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035|回复: 0

[净空法师] 无住生心集(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7 08: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衣袂飘飞 于 2019-5-22 10:16 编辑


无住生心集五(60-75)
  六十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由此可知,佛法在世尊灭度之后,曾经由弟子们向四面八方传播,最后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其中之因素自然是很深、很复杂。但是由外缘来看,中国的古大德们提倡孝道,提倡师道,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佛法为什么不能在西方普遍的推行,正因为西方自古以来疏忽了伦理道德的教育。现在佛法在中国已经衰微,可说是衰微到了极处。有心人士非常关心,中国固有的伦常教育与佛法还能不能复兴。这须看国家的领导人重不重视佛法,重不重视师道,能不能再推行伦常道德的教育。这桩事自然是很难的,正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国年间几乎完全唾弃,而采取西方人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所以,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未尝没有因果的关系。志士仁人见此现象,无不痛心疾首,然亦无可奈何。
  欲挽救劫难,须先救人心。印光大师出现在民国初年,他老人家对这桩事看得非常清楚、透彻,于是在一生中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目的就是让社会大众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的真象,令大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有所警惕,有所收敛。这是大师无比智慧的选择,普度众生度过劫难。如是大慈大智的教诲,可惜能接受的人还是少数。从印光大师到我们现在,这六、七十年中,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固然有不少人敬仰、赞叹大师的德行,可是真正依教奉行,继续大师的志学,推广因果教育,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们学佛,无论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若不明因果,不能于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有所收敛,则在佛法经论中懂得再多,也是枉然,无法得到真实的利益。佛法自始至终重在实行,就是要把佛陀的教诲应用于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之中。佛教导我们要作菩萨,作真正觉悟的人,希望我们在这一生中永脱轮回。觉悟的人,他的思想、见解、言行,与凡夫决定有显著的不同。从那里辨别?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觉悟的人知道人生是一场梦。万法皆空,了不可得,然因果不空,所以觉悟的人决不再与任何众生结冤仇。纵然受到侮辱,甚至受到伤害,也能心平气和,如如不动,愿意承受现前的果报。果报过去了,这一笔帐就了,正是“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这是真正觉悟。如其不然,境界现前还是勾心斗气,可说是对佛法与圣贤的教诲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实在就是佛所感叹的“可怜愍者”。
  我们每天读诵经论,要从这些地方体会、领悟,希望自己真正能在这一生中觉而不迷。在这一生中愿意吃亏上当,愿意受尽一切侮辱,在生活中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如如不动,这是修行。若有丝毫不满意而动气时,则前功尽弃,即佛经上常讲的“火烧功德林”,非常可惜。何以有这种情形,此乃是业障深重,外境中妖魔鬼怪太多了,不让你成就。稍稍见你有一点成就,他就从中障碍,引发你的贪瞋痴慢,再把你拉回六道轮回,甚至拉回三恶道。如此自己不知不觉上当了,这就是《大宝积经》中说的愚痴佛子。
  在佛经上读到“一阐提”,往往以为与自己不相干,没想到原来自己就是一阐提。一阐提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小小风浪都禁不起。只要知道自己是一阐提,肯发心从一阐提回头,如佛在《法华经》上讲,一阐提也能作佛。由此可知,所谓“一阐提众生”,不是过去没有善根。如果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他在今生不可能遇到大乘佛法。遇到佛法何以还作一阐提,是因这一生中遇缘不好,遇到逆境与逆缘。什么是逆境、逆缘?帮助自己增长贪瞋痴慢的缘,就是恶缘;帮助自己增长清净心,帮助自己忍辱精进的,这就是善缘。由此可知,所谓善恶并不在外境,而在自己内心。内心一但觉悟回头,外境也是善缘,也都是佛菩萨。自己一念贪瞋起,一切佛法都是魔法,一切善缘也都变成恶缘。
  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境界里没有好丑,善恶、好丑皆在自己心中,也就在自己一念之间。一念觉就是善,一念迷就是恶。故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则能放下,一切随顺而得大自在矣。
  六十一
  前两天收到台北同修的来信,提到《印光大师文钞》第三篇答复罗智声居士的信,谈到吃素的人究竟可不可以吃“鸡蛋”。
  印光大师生于民国初年,圆寂在抗战期间。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意识型态、生活方式,与现代迥然不同。我们回顾三十年前的台湾社会,与今天也已经完全不同,从前台湾人养鸡大都养在户外,让家畜自由的活动。现代饲养牲畜也趋向企业化,以科学方法经营管理,雄雌已经分开饲养,所以现在的鸡蛋确实不能孵鸡。孵鸡的种蛋得特别订购,而且价钱比普通的蛋贵好几倍。由此可知,现代人吃鸡蛋与喝牛奶没有两样。佛教徒能不能吃鸡蛋,早在晋朝时就有人辩论过这个问题。
  须知素食的精神是长养慈悲心。饮食一道,世尊在世时,僧团提倡日中一食,实行托钵制度,这是大慈大悲,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托钵时,斋主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并无分别心。现在泰国、锡兰这些小乘佛教国家,依旧保持托钵制度。大乘佛教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的出家人,已不再托钵了。佛教在全世界,唯独中国提倡素食。现代交通便捷,观光旅游非常发达,佛门四众弟子已经不像从前终身常住深山,不出山门。现代的出家人往往也是到处云游,足迹遍及全球。除中国佛教崇尚素食之外,其它国家都没有实行素食。佛教经论戒律之中,世尊已经说得很清楚,佛弟子持﹁不杀生﹂戒,慈悯一切众生,但是在饮食方面开了“三净肉”。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就是平常斋主们所供养的。如果住在深山修行,佛还再加两种:一是“鸟残”,即鸟兽吃剩下来的动物肉;一是“自死”,自己死的。合称为“五净肉”,出家比丘可以食用。
  相传梁武帝读《楞伽经》,经云“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食众生肉”,他读了非常感动,自己发愿吃长素。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动“素食”,于是很快就影响整个僧团。这个运动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连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素食。其它国家地区,虽然有佛教盛行,但并没有人推行素食运动,依然保持佛早年的教诲,可以吃三净肉或五净肉。佛法的根本是保护“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经上主张,一切事相上可以通权达变。如果没有高度的权智,应用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之处,如何能弘扬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因此,弘法利生必须“观机”,认识时代与众生的根性。了解众生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才能契合众机,应机说法,佛法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欢喜接受。至于愿不愿意吃长素、吃鸡蛋,实在是他自己的事。
