法,一切如理如法的修学都是戒。“斋戒”这两个字的意思,含义非常深广,不要把它错解或者误解了。
这里所说的斋戒就是修行,目的就是定慧双修。
“一心清净”,这是我们修学的目标。
若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一心清净”。那怎么办呢?佛告诉我们,必须找出空闲的时间,无论是时间多么的短暂,也要把它把握住。如果你有一天的空闲时间,你就好好用功一天;如果你有两天空闲时间,你就好好地用功两天。
怎么个用功法?“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这三句经文是修学的基本态度,就是你用什么态度来修习佛法。
身心究竟怎么样端正?我们在后面的经文里有详细说明,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绝欲去忧〕:“欲”是指外境的诱惑,“忧”是指内心的贪和痴,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慈心精进〕又怎么理解呢?不但度众生要慈悲,度自己更要慈悲。这是比较少见的两句话,可能同修们也很少接触过这样的说法。
我再说一遍:
“慈心精进”,不但度众生要慈悲,度自己更要慈悲。
可能有同修不太理解。
不精进就是对自己没有慈悲心。
对这一点,我对照对照,好像我不能完全说精进,但是我不敢懈怠。如果说这也是慈悲心,我基本具备。
当然这里的含义是非常深远的,如果广义地说,对一切人要慈悲,对自己一定要努力精进。你自己努力精进,你就是对自己慈悲。