  印光大师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固然不错,老法师这番开示,当时有人能接受,在现代就困难了。学佛若在饮食上须受许多限制,必然阻碍很多人学佛的因缘,两者比较,孰重孰轻?佛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乃莫大之幸,勿以此小节阻碍许多人修学大法的机缘。我们冷静思惟,饮食事小,佛法事大,若能舍小节,而令人闻法明理,如教修行,时节因缘至,大慈悲心生起,他自然会自动吃素。
  我在台中求学时,李老师时常教诫学生们,接引初机,第一、不劝他吃素,第二、不劝他受戒。一般人听到不必吃素,也不须受戒,就很乐意走向佛门。如果听说学佛一定要吃素,让人觉得对自己的饮食习惯不方便,决定不会入佛门的;又以为受戒有很多约束,便起了畏惧之心,也不敢入佛门。这是李老师的真实智慧,因此台中莲社在短短二十年中,莲友就有二十多万人。这未尝不是李老师高度智慧运用的善巧方便,能弘扬佛法,接引众生,尤其是佛法中难信的净土法门,能在台湾发扬光大。我们应当时时记住老师的教诲。
  现代交通便捷、信息发达,佛教已不仅是在一个地区传播,必须要放眼全世界。牛奶与鸡蛋是欧美人士的主食,若要说这些不能吃,则佛教在欧美决定不能立足。诸佛菩萨之大愿,是普度一切有情众生。即使是戒律也都有开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开遮持犯”是何等的活泼,如此才能普受全球一切大众欢迎。因此,我们要懂得基本的教义,印祖所讲的话没错,出自于大慈悲心,当然能不吃最好。如果要吃鸡蛋,须劝告他不吃种蛋。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欢喜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直到他自己觉得不应该吃众生肉,不但鸡蛋不能吃,牛奶亦不能喝。此事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因为这些皆是牠身体的一部分,菩萨不应该用牠来滋养自己的身体。
  世间人不明养生之根本,是在清净无为,“清净心”、“慈悲心”才是真正养生之道。此理论太高了,不但没有人接受,而且会引起许多的争论。这种说法在现代已不契机,只有对佛法有相当深入的人才可以谈。对于初机学佛者,决定不能谈这件事,让他的境界向上提升至高层次,有了相当程度的觉悟,于是他的生活行持自然与诸佛如来相应。另外有一本小册子《了生脱死》,其中所提倡的“运掌助生法”,就是帮助往生的方法。印光大师在《文钞》里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老人家主张不必提倡此法。老法师是由一位弟子送给他看的,此法是兴慈法师提倡。后来四川慧定法师,以彼所著“应用唯识学决定生净土论”,将这篇文章寄给印祖,于是印祖才晓得,这不是兴慈法师自己的意思,而是依据慧定法师所说的。
  王丽民居士将这本书送来给我看,书中所说的,在理论上是可以讲得通的,但是事实上有很多问题。如果帮助往生运掌的人,自己没有相当的功夫,没有观机的能力,可能达不到效果;而被运掌帮助的人,如果没有意愿一心求生净土,则运掌的功夫再高明,也得不到效果。这个道理不必多解释,一般同修都能明了,净土经论中讲得清楚明白。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形,并不是普通人皆能做到的。所以,可存此一说,但最好不要推广,恐怕有不良的副作用,不但没有功德反而造罪业。我的话只能说到此为止,不能再详细说明了,希望诸位同修能体会深意,遵照印祖的教诲。
  印光大师对“运掌助生法”的开示原文:助念用手术不如用心观,宜以后不必提倡此法。此法光先见一弟子依兴慈法
  师而立。后四川慧定法师以彼所著,应用唯识学,决定生净土论见寄,知兴慈法师依彼而立。光谓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舍大众助念,仗一人手运唤佛,乃是轻视佛号,重视手术,不足为法。祈勿作异,致无知之人,相率而舍本逐末也。
  六十二
  “慈善家,慈善起家”!
  “行善事,未必是善”!
  谚语常说“好事多磨”,这句话意义很深,究竟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得。这些事、这些人,不难见到,不难听到,姑且不论。我想起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里记载一则当时在上海发生的奇闻,证明因果报应是真的。这是谛闲老法师说的:
  有一位姓程的程某,是一位官宦人家,家里很富足。程某在上海故去了,他还有一个太太念夫心切,自从夫君死了以后,整天哭得要死要活,想要与夫君再见一面。那时候上海有一个法国人会“鬼学”,能够把新死去的鬼魂招来,与家人重行见面谈话,一次要一千块钱。程太太因为家道很富足,花一两千块钱也算不了什么,只要把夫君招来见见面,这就心满意足了。于是请法国人到了家里,晚间在大客厅里摆好坛,把电灯一熄,法国人就在里面掐诀念咒。约有一点钟工夫,电灯完全又开了,却没见到鬼来。洋人说:“咳!这个人很难找,后来见他在地狱里,无论怎么叫他,也叫不出来。”
  程太太自从夫君死了以后,心里疼得吃不下饭,巴不得赶紧把他招来见见面,谈谈话。谁想出乎意料之外,自己的夫君不但没来,而且洋人还说他下地狱,程太太听到这话,不由得怒从心生,火了!
  “你这个洋鬼子玩艺儿,真会骗人!”程太太恼忿忿的说:“我丈夫一辈子乐善好施,盖庙修桥,不升天也就够冤枉了,为什么反而下地狱呢?你这不是故意污辱我们吗?”就这样把那个洋人申斥一顿,那位洋人因为当时不能拿出证据来,所以也没法子辩驳,白受了一顿气。
  程太太气不过,仍然直叨咕,洋人也实在忍不住了。“好啦!妳如不信的话,如果妳另有新死的人,我可以给你找来,作个证明。”
  “别人我不要,只要我丈夫!”她仍是气得要死的样子说。
  程太太有一位大儿子,刚在窑子里死了不几天,说这话时,从旁有人想起:
  “大少爷不是刚死不久吗?既然他现在能招魂,可以藉这机会,叫少奶花几个钱,把大少爷的魂灵招来,一方面可以说说话,一方面还可以证明这件事。”
  有人把这话告诉大少奶奶,大少奶奶恐怕程太太不乐意,打算自己花钱,所以先给程太太商量一下。程太太说:
  “你们的事情我不问!”
  洋人也在旁边插嘴说:
  “要愿意再做的话,我可以减价算五百元。”大少奶奶很年轻,男人又刚死,心里正在很哀痛的时候,也很想把他招来见见面,说说话,安慰一下自己的心,就是花上五六百块钱,也算不了一回事。于是就把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死的日期开好,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洋人重行登坛作法。
  这一次不像上次一样,登坛不一会儿工夫,鬼就来了。来的时候,先在桌子底下哭了一顿,以后又说话。他的女人问道:
  “你是某人吗?”
  “是,一点不错!”
  “你在阴间怎么样?”
  “因为我刚死不久,还在疏散鬼之类,未受拘禁,过几天恐怕一点名,就要受拘禁了。唉!我在世间的时候,整天花街柳巷,吃喝嫖赌,不做正经,造下这种孽,觉得很对不起妳。现在我已经走到这步田地也没办法,除非妳们能做功德念经超度我。在我那件衣服里还有一张支票,妳可以到银行取出来,家里的事,妳多费心,要好好照管小孩。”
  有人到那件衣服找一找,果然在口袋里有一张支票。这时候在旁边看的人又把他的小孩抱来,故意让他问:
  “你是我父亲吧?”
  “是,乖孩子,你好好听你妈妈的话。”
  这时,鬼也哭,家里的人也哭,弄得客厅里一片哭声,尤其是他的女人几乎哭得不成声。后来她在极端悲恸之中,忽然又想起,刚才要请他老太爷的事,又问:
  “最初请咱父亲,为何不来?”
  “听说他已经到地狱去了。”说这话时,鬼的哭声更大,程太太在旁听着也沉不住气,忽然插嘴说:
  “你父亲一辈子行好作善,重修某隐寺,创修某佛寺,舍茶舍药,广做布施,印送经典,他有什么孽,还得下地狱?”她一边说,还一边着急得了不得。
  “我问过他,”鬼对程太太说:“听说因为我父亲原先困穷的时候,在北京作官,有一年正值山西年岁不好,闹饥馑,皇上派他到山西办赈济。国家发了六十万两银子的赈济款,我父亲违法贪污,完全入私囊了,因此饿死了成千成万的人。后来朝廷又派专使去调查,我父亲又行了几万两银子的贿赂,把这件事情就掩饰过去了。因此罪孽太大,所以到阴间没有几天,就转到地狱去了。”
  “你父亲一辈子做的善事也不少哇!就是有罪的话,将功折罪,也不至于下地狱吧?”
  “他的功固然有,究竟抵不过他的罪。有功德将来可以上天去享福,那又是一回事;而现在所欠的这些成千成万的人命债,还得先要来补偿。”
  程太太听到这话,更加火了!
  “既然做善事没好处,我们还行善做功德干什么!赶快,派人到某佛寺,把寺拆掉,把那一些僧人完全赶跑。”这一幕中法合演的鬼剧,到这里算完了。末了,弄得某佛寺内外都不安起来。
  谛老讲到这里,遂问伍道尹:
  “这件事在上海闹了很多日子,差不多人人都知道。你和程某是至亲,究竟他在过去有没有这回事?”伍道尹沉思了半天,吞吞吐吐地,怪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他在北京作官的时候,正在穷得难过,这事情不能说一定,大半或者也许有,我不敢说!”
  话讲到这里,也就无人再往下说了。
  这时去请谛老的徐文霨(蔚如)居士也在座,他原先学过密宗,会东密的金轮度世法。在吃过午饭之后,他还特意演习了一次,用一张宣纸钉在墙上,像看圆光似的,找几个小孩子在一边看字。大半他的工夫还未能相应,或者小孩子欠灵活,事实上这次是没看到字。
  究竟我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干什么?就是要大家相信“鬼神决定是有的”,“地狱也决定有”,“因果也决定有”!但这些事情都不出乎心,就是十法界依正二报也不出乎一心。所谓“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要昧了自己的良心。如果昧了良心的话,早晚这因果报应要轮到你身上。例如刚才所说的那件事,西洋人本来是重科学,而他却能把鬼招来,使鬼痛说他在阴间的事,这不是给因果报应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    *    *
  邬余庆老居士告诉我一件真实的事,是他亲眼所见的。抗战以前,他在上海做小生意,当时上海有一位富商,本来是做小工的,他的老板是德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战争爆发时,这位德国人就回国了。因为老板觉得他人很好,很老实可靠,就亲手把在上海的财产事业交给他。以后这位德国人再也没消息了,所以财产都为他所有了。他也很会经营,就以这个基础发起来了。
  他娶了太太,也生了儿子。因为家里很富有,儿子非常骄纵,是个很顽皮的孩子,父母也无法教导他。儿子十岁的时候,正在念小学,有一天,这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掉了十块钱(当时小孩身上带那么多钱,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刚好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见到了,就捡起来说,“小孩,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就把钱还给你。”这小孩却说,“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再给你十块钱。”由此可知这个小孩的家教。这位富商有一次做生日,宾客非常多,场面很铺张,也很热闹,一剎那之间,他突然看见自己儿子的面貌,就是以前那位德国商人。他立刻就觉悟,就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来讨债的,财产是儿子的,不是自己的。这个人很聪明,很了不起,当场就向大家宣布,所有财产都归儿子。因为他警觉得快,知道这个小孩是老板转世来的,所以把财产全部交给孩子。邬老居士认识此人,知道这个人很聪明,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别人的就要归还,所以什么都不必说,将经营所赚的都归给儿子,这个结就到此解了。因此,以后小孩对他还不错。如果有一念迷惑,因果报应就非常惨烈。
  *    *    *
  在今天社会上,打着佛教的旗号做好事,做慈善公益事业,到处收受别人的钱财,究竟是不是真正做到,我们不晓得。但是看到过去这些报应,我们知道,可以欺骗人,可以欺骗舆论,欺骗不了鬼神,欺骗不了因果。学佛的人务必要提高警觉!
  我们看看近代的榜样,出家的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他们没向人家化缘,而是信徒们恭恭敬敬供养的。法师没有拿这些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没有拿这些钱买一点补品、添一件衣服,都是拿这些钱替众生修福。众生没福,所以才这么苦,供养是希望你帮他修一点福,你怎么可以独自享受。佛在《金刚经》上告诉菩萨“不受福德”,很有道理。
  在家居士当中,李炳南老居士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一生弘法利生,收的供养不少,也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不但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连自己的收入也没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依政府的官阶是简任一级,而且他是中兴大学与中国医药学院的教授,所以每个月都有可观的收入。他一个月生活费只用六十块钱,所有的收入都拿去做慈善与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在家学佛人的榜样。我出家受戒后,回到台中礼谢老师;李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你要信佛”。我学佛已经九年,出家两年了,也讲经讲了两年,李老师说,我跟你讲“信佛”两个字,你懂得意思吗?他为我解释,有人出家,一生都不信佛。真正信佛,要奉行佛的教诲,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应该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能做,这才是信佛。换句话说,“信佛就是深信因果,这样才能得佛法的真实受用”。李老师实在是当代的大善知识,值得我们尊敬与效法。
  六十三
  《影尘回忆录》里,有一段记载持律法师的力行成就,很值得后人效法。倓虚老法师说:『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惟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里晒藏经,大众也晒衣服。这时禅堂里有位小侍者很调皮,见了持律师说:“香灯师,今天六月六,大家都晒东西,你的蜡烛快长霉啦!也拿出去晒晒吗?”他一边说还一边挤眼,向旁的人弄了个鬼脸。持律师说:“蜡还可以晒吗?”侍者说:“当然!不晒不长霉吗?”持律师说:“好!”他很干脆的答应着:“我马上就去晒!”于是把一坛子蜡烛搬出去,一根根摆在禅堂的墙根下。
  约莫待了两三个钟头工夫,一坛子蜡烛,被炎热的日光晒得溶化,蜡油全流在地下去了。到了快天黑的时候,他去收蜡烛,见一坛子蜡烛只剩一些挺长的蜡芯子,蜡油都淌在地下去了。到了晚间,蜡油又都凝聚在一块,在持律师认为,凡晒蜡烛的,大概都是这样。于是把一根根的蜡芯子,重新收到坛子里,地下一块块的蜡油,也都用刀子起在坛子里。弄完之后,重新把坛子搬在供桌底下去。
  晚上维那师让他点灯,他很忠实的把蜡芯子拿出来,套在蜡签上,点好分送在佛桌上,并拿一块蜡油放在下面。这时维那师很惊奇的问道:“香灯师,不是禅堂有一坛子好蜡吗?为什么只拿出蜡芯子来点,那些好蜡弄到那儿去啦?”“哼!今天晒蜡晒的,都晒成这样啦!”究竟他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认为把蜡晒成这样就对了。
  这时维那师看到这种情形,知道他是被愚弄,心想,这人太愚痴啦!如果打他一顿香板,也太不值,而且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摇摇头叹一口气,再没言语。第二天,维那师把他叫到跟前,当大众面说:“持律师,像你这么大的智能,在这禅堂里当香灯参禅,太有点屈材料。”
  “是吗?”还没等维那师把话说完,持律师就很欢喜,很信以为真的问。
  “对啦!”维那师说:“我看你这么大的智慧,在这里学参禅太委屈材料,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才,造就法师。既然你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学法师,将来学成之后,到各地讲经说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时我去给你当维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这里长久待下去,把你这分智慧太可惜了。”“好哇!”持律师说:“维那师多慈悲!”接着维那师又说:“凡事不宜耽误,你今天就去吧!”在持律师个人,并不认为这是耍笑他,迁他的单,还当真信以为实。这时在旁的同居大众,见维那师已下了逐客令,也不好再说别的,只好附和着他的话,对持律师说:“既然你有这么大才器智慧,不宜老空过光阴,现在维那师对你已经慈悲,你马上就捆衣单吧!”就这样你也说,他也劝,互相怂恿,把持律师说得笑咪咪地,大伙帮忙他捆好衣单,傻呼呼的背起背架子来,到头陀寺去了。
  平常头陀寺客堂,对来往禅和子一点也不客气,有一点不如法就大加呵斥,尤其对于学教的人。法师对来往禅和子或学生等很爱护,深恐有学人往这里来,被客堂吓唬一顿,不愿再往这里来,致使四方学人裹足不前。因此,法师屡次到客堂里打招呼,让他对来往挂单僧人客气一点,不要太过呵斥,尤其有来学教的人,更要对他们客气点。这次持律师到头陀寺来,照例要先到客堂,知客师在门帘里见来一挂单的,粗里粗气,一点规矩也不懂,心里早已腻了,等他坐下来,照例要按挂单规矩去问。
  “从那里来?”“从金山来!”“到那儿去?”“就到这里来!”“来常住有什么事情?”“哼!”持律师又拿他那个笨重嗓音说:“我在金山时,维那师和大伙都说我智慧大,在那里参禅屈材料,让我到这里来跟法师学教,将来当法师利益人天,混饭(宏范)三界。”
  这时知客师点点头,予以哂笑,没再言语。心想,这个半吊子二百五,不知在那里受人愚弄,跑到这里来。又想:法师有话在先,如果有学教人来,对他客气点,因他千里遥远跑来学教,无论如何要把他留下。这次好容易来这么个宝贝学教的,正巧满他的愿,于是先到方丈寮(谛老此时在温州头陀寺作住持)传禀一声。法师说:“让他来吧!”知客师并没好脸,把持律师领去,问讯展具,顶礼三拜。法师问他:“你想发心学教吗?”