下面三句经文: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
这几句经文是说六道众生的烦恼。
我们修行如果是功夫成片,那是我们修行的最浅的目标。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连最浅的目标都达不到呢?三大障碍,一个障碍也没突破,就是我刚才说的“瞋怒”“嫉妒”“悭惜”这三大障碍。到目前为止,我们一个障碍都没有突破,所以我们连最浅的修行功夫——功夫成片,都没有得到。
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要把这些障碍除掉。除不掉,修行不能成就。
我们先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个障碍,就是这个瞋恚心。瞋恚心是修行的最大的障碍。
佛在经上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有的障碍都现前了。我们常讲境缘,可能我们有人埋怨,我的境缘不好。境缘是什么意思呢?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指人事环境。
我们的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再不如意,我们都不能起瞋恚心。
为什么?你起瞋恚心,你障碍不了别人,障碍的是你自己。
大家说怎么能感觉到这瞋恚心生起来了呢?
简单地说,瞋恚心一生,你的表现,第一个是生气。我这一说你听明白了吧?瞋恚心肯定生气。那生气的结果是什么?伤了身体、害了自己。对不对?你害不着别人。
你气病了,罪得你自己遭,苦得你自己受,你说这多么不划算。
我们会算账的,算算这笔账。
你瞋恚心起来了,你生气了,你伤了自己、害了自己,罪你自己遭,苦你自己受。你要把这个账算明白了,你绝对不会生气了。如果你要生气了,我劝你就想想大肚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看看弥勒菩萨,听听这两句话,你那个气不就烟消云散了嘛。
生气、瞋恚心对人身体的害处是太大太大了!
我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点感受。
二十年前,当时我的精神高度地紧张、压抑、忧郁。结果呢,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气血不调。咱们中医不讲气血不调嘛。您想想,人的身体,这个气多么重要!这个血多么重要!这两个重要的都不调了,能不生病吗?所以我就得了那场重病,就是大家知道的——红斑狼疮,而且这种毒素是全部在血液里的。
那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我就知道了,我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就是精神紧张、压抑、忧郁,这就是根儿。那后来我把心态调整过来了,我听经听明白了,我心态转变过来了,我这气血不就调了嘛,我病就好了。没有用任何的药物治疗,我不但活过来了,而且活得这么健康、这么快乐。
这是实际的例子,你们都看得到的。是不是这样?
我劝同修们,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千万不要生气。
这是第一个障碍。
第二个障碍就是嫉妒。
嫉妒属于瞋恨里的一种。见到别人超过自己,自己心里就不平衡、不痛快、不服气,这也是一种很严重的烦恼。很少有人说我没有烦恼,我看能说这个话的人不会太多。
嫉妒心生起来怎么样?破坏你的清净心。你的清净心被嫉妒心给取代了,嫉妒心给你当家做主去了。嫉妒心它障碍你自己的觉、正、净,使你自己的身心备受折磨。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切身感受的,这叫什么?这叫魔障。如果说有外魔,如果你有定力,外魔对你无可奈何。这个烦恼,是属于你的内魔。外魔干扰不了你,内魔能干扰你。所以我们要引起警觉,不要让内魔烦恼,把自己干扰了。所以这个嫉妒心,一定要把它除掉。
我这一辈子,比较庆幸的是,我嫉妒心极少。我看到别人好,我心里欢喜;我看到别人难,我心里难过。我这个性格特点,我真的是希望所有的人都比我好,我看着高兴。我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一个性格特点?我从小受淳朴善良的爸爸妈妈的影响。因为妈妈和爸爸虽然都没有文化,但是他们特别淳朴、特别善良,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影响孩子的一生。
佛教我们随喜功德。我们现在恰恰很多人不会随喜功德,不想随喜功德,也不愿随喜功德。为什么呢?人家做出了殊胜的功德,他看着生气,他看着不服气,我凭啥给你随喜?就这一个念头,完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念头,你随喜别人的功德,你知不知道,你占大便宜!因为别人做出来的殊胜功德,你不费吹灰之力,你只要一句我随喜你的功德,你的功德和他的功德一般大。你说这个大便宜,很多人硬是不认识,不愿意随喜别人的功德,而且是嫉妒人家的功德。
如果是会随喜的人,我在这里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随喜、不愿随喜的那个人,他是一个愚痴的人。有便宜搁那摆着,他都不占,你说他傻不傻?所以,我们碰到有殊胜功德的人和事,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随喜,要赞叹。而且要帮助别人,把这种好事发扬光大。这是大智之人,有大智慧的人。
这是第二个障碍。
第三个障碍悭贪。
悭就是吝啬,俗话说,就是小抠、小气,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给别人。
这个“贪”,是贪心。贪心包括贪吃、贪财、贪享受,等等等等。
现在这个社会贪财是最突出的,就认钱。所以说贪财是当今社会最突出的贪。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高官纷纷落马?绝大多数都是栽在这个“贪”字上。是不是这样?
我们前面讲的瞋恚、嫉妒,这是福慧的重障,重大的障碍,它尤其障碍你的智慧。
“悭”,它是主要障碍你的福慧。前面是障智慧;“悭”,吝啬、小抠,是障碍你的福慧。
修行人,切记不可以贪。不但世间法不能贪,佛法也不能贪。佛是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后两句大家一定要牢记:佛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你说我不贪这个了,我贪那个行不行?不行!
说我世法不贪了,我贪佛法,也不行。你放下了世法去贪佛法,这是换贪的对象,不符合佛的教导。