  “对啦!”持律师说:“我在金山时,因为晒蜡,他们说我智慧大,在那里参禅屈材料,让我到这里来跟你学教当法师,将来混饭(宏范)三界,利益人天。”法师看看他这个人,又听听他说这些话,心里早已明白,知道他是一个愚痴人,受人愚弄;但无论钝根利根,只要发心学教,就不能拒绝他。法师对他说:“既然你愿意发心学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都在佛前拜佛求智慧。经典抽空慢慢学,不要着急,久而久之,法师自然学成了。”以后持律师首先在那里当圊头,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多在佛前拜佛,得工夫找人教他五堂功课,一点闲空不留。法师平常对他也很注意,等他把五堂功课学会后,又找人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因他平素听《法华经》听不懂,又教他背《法华经会义》和《楞严文句》。最初时教他几句,以后又教他几行。
  所谓“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经过十几年的工夫,他把这些经文全都背过了,提起某一段来,他都很熟悉。以后他不但听经听得懂,而且还挂副讲牌,替法师代大座讲经,一切教理文相,像得语言三昧那么熟悉清楚。可是直到他代座讲经时止,他行堂的这个苦行单始终没扔下。往往在迎请法师时,找不到法师,看他还在斋堂里扎着围裙洗碗呢!后来法师看他已经当副讲,不让他再行堂,他坚持不许,每天仍是行完堂后,再搭红祖衣上大座讲经,下大座后去铺堂。有时法师应外埠去讲经,也让他跟着去代座。
  原先在金山寺当维那的那位师父,还有当时弄怂他的那几个人,听说晒蜡的法师已经能开大座讲经,心里都很惭愧,叹为不如。以后还跟他去请教,相见赧然。果然持律师讲经时,那位维那师又屈驾为他当维那,愚弄他的人也列座听经。总算他们的话都没落空,到后来都兑现了。
  起初他去跟谛老求学时,才三十几,直到他五十几岁时,谛老应南京毘卢寺讲《法华经》,他随从去代座,不幸他就在这里圆寂了。临终时,预知时至,种种祥瑞。他死了之后,谛老非常难过,深为惋惜!
  大家请想:他是一位极愚痴的人,人都以“晒蜡法师”称呼他,耍笑他;可是他在几十年光阴里,对学教,对修行,都能获得成功。纵然没证得涅盘极果,最低限度,他是往生西方了。这原因就是他有恒心,有行力,能吃苦,看得破,放得下。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勤苦就是人生的美德。现在诸位的聪明才智,大概都比持律法师强多少倍,如果能发心在“行”上多加注意,无论世出世间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当代大德,如印光老法师、谛闲老法师、弘一律师、虚云老和尚等等,莫不言顾其行,以躬行实践而成功。』现代无论是在国内或海外,弘法人才非常缺乏,也就是缺少像持律法师这样真正发心,有恒心,肯吃苦,能舍己利生的人。我特别将他的事迹传录流通,以劝勉初心同学,若能效法持律法师的行谊,那有不成就之理,那有不满愿之事。愿与我同学共勉之。
  六十四
  佛说有十法界,学佛是要学佛菩萨的法界,唯有佛菩萨才是真正的正觉法界。人在一生及生生世世之中,能获得究竟圆满,这是佛陀教化众生,以及一切众生修学佛法的最高目标。世间人人皆欲追求幸福美满,而不知道真正的幸福美满是十法界中的佛菩萨。我们想学佛、学菩萨,如何学法?佛在一切经中教导我们,特别是《无量寿经》经题,就把这桩事显示得非常明白。“大乘无量寿庄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无量寿﹂的含义很深广。“无量”是一切的无量。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艺,乃至于世人追求的荣华富贵,一切一切的无量。佛在一切无量中以光与寿作代表,这个意义相当圆满。“光”表空间,代表十方。“寿”表三世,也就是时间。现代人讲“时空”,时空内一切的一切都包括在“无量寿”三字之中。
  古德说,一切无量中﹁寿命﹂是第一德。如果没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当然就落空了。必须有寿命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无量,所以经题上不用无量光,不用其它的,单单用一个“寿”字,意义在此。“庄严”就是美好。世人讲幸福美满,在佛法里,“庄严”全都包括了。用什么方法追求得到?经题上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总纲领、总原则。若体会得,就知道佛教导我们的,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作一个最有智慧、最有福德的人。智慧与福德是一而二,二而一。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得到究竟美满。智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真诚”。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真心才能显露。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要从一片真诚入手,没有丝毫的疑虑。换句话说,要知道忍让,要懂得吃亏。古人所讲的“吃亏是福”,义理很深,一点都不错。
  既然发心学佛菩萨。我们在《金刚经》、《涅盘经》里看到菩萨所修的“忍辱波罗蜜”,为我们作最好的示范,作好榜样。我们不但在一生中不可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不可做一件损害别人的事,而且菩萨发愿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立下这样坚固的誓愿,宁可别人负我,我决不负别人。修行从那里下手?宋朝司马光是一位佛教徒,他说得很好,“真正修行,要从不妄语始”,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无量寿经》中,佛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清净,清净平等心就现前,真诚心自然流露出来。若不遵守佛的教诲,则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无论用什么样的功夫都不会得力,都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生活中的究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什么?学吃亏,学忍让。诸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世间没出息的阿Q精神。如果用这样的眼光,这样的心态看诸佛菩萨的行持,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不能忍让,不肯吃亏,在佛门里所修行的一切,都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
  佛在一切经论中讲得很清楚,这一切的福报后果不可思议。特别是在佛法里修大福,他将来得大福报,因为知见不正,烦恼习气没断,瞋恚、嫉妒很重,必定落在修罗、罗剎道里。修罗、罗剎在欲界天,在人间,在饿鬼道,皆有大福德,皆是作最高的领导人。往往他们在享受大福报的时候,由于烦恼习气的原因,有意无意残害众生;短短的几十年福报享尽了,就堕在阿鼻地狱。在阿鼻地狱受苦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的罪报还算是轻的,也是由于嫉妒、瞋恚,障碍两位出家法师讲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造作这种罪业的人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出来之后,再得人身,余报尚有五百世愚痴下劣。他造作罪业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的短暂,可能几分钟、几个小时,但是他所受的果报,则以千万年来结算。佛菩萨见到此事实,所以说众生是可怜愍者。这是没有智慧,不解如来真实义,由于烦恼、习气所使,学佛变成了邪见,种下了恶因,所得到的是难以想象的苦报。
  我们相信佛的话,句句真实不虚。在修学之中,也就是在自己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应当要用一片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无论在顺境、逆境,永恒不变。不但这一生中能消除一切重罪业障,得到清净、平等、觉;将来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亦是决定可以获得的。
  六十五
  今天是美国的国庆节,晚上有很多人在公园观赏烟火,我们也随喜去参观。今年放烟火的时间很长,大概延续半个多小时。我们看到烟火确实是非常灿烂壮丽,但是我仔细观察它闪亮的时间,都不能超过一秒钟,实际大约是半秒钟。这使我想到《金刚经》上比喻的“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人的一生纵然像烟火一样,光明、灿烂、美好集系于一身,也如同闪电一般的快速消失在时空中,古人喻如石火电光。然时间实无延促,即没有长短的意义。这就说明它不是实法。我们在观赏时,应当高度的警觉到,“世间一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犹如灿烂壮丽的烟火一样,剎那就消失了”。
  佛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仔细咀嚼经文的法味,体会这两句话的真实义。唯有深深契入之后,才知道如何做人、处世,才明了佛的教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圆满。唯有觉悟的人才知道佛所说的,句句皆是对一切众生真实的教诲。我们应当依教奉行,自求多福。
  六十六
  天台大师说:“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此语含义很深,或有望文生义者,唯恐错会大师之意,我们不得不多说几句。所谓“能说”,指其所说决定与经教相应,契理契机之说也。其人若无真实修证功夫,又如何能相应?其实当今之世,真正的修证已不可多得;而说得与经教有几分相应的,也都是诸佛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诸佛加持,不但说不出,即使读经也很难明了经义。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是谈何容易!
  由此可知,大师所说的“能说不能行”,此“不能行”并非说其人毫无修行功夫,而是其修行功夫不圆满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其只会说却不能行,我们就错会意义了。说时能与诸佛菩萨求得感应,也要依教修行,虽不能达到百分之百,也应该有百分之七八十。换句话说,他能行十之七八,还欠十之二三,这是大师所说“能说不能行”之真实义。至于“能说又能行”,此“能行”是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这真正是“国之宝也”。何以故?百分之百的奉行,没有不契入之理。“契入”即一般人说的“证果”。此人决定不是凡夫,而是圣人。一个国家地区有圣人出现,乃一方众生有大福德,当然是国之宝也。
  真正懂得天台大师这两句话的意义,即使还不能做到,也应当认真努力去做。其实“不能做到”也有两重深义:一种是凡夫,烦恼习气深重,无法圆满做到。另一种确实是百分之百做到,但在事相上表现得不够圆满,此必别有因缘的障碍。或是环境,或是人事。因人事环境,迫不得已,而作种种非仪示现。如罗什、济颠、妙善诸师等,显示在威仪上多有缺失,而其人的修行心地,确实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生在乱世,修行人以高度智慧,善巧无方,有大用于深慈教化。表现于外是和光同尘,佛法才能常住世间。这一重深义不是普通人所能见到、体会得到的。我们明了之后,即使对于能说不能行的人,也应当尊重,不以其行废其言教;也视之为诸佛菩萨、大善知识,自己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圆满了。
  六十七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着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就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若明白这一点,以此类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罗蜜。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身分,修学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没有第二。
  六十八
  学佛,对于“佛”与“魔”,一定要有能力辨别。这桩事说得最详细的是《楞严经》末后两卷,佛说的五十种阴魔。世尊教诫弟子,在修学过程中应当知道防患,否则,虽是发了善心学佛,结果学成魔了。这是非常可惜,也是非常冤枉的事。在此我们只能就原则上,作简单的说明,希望同修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觉。
  首先我们要认识“魔”字的意义。古代“魔”字写成“磨”,是折磨的意思。相传梁武帝认为折磨太痛苦了,所以将磨字的“石”改成“鬼”字,意思是这种折磨比鬼还可怕。现在讲“魔”皆用此字,须知道“魔”的本义并不是魔鬼,而是折磨,让人身心烦燥不安的意义。
  《八大人觉经》里,将魔归纳为四大类:“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由此可见,“魔”的确是指身心的折磨。魔的起因不外乎两种:一是知见的错误,一是烦恼的习气。对于事实真相不能正确的理解,产生错觉,从错觉中生起邪知邪见,这是种种折磨起因的根源。无论是大、小乘经论,佛时时提醒我们,最严重的“魔”,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魔王”。经论常说六道轮回的业因果报,说得很多、很透彻。小而微尘、毛孔,大而世界,皆是无量因缘现象,非常复杂。在复杂的因素中,佛为我们说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第一因素。
  佛说,十法界,最下的是地狱,“地狱道”的业因是“瞋恚”,瞋恚堕地狱。“鬼道”的业因是“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而且贪而无厌。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愚痴是对于真妄、邪正、善恶、是非,甚至于利害都看错,都颠倒。吾人于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观察,在在处处都见得到这些事。甚至于我们生活行为中,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反省检点,所以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果冷静认真反省检点,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是如经中所说,“严重的愚痴”。这是说明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个业因。三毒烦恼魔王,是牵引自己堕落三恶道的第一业因。
  佛说,“人道”的业因是“五戒十善”。“天道”的业因是“上品十善业道,再加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阿修罗”也是修十善业道,因为“好胜、嫉妒、贡高我慢”的习气很重,这种人修习一切善法,得大福报,然而习气很重,堕阿修罗道。“六道”皆是“折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确实没有一点瞋恚的念头,就决定不堕地狱,因为地狱的缘断除了。纵然阿赖耶识里有此业因,果报现前一定是“因”加上“缘”。有因无缘,不会结果。我们的种种习气就是缘。
  因缘果报,合情合理。因无法断,如何能控制果报?幸好有“缘”。如何将“缘”切断?我们在一生中无论任何逆境、逆缘现前,自己皆能警觉,不发脾气,不动瞋恚,地狱的果报就不会现前。在生活中无论顺逆境,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起悭贪的念头,饿鬼道的缘断除,就不堕饿鬼道。对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这种人就不愚痴,畜生道的缘就断了。只要能断贪瞋痴,就是将三恶道的缘断除了,此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佛法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此说明六道凡夫投胎时,都是因为“爱欲”。爱欲要是断除,不但三恶道的缘断,六道的缘都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学佛,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无量寿经》念得再多,若不能断贪瞋痴,就如古人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列举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堕地狱。我初学佛时,见到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于堕阿鼻地狱嘛!为什么念佛人会堕阿鼻地狱呢?”我请教李老师,老师很慈悲的告诉我,﹁这是个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时我再向大众说﹂。
  我们念佛不要以为将来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烦恼习气伏不住,念这一句佛号不得力。所谓﹁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烦恼习气,境界现前,贪瞋痴慢还会现行,还会发作,这就没有用处,不能往生。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所以,灌顶法师这一百种念佛的果报,从念佛堕阿鼻地狱,至念佛成佛。我们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行持,才能得什么样的果报,其中因缘也很复杂。
  果报中有一种最可怕的“修罗”、“罗剎”。为什么学佛会学成“阿修罗”,学成“罗剎”?修罗、罗剎,一般称之为魔王。佛门常讲魔子魔孙、魔眷属。学佛,不作佛子佛孙,而作魔子魔孙,原因是贪瞋痴没断,嫉妒、贡高、好胜的意念特别强,这就是修罗、罗剎的业因。如果在佛门修集大福报,他来生就变成大修罗、大罗剎。佛说,除了地狱道,其它四道皆有修罗、罗剎,有天阿修罗、人阿修罗、畜生阿修罗、饿鬼阿修罗。凡是阿修罗、罗剎,心行都很恶毒,在鬼道是恶鬼,在畜生道就是毒蛇猛兽,非常残忍的伤害一切众生。人道里,如二次大战中的希特勒一类的人物,皆属于阿修罗,瞋恚心很重。他造作这么重的杀业,享受的福报不久,福享尽了,必堕阿鼻地狱,而堕阿鼻地狱的时间就太长了。
  《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经文中所说的,障碍两位出家法师说法。那种罪过不算太重,一般人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大过失。佛说,他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出来再得人身,还受五百世的余报,五百世中愚痴下劣。由此可知,吾人造作罪业的时间很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果报真正不可思议,太可怕了。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佛决定不骗人。《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就是讲的完全是事实,不加一点,也不减一点。
  如何学佛才不至于变成魔?一定要断烦恼习气,要远离妄想分别执着,这样跟魔道的缘就断了。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处世待人接物时。“佛”的心是“平等”,“菩萨”的心是“六度”,“辟支佛”的心是“十二因缘”,“声闻”的心是“四谛”。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学菩萨,必须学平等心、清净心、六度心。时常不舍清净、平等、慈悲,而行六度,就与佛菩萨相应,增上佛菩萨的缘分。将其它一切的缘断除,六道、三恶道、魔道的缘皆舍离,学佛才不至于变成魔子魔孙。这桩事非常重要,应该时刻警惕自己,认真的断惑证真。
  净宗的修学特别方便,所以古德称净宗为“胜异方便”。胜是殊胜,异是不一样。任何方便法门皆不能与之相比。“胜异方便,就是一句佛号”。会念佛的人,境界现前,心念才动,立即念﹁阿弥陀佛﹂,将妄想分别、烦恼习气,以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此即﹁胜异方便﹂,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会念佛。用一句佛号降伏烦恼,消除业障,远离魔道,往生不退成佛,我们这一生的修学就不会空过。真正觉悟的人,真正希求出离三界苦海之人,应当朝此方向努力。
  六九“空、无相、无愿”,称为“三三昧”,也称为“三解脱门”。从因上讲,称“三昧”;从果上讲,称“三种解脱门”。《无量寿经》中的“入空无相无愿法门”一语,含义深广。佛法修学的目的是“契入诸法实相”,证得“大涅盘”。“解脱”就是“涅盘”的意义。无论大小乘佛法,欲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无上正等正觉(圆教佛果),皆不能离此三原则,可见三三昧对修行人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在讲席中我时常提到,佛法虽然有无量的法门,但到最后总归至“觉、正、净”三门。未契入之前,三门不无差别;然契入之后,三门即是一门。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入不二门”。“入”是证的意思;“不二”就是“涅盘”,就是“解脱”。
  “觉、正、净”三门,如何能契入?实在说,任何一门都要具足空无相无愿,才能契入。禅宗、性宗皆由“觉门”入,最后觉而不迷。如何才能成等正觉?必须修学“空无相无愿”,才能从觉门悟入。教下走的是﹁正门﹂,﹁正知正见﹂。如何才能入佛知见?还是由“空无相无愿”,唯有此路,才能契入佛知佛见。净门修清净心,净宗、密宗皆由﹁净门﹂契入,可是入门的条件与原则,还是“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三解脱门”,是觉、正、净共同必备的条件,如此才知道“三三昧”,实在是一切行门的重要原则。我们对此事实真相与修学方法,不但不能不知道,还要很清楚、很深入,才能获得修学的效果。
  什么是“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上著名的“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心空了。所执着的皆称为法。无论是世法、出世间法,“诸法缘起,无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说明,所执着的法也是空的。能所皆空,这是空义。学佛的人须从此处契入,彻底明了身心世界,一切万法空无所有。《金刚经》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由此证入,即是从﹁空门﹂入。从空门契入之后,无相、无愿,皆用不着了,这是利根,当下契入诸法实相,就证大涅盘。大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即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
  在此境界中,如果心里还有“空相,能所皆空”的念头,那就错了。因为真如本性里实在没有这些东西,否则就会发生障碍,就不能见性,见不到诸法实相。佛教导我们“不取于相”,必须将执着此空相破除,才能由“无相”契入。如果心中有“无相的相”在,也不能证入。必须将“无相相”断除,放下。用什么方法断除?用“无愿”,也称为“无作”,即“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愿无作,这样才能契入。佛告诉我们,契入诸法实相,证得大涅盘,必须具足这三个原则。若还执着有所作、有所愿,则这一生中永远不能证得涅盘,永远不能契入诸法实相。修行人心中稍微存有一点东西,就是很大的障碍。古人说,“真心、本性”好比清净明亮的眼睛。若眼里有一粒沙(沙喻心中的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则眼不能见。若眼中没有沙粒,改放一颗金刚钻行不行?也不行!(金刚钻比喻佛法,比喻空、无相、无愿)。由此可知,若心中执有“空、无相、无愿”,则如同在眼里放了三颗金刚钻,你还是受不了。
  在此处,我们深深体会得,清净心中确实无有一物,这才是佛所讲的“空、无相、无愿”,“三空三昧”。三昧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空”是正常的享受。“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舍离,这是正常的享受。“三三昧”中的“无愿、无作”,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的“无住生心”。这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正常享受;即是明心见性的人,一个真正觉悟人的享受。从果上讲,此种享受即是“大自在”,故称为“解脱门”。