看下一句:
〖不得中悔〗
“中”是中途。“悔”是后悔。
我们有的修行人心急,想今天修行,明天就得到殊胜的果报。没得到殊胜的果报,他就后悔了,改修别的去了。这一句经文“不得中悔”,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中途后悔,要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大家想想,这个法门再殊胜,它也不能殊胜到你今天开始修,明天你就得到殊胜的果报了。那不开玩笑嘛!那你这个,是不是也是贪?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下一句:
〖不得狐疑〗
果报没有现前,于是就怀疑、就后悔,这就错了。
老法师说,他在初学佛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他修了很久,果报没有现前。老人家说,修了这么久,果报怎么还不现前呢?这个时候,章嘉大师给了答案。大师说,你依佛法修学,如法修行,果报没有现前,是因为你自己有业障、有障碍。必须把业障消除,果报就现前。这几句话,是章嘉大师给老法师的答案。这时候老法师才理解,其中的理、事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听明白没有?你觉得你修了好长时间,你所期望的那个殊胜果报没有现前。原因在哪?是因为你有业障,让那个业障障住了,所以果报不能现前。
那大家下面接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那业障怎么消除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忏悔业障,就是一般所说的修忏悔。
那又怎么样修忏悔呢?现在是拜忏的风很盛行,有《梁皇忏》《水忏》《净土忏》《地藏忏》等等。几乎是每一个法门、每一部经论都有忏法。这些忏法都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不是如理如法地去修学,往往是拜了不管用。我们不少同修都拜过忏,你们的业障有没有忏掉?有的人不但没有忏掉,反倒越拜业障越多。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不如法,只是照着样子拜,就我们所说的照葫芦画瓢。其中的内容和精神完全不知道,不领会。这拜拜,那拜拜,结果是完全收不到效果。
同修们说,究竟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业障拜忏拜掉呢?
章嘉大师教给老法师一个忏除业障的方法,题目非常简单,叫“改过自新”。这是章嘉大师教给老法师的。
说得浅显一点,这个“改过自新”就是多想想自己的过失,多省察自己的毛病,发现之后就改过来,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叫“不贰过”。
“不贰过”这才是忏除业障的最好方法,才能真的把业障忏除掉。
业障忏除之后,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一点儿不假。
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的体会是:业障消除了,你不用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龙天护法,一切善神都来护佑你。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你说这个果报该有多么样的殊胜!
说到殊胜,无比的殊胜,就是把所有的经论都舍掉,专依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把所有的法门都舍掉,专持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这一生决定成就!这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真实义。这一段话可是要点中的要点。
我再说一遍:说到殊胜,无比的殊胜,就是把所有的经论都舍弃掉,专依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把所有的法门都舍弃掉,专持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这一生中决定成就!这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真实义。

看下面两句经文:
〖要当孝顺。至诚忠信。〗
“孝顺”是对父母而言。“至诚”是对佛菩萨,对老师而言。“忠信”是对一切众生,“忠”是平等心,“信”是言而有信。

看下面两句经文:
〖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佛的智慧深广、究竟、圆满,所以佛经的含义也无限地深广。
在言语上,有些场合佛讲得浅,有些场合佛讲得深。因为当年世尊在世讲经说法,是应机施教,也就是完全看听众。听众的程度浅,佛就讲得浅;听众的程度深,佛就讲得程度深。因为程度浅的,你讲深了,他听不懂,得不到利益;如果是程度深的,你讲得浅,他觉得听起来没有味道,不值得来学习。所以一定要了解当时讲经的情况。
在语言文字上,一切经的浅深的确有不同。但是《无量寿经》殊胜,殊胜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它的目的是普度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这部经妙在哪里?经文一展开,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妙就妙在这里。不像其他的经典,经文深的,决定不可以看浅;经文浅的,也不能看深。
将来佛法灭尽,这部经还能再住世一百年,凡是遇到这部经的人,如果他遇到了,他一定得度。如果你不相信、不发愿,你遇到了,等于没遇到一样。
能信、能愿,老实念佛,决定得度,往生不退成佛。
对于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坚信不疑。

看下面两句经文: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佛在前面讲的这些纲领和原则,一定要记住,一定要遵守,一定要做到。
“不得亏失”,这个“亏”是不圆满,有欠缺;这个“失”是忘记。
虽然知道,没有照做,虽然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往生的因缘不具足。
这一句阿弥陀佛,具足经典里所有的教训。念佛即是提醒自己,不要亏失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对我们的教训。句句阿弥陀佛,句句是提醒自己,必须老老实实依教奉行。

我们看下一段经文: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 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我们看这几个词汇:
〔思惟熟计〕是认真地思考,仔细地计算。