  我们必须透彻理解“空、无相、无愿”这三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无论修学任何法门,譬如念佛,声声佛号皆与空无相无愿相应,这一句佛号就得力了。这一句佛号就是“三三昧”,也称为“念佛三昧”。现前我们的生活受用,穿衣、吃饭、工作、应酬,点点滴滴皆与三三昧相应,则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一心不乱,预知时至,是决定可以得到的,将来必然是上上品往生。
  七十
  诸位同修!承蒙邀请,今天有缘在昆士兰的黄金海岸(GoldCoast ),与大家谈谈佛法中的“三皈依”。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修学入门之处。在未说三皈之前,首先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为佛法是﹁宗教﹂,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宗教,这是变质的佛法。其实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另外一种,变成﹁学术﹂了,特别是在日本某些学校、学术团体,佛法变成哲学,这也是变质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欧阳竟无大师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讲,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说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现代人都必须学习的。佛法变质成为宗教与哲学,实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对社会,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佛法变成﹁邪教﹂。诸位如果仔细观察,这对于个人、社会是有害的。另外一种,佛法变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现前社会上时有所闻,这种变质太离谱、太过分了。欧阳大师告诉我们,佛法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么,并未说明。他要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
  我们冷静观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学”,从经论上最常见的称呼可以证明。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学中才有此种称呼,这是师生的关系。“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佛法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说一切众生的无量苦恼,起于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环境的真相,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许多苦难。若能彻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环境,则其思想见解正确,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乐。这是佛法教导的宗旨,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在可以为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正是欧阳大师所以说“佛法是一切众生所必须修学的”。
  修学佛法,入门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方向。学佛是从三皈做起,它是学佛人这一生必须遵行的修学总原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时候这种说法,大家不会发生误会,可是佛法自古流传至今,依中国历史所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传,免不了有些不正确的知见掺杂在其中,错解了三皈依的真实义,即中国人常说的“以讹传讹”。《六祖坛经》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三皈依”,则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使我们联想,早在唐朝时,大概就有很多人误会皈依三宝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误会,六祖又何必用这种说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错会了。一千三百年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产生误会,何况又经过一千三百年,今天讲三皈依,难怪大家错会其义。
  《坛经》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六祖解释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样教导我们“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什么是“皈依佛”?一般人对自己、对眼前的生活环境,确实是迷而不觉。佛教导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来依正觉,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讲的“三宝”有很多种说法,皈依觉是“自性三宝”。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学,就是佛门所谓的“外道”。佛家讲外道,不是轻视别人,而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佛法教我们从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内学”,从自心里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错了,一样也得不到,向内求则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不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清楚;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说得很正确。皈依三宝,真正的皈依处是依靠自性三宝。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句话说得很容易,可是究竟应如何作法?我们很想回头,很想觉而不迷,却偏偏迷惑颠倒。如果不落实在生活中,这种讲法就变成玄谈,变成玄学,而实际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与“觉”的现象是什么,也就是“迷”是什么样子,“觉”是什么样子,“佛菩萨”与“凡夫”那里不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摸索出一条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处。
  《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就是现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种种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与凡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穿衣、也吃饭、也上班工作、也应酬,这些皆与我们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何在?在他的心清净。事跟我们一样,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他也工作八小时。我们在生活中天天生烦恼;他们则是天天生智慧,这就不一样。我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烦恼;他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智慧。何以见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证明。他到黄梅见五祖时,曾经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他的心常生智慧,我们的心常生烦恼,这就是佛菩萨与凡人不同之处。智慧怎么生的,烦恼从那里来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从那里回头、依靠什么。烦恼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此处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是这个念头造成的现象。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就是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惑颠倒。
  我们学佛,佛教导我们回头,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性。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超越世出世间法。永离妄想分别执着,即是真心、佛性。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即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一天到晚应酬还是菩萨行。关键在此,就是将妄念转过来,从观念上回头。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所用的就是真心。“真心离念”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里没有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清净。
  也许有同修说:“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没错!当你工作需要思考时,尽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还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它,其它与我不相干。这样,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长,工作就很顺利。一切时一切处,知道长养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则任何事都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我们也要学惠能大师,“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现在做种种工作皆须思考,这是习气。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若功夫成熟,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现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现前时,还是离不开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范围缩小、时间缩短,尽速将其程度减轻,使智慧渐渐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则智慧完全无法显露,因为妄念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若将“觉”与“迷”的样子搞清楚,理论也明白一些,必须认真做,真正下功夫。须学诸佛菩萨运用六根,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音声,练习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起作用时,学“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真智慧。再学“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修清净心、自性本定。