看下面两句经文: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
这是真正的菩提心,也就是真正的警觉心。常常想,用什么方法脱离六道轮回?
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常常想到“死”字。你要想,死到临头怎么办?如果人常常想这个问题,他就不会迷惑颠倒,他就会放下。凡是放不下的,不好好念佛的,等到他死到临头的时候,他就怕死了。但是害怕也来不及了,你非死不可。
所以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的做法是早做准备,越早越好。
老法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常常想阿弥陀佛来接我。你每天都想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来接你的时候,你就顺顺当当地坐莲花往生了。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
如果是我们对这个没有思想准备,就想我还有多长时间呢,我还年轻呢,这个想法就耽误大事了。
所以我们要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这样,常常想到那个“死”字。你把那个“死”字想明白了,你就不怕这个死了。
前些天,我在跟大家交流的时候,一再告诉大家,真正的念佛人没有死,是活着往生的。你没有必要惧怕这个死字。如果这个字你认识不清楚,真是到你临死的时候,你就是痛苦地、糊糊涂涂地走了。

下面看这两句:
〖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
老法师用他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教导我们。老人家说,我想来想去想了几十年,也读了不少大乘的经论,只有这条路可靠,这条路稳当,这条路有把握,就是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一意要见阿弥陀佛。
这是老法师慈悲至极,把他的切身感受告诉我们大家。大家想一想,老人家入佛门六十多年,讲经说法也快六十年了。这么多年讲了那么多大经大论,而且老人家说,我想了几十年最后想明白了,只有这条路可靠,这条路稳当,这条路有把握,就是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要见阿弥陀佛。
这三个词是重点:
一是“可靠”。
二是“稳当”。
三是“把握”。
你说,是不是老人家给我们交底了?这条路这么殊胜,为什么你不选择把它走到底呢?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发决定求生净土的心,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对我们的教导。
老法师在2010年,八十五岁那一年,放下所有的经教,专修专弘这一部《无量寿经》,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老人家这是身体力行,在给我们做样子,在给我们表法。同修们,我们看明白了吗?
看下面几句经文: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这是讲下辈往生,这几句经文是讲下辈往生。
可见往生不是容易的事。念佛法门比一切大乘法门容易,但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如法修行。只有你如法修行,你才能够寿终往生其国。

看下面一段经文: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这一段经文,字面上的解释是:
所有不是专修净土,而修其他大乘菩萨法门的人,他们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的。
这几句话很重要,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不要分别。
我把这几句话再给大家读一遍:
所有不是专修净土,而修其他大乘菩萨法门的人,他们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的,都得三种不退转的果位。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生圆满成佛。无论哪方世界众生有感,希望有佛去教化,他们都会随众生的愿望,到那一方去示现成佛。至于成佛之期,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成佛,则随各人精进的程度,成佛有早晚不同。他们都是求道不休,虽有先后的差别,但绝不违失成佛之愿,一定可以兑现,这一生决定成佛。
这一段,对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同修们,非常重要。你们仔仔细细地阅读,你们会坚定信心的。
这一段经文,是补充说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的因行果报。

看下面两句经文: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
这一句经文,是指所有修行大乘的行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个法门。
“诸往生者”是指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一定是平等的。
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是平等法界,在这里又一次彰显无遗。不是说不专修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比不上专修的。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往生到那里一定平等。

下面一句经文:
〖皆得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翻译过来是不退转。不退转是七地以上的菩萨,八地称为不动地。老法师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严格地说,应该是八地以上。这是说的果位。

下面一句: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色相、受用平等,与佛没有两样。

下一句:
〖皆当作佛〗
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净土,与三辈往生没有两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在一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一生决定成佛。

下两句:
〖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
这两句经文,要给大家消除一个误解。
“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作佛”怎么理解?不是心里起念头,假如起我要作佛的念头,这是妄念。有人会问,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还有妄念吗?我们的回答是:不可能。决定没有妄念,决定没有作佛的那个念头。
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样到他方世界去作佛的呢?完全是应众生的感,这是答案。
有人说是不是菩萨也有念头,他要上哪儿去作佛去?这是误会。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怎么样能去别的地方去作佛呢?就是他方世界,完全是应众生的感。众生有感,菩萨有应,感应道交。那一方的众生,希望有一尊佛出来教化他们,那一方的众生与哪一位菩萨有缘,那个菩萨自然地就以佛身去度化那一方的众生。
像《普门品》里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决定不是有意,决定不是有念,完全是自自然然。佛经上常说“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就是那么回事儿,没有丝毫的作意,没有丝毫的勉强,无论现什么身都是这样,都不是作意的。