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即是大禅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这是从根本修,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华严经》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于形式。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对六尘境界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智慧”,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贪瞋痴;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萨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三毒,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从妄想分别回头,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此即“皈依佛”。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识与见解。真实智慧现前,思想、见解才是正确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错误的。我们是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来纠正我们错误的见思。经上所说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正知、正见,决定是正确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老实学着怎么做就对了。因此,皈依佛是总纲领、总原则;“皈依法”是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修学,遵守佛的教诲。佛的经典很多,我们是不是要每部经都学习?不需要!佛经是当年佛教导大众的记录。每个众生有他自己的困难与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下来就成为一部经。可见他是经由佛陀一次的指导,就得利益,就解决问题。由此可知,一部经就够了,这是决定正确的。现在我们没遇到佛,佛留下这么多经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困难的问题。佛好比是大夫,我们都是病人,遇到大夫为我们诊断用药,真的是药到病除,解决问题。现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处方(经典好比处方)。我们是病人,这处方要是用对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对症,麻烦可就大了。佛法确实如此,经典的理论修行方法若与根机相应,这一生决定成就。若不相应,如同吃错了药,不但这一生救不了,还带来更大的麻烦。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见得?许多学佛的同修,未学佛前还好,学佛以后烦恼更多,愈学麻烦愈多;个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烦都来了,那是药不对症,吃错药了。
  克实而论,“法门”的选择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无能力亦无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遗留一大堆的处方放在这里,却没人指导,这事情麻烦。要是碰碰运气,不太可靠,就像买奖券,想中特奖并不容易,没那么幸运。必须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帮助我们选择法门。然而,当今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认识他。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谦虚,你若问他;他回答“我不会,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修持”。若说“我行,我有智慧,样样都行”,那不是真的。现今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为现代人指示出一条明路,即是《大集经》上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无论依中国或外国的说法,我们皆是生在末法时期。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年以后,即是末法。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决定选修净土,老实念佛,决定成功!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禅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极少的特殊根机,不是普通人。我们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尝试学禅、学密、或学其它法门。如果觉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实念佛,没有不成就的,特别是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净宗经典,亦即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其分量虽少,若细讲这六部经,十年也讲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经修行就够了。“皈依法,我们就选择净宗五经一论”,非常踏实。
  净宗学会成立时,于﹁缘起﹂里提出行门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项守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皆是净宗五经一论所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时时与佛所说的话对照,若相应即是正确的,就没有做错、没有想错;若与佛所说相违背的,就是想错、做错了。我们真正抓住纲领,以此检点、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
  “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特别是净宗,着重修清净心。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是指团体、社团。世界上社团有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人的团体,在一切世间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社团”,可以作为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是社团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团体最怕不和,他们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见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识。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个团体和敬的基础。特别是在澳州,这两天我们见到此地政府的两位首长,都很慈悲善良,实在非常难得。他们告诉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种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异中求同,建立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天我们接触,彼此皆有此共识,希望我们在此地能团结发展,真实的基础就是“见和同解”。和合社团的第二个条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别人,尊重法律,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爱、互助合作,社会才能和睦相处,才能繁盛,共存共荣。
  佛门六和敬的团体,在所有团体中是最尊贵的。“皈依僧,众中尊”,我们要朝此目标努力。别人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尊敬别人;别人排斥我们,我们更要爱护别人。用耐心与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目标。“僧”字含有这层意义。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时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就是觉悟,就是正知正见。所以,“觉、正、净”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们的真心本性。自古以来,中国佛法有十大宗派,有无量法门。无论宗派法门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归纳为“觉、正、净”三大类。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觉门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称为“觉门”。禅宗以外称“教下”,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皆是从经典入门,即是由“正门”入。用经典的教训、理论与方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净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净心,这是由“净门”入。
  “觉、正、净”三门,“觉门”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由“正门”需要长时间,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依佛的经教,长时间熏习才能契入;虽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时间太长。比较起来,还是“净宗”好,不必上上根机,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在门外看是不一样,进了门就一样。由此可知,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时,觉正净必同时得到、同时具足。往生净土即是契入佛境,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赞叹的,还是此法高明,因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费很多时间,的确是最殊胜的法门。《无量寿经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指华严、法华)假此(指无量寿经)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若论真实之利,无有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故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将“如何皈”、“如何依”,为诸位说明清楚。
  “自性三宝”之外,尚有“常住三宝”,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形象上的三宝很有用,如果没有三宝形象,今天虽将三宝的大意为大家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楼就忘了,过两天就完全没有了。因此,供养形象三宝的利益太大了。家里供养佛像,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见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这个用处,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都没有。你以为这样佛菩萨会喜欢你,佛菩萨早就跑了!
  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道供养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见到经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就会想起自己要修清净心,要六根清净,要跟大众和睦相处。如此时时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宝”很有必要,它是三宝的形象,但是要有实质的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单是表面形式则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晓得如何入门,此即是“传授三皈”,就是将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传授给大家。
  “三皈”的仪式是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发愿、宣誓,从今而后发心一定要这样做,由一位出家法师为你作见证,证明你确实发过誓,发愿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仪式简单而隆重。现代有许多很复杂且长时的仪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义,胡里胡涂皈依佛,皈依之后仍然胡里胡涂过日子,这与佛法的教义完全违背。真正回头依靠自性三宝,此人完全改变了,一般讲改造命运,甚至改造体质。命运、体质皆可改造,心念回归,就完全改变了。
  三皈依的仪规,我们采用弘一大师从戒经节录的三皈仪式。弘一大师说,世尊当年在世,就是用此仪式为弟子们传授三皈,所以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皈依佛”,我们落实皈依“阿弥陀佛”。为何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皈依阿弥陀佛,而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正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期望。“皈依法”,我们落实皈依《无量寿经》。“皈依僧”,我们落实皈依“观世音、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僧宝。
  若有人问,你有没有皈依?“我皈依三宝”。皈依那位法师?“皈依阿弥陀佛大法师,我是弥陀弟子”。谁为你作证明?“净空法师为我作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正确,而不是说我皈依净空法师,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过去我传授三皈时常讲,我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某一个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团分化了,此种过失很重。若依戒经结罪,这是“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所以,证明三皈的法师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为我们作证明的。从《坛经》看来,“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误解,此事必须澄清,我们才有一条真正的出路。
  七一
『修福与修慧』,福、慧是修学佛法所要求的两大目标。我们在传授三皈时,所念的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与慧,足就是满足、圆满。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与慧的修学圆满,所以得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敬。

  世间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求福慧,其实福慧是众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圆满具足。现在众生福慧为什么没有了?佛告诉我们,是有两种障碍把它障住了,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烦恼障的人,福德就没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没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现前了。
  二障要怎样除?这就要靠修德了。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没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现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么修法呢?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教人要先修学三福。我们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这个道理,肯发心去修学,这个知见就是真实的智慧;肯认真去做,此人就有福了。
  “三福”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认识不够,认识不够就是没有智慧。我们有一分的认识,就认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认识,自能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福慧都没有的人。由此可知,在修德上来说,修福跟修慧是相辅相成的。佛在经典里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别是“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是教我们要做出来给别人看;“说”是为人讲解、劝人学佛,所以“演”是身教,“说”是言教。
  七二
    学佛的枢纽在定慧,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定就是如如不动,慧就是不取于相。佛在《金刚经》里教须菩提,最要紧的就是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工夫。

  学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没有定、没有慧。换句话说,就是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因为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妄想;与人相处时,还有贪、瞋、痴、慢,还有嫉妒,造的是三恶道业因。这样的行为,不论是参禅、学教或者是念佛,皆是无法脱离轮回的。
  世间人不清楚,但我们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确实要记住惠能大师的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要见自己的过,不见世间过,这是惠能大师教给后人的两句真实话。若不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与过去生一样,注定是要空过的。为什么空过?因为忍不过。没有忍,那来的定?六波罗蜜就像是上六层大楼一样,第三层如果上不去,就没有办法进到第四层,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有持戒,忍就没有了,修学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学的次第,有了忍辱、精进,才得禅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与自性相应。
  念佛往生亦复如是,达不到第六层,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条件是功夫成片,没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么样子?六祖说得好:“不见世间过。”这就是功夫成片的样子。还见世间过,可断定你功夫没成片,因为你心里头还有分别、执着,还有障碍。
  七三
    在念佛堂里面,主七师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你没放下,心就得不到清净。要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观察,如果人人都能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世人就能和平共处了,世界那里还会有斗争!社会一定祥和,世界就大同了!

  经上所讲的,绝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紧的是把它做到,单念不做没有用。六祖说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证悟才能救。”从前李老师在世时常说:“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了,行为自然就善良了。如果只有行为上改,心没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装模作样,内心里面还是妄想、执着。依然是无济于事,要紧的是要改心。
  七四
    好心出家,总算是有了相当的觉悟。觉悟什么?觉悟到生死轮回的可怕,立志要在这一生中了生死、出轮回,古大德所谓的“真为生死出家”。一个人若有了这样的觉悟,他对人、对事、对物的心态,自然就与别人不一样,不会再争名逐利,也不会勾心斗角。为什么呢?他知道那是轮回业。一心为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老实了?出家,真正要讲到抱着弘法利生的愿望,有没有障碍呢?障碍很多。一个道场里,师兄弟、住众那么多,你一个人想出人头地,别人嫉妒、障碍,总要把你踩下去。这一种嫉妒、障碍的严重性,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开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碍的一群。在《六祖坛经》里,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避难,隐藏了十五年,为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别人的嫉妒、障碍。他们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
  为什么出家人还有这样心态呢?这就是波旬的子孙。佛在世时,经上不是记载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叫他的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或者就是这一类人。所以我们若是内心有这个念头:别人比我们强,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嫉妒他,我要想办法整他、阻止他。则自己就是魔王子孙,到佛门里来专做破坏佛法的工作。如果有人真正发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们生欢喜心,全心全力去帮助他、照顾他,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们自己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孙?是佛的子孙?自己一反省,一检点就知道了。魔王子孙出家,果报将来必定在三恶道,因为他是障道的,不是弘道的。
  所以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时,姿态要摆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让人发现。人家见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见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尘,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当人见不到的地方,自己认真努力。把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嫉妒、障碍统统放下。放下这些,即是放下六道轮回,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劝人念佛,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
  今天这个看不惯,明天那个看不惯,我们要明了,这是造轮回业。世间的一切随他去,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正确了,连孔老夫子教学也是这个宗旨|人能够尽本分。我们修学的本分是依据《无量寿经》,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善导大师说:“一切从真实心中作。”就对了。
  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也在此转赠给诸位:“学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给佛菩萨、交给护法神去安排。”自己什么心都不操,这样一来,心就清净,就平等了。顺境,是佛菩萨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所以在顺境里没有欢喜心,逆境里不生烦恼。一切皆是佛菩萨至善的安排,历事炼心成就道业,那里会怨天尤人!
  七五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纲领、守住原则,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纲领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的道理、意义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遵照现在新印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去实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必须要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自行化他。
  《沙弥律仪要略》的节录,就是前面五个科目的举要,所以《修行守则》是属于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行经”是要我们真正做到的。我们真能用“真诚、恭敬”的心来修学、为众生服务,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会得清净心。能以真诚、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修学大乘。
  在大乘法里面,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是什么?就是礼敬、称赞、供养诸佛。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礼敬,必含真诚恭敬;称赞,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包括的范围是非常的深广,绝不是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修供养、广度众生。《金刚经》讲:“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句经文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结果,自然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这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诸佛剎土里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如有人问,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我们可以告诉他: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碍,且为了自利利他达到圆满,所以才决定求生净土。
  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一切苦难都离开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圆满成就佛果。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了,然后再回到九法界来广修供养,为众生服务就没有障碍了,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乘愿再来”。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06:39 , Processed in 0.08123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