看下面三句经文:
〖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
“得之”是指成佛,度众生。
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佛。但是有的人很快就证得无上的佛果,有些人比较慢一点。那这个快和慢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是因为有人精进,有人懈怠。如果比他方世界的菩萨来说,他不会退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尽管有人懈怠一点儿,他也不会退转了。因为他已证得了三不退位。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圆证三不退。这是十方世界修行人念念希求而求不到的,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也是一切诸佛如来,苦口婆心劝我们求生西方的真实义。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为什么佛苦苦劝导众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告诉我们了,获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圆证三不退。

下一句经文:
〖不失其所愿也〗
此“愿”,这个“愿”包含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无量弘愿。
我们这一生也曾经发过很多愿,但是又有很多愿,我们发了又被我们忘掉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也常常发愿,当然现在完全记不得了,因为我们有隔阴之迷。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过去生、再过去生,生生世世所发的弘愿,我们都记起来了,一样也没有忘掉。而且是完全有能力,把生生世世所发的愿完全兑现,愿愿都能圆满。因为这个时候,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你有智慧、你有神通、你有道力,所以能够圆满,不失其所愿。
这是说明十方世界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把修学的功夫回向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得同样殊胜的果报。

最后一段经文: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三辈往生的事理和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共同赞扬阿弥陀佛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
〔义〕是义理。
〔利〕是利益。
佛所讲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因为这些道理和利益的缘故,所以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世界的无量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这部《无量寿经》。
所以说,这一部《无量寿经》里所讲的,就是“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由此可以知道,一切大小乘经论,十方如来未必都说,唯独这部经,没有一尊佛不赞叹宣扬,没有一尊佛不尊重称说,没有一尊佛不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所以这部经、这个念佛法门功德之大,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我们依此修学,就一定会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
另外我们要知道,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之处。这是诸佛正说第一经。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的“本愿海”就是这部《无量寿经》。
这一品经文,我们就讲到这儿。

下面说说这一品经文的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这一品经文是三辈往生的补充说明,说明三辈修行的因与缘,是非常重要的一品经文。
第二个要点,第一大段经文,从“复次阿难”到“永不退转”,这一段经文是补充说明前一品上辈往生修学的重要条件。
讲了六件事情:
一,直截了当教我们受持《无量寿经》。
二,劝我们求生净土发愿往生。
三,要我们发菩提心。
四,教我们严持戒律。
五,教我们饶益有情。
六,教我们忆佛念佛。
这是第二个要点。
第三个要点,第二大段经文,从“复次阿难”到“即得往生彼佛国土”,这一段经文是补充说明中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以十善业为修行基础,日夜思惟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临命终时蒙阿弥陀佛本愿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辈的缘不如上辈。
在现在这个时代,共修不如独修好。独修容易成就,共修不容易成就。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是共学独修,讲经说法时大家都来,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是独修不是共修。
我们学佛从一切法门回头,专依净土法门;从一切经论回头,专依《无量寿经》;从前爱念很多位佛菩萨,从今以后专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的皈依。要皈依一个法门、一部经、一尊佛,这样心就定了,一定成就。
这是第三个要点。
第四个要点,第四段经文,从“思惟熟计”到“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这一段经文是补充说明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第五段经文,从“行菩萨道”到“不失其所愿也”,这一段是补充说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极乐世界的因行果报。
第五个要点,最后一段文,从“阿难。以此义利故”到“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无量寿经》、念佛法门,功德之大,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没有一尊佛不赞叹宣扬,没有一尊佛不尊重称说,没有一尊佛不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这部经得一切诸佛护念,这是诸佛正说第一经。弥陀的本愿海,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
今天这节课就交流到这里。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欢迎转发!广为流通!但请注明出处,不得断章取义!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7:31 , Processed in 0.18679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