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衣袂飘飞 于 2021-2-1 20:53 编辑
第十五集 刘素云老师 第二次复讲 时间:2020年11月28日 地点:六和小院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请看下面经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我们先看第一句经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常”,经常不断。“谛”,安的意思;实实在在的意思。“谛住”就是安住的意思。“度世”,帮助众生了生死出轮回。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参加《无量寿经》这一会的在家菩萨和出家菩萨,他们的用心实实在在地、恒常地安住在真实无为的度世之法,救度一切世间、一切众生。 诸佛菩萨是什么心?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认识一切事实真相,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诸佛菩萨存的就是这个心,办的就是这件事。这件事是世间其他人办不到的,由诸佛菩萨来办。世间人能办到的事,由世间人去办。“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佛用什么方法来办这件事情?教学。诸佛菩萨的教学目的与世间的教学目的不同,所以他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不相同。用世间的教学方法来学习佛法,是学不到的,学佛一定要用佛门的方法。 佛门的教学从哪里入手?从戒、定、慧下手。这是和世间教学不一样的地方。戒、定、慧三学,是佛门根本的学问,不管是宗门,还是教下,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没有戒、定、慧三学这样的学问,自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了这个能力,再发心度众生,行菩萨道,才能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最佳度世之道,他们的心恒常不变,住在这个道上。 诸佛菩萨讲经说法,都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说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以前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理解,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法,谁说世尊四十九年在说法,那是谤佛。经过二十年的听经闻法,我逐渐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世尊真的没说一句法,法无定法,无有定法可说,佛是契理契机的自性流露。这是诸佛教化众生最绝妙,最高明,最不可思议之处。 我们学佛,有人发心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这个发心是好的。但是我们知不知道学讲经说法从哪里学?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讲自性的真经”。怎样理解这句话? 老法师告诉我们,“讲经从哪里学?要把自性里的经典引发出来,讲自性里的真经,不是讲外面的佛经,我们展开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把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经》引出来,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经》和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是一样的。” 你对老法师这一段话做何理解?就算是抛砖引玉吧,说说我对这段话的认识过程。可分四个阶段来说: 第一阶段:不甚理解。 “讲自性里的真经,不是讲外面的佛经”。对这两句话的意思真的不甚理解。真经?佛经?佛经不都是真经吗?怎么还分自性里的真经和外面的佛经?我现在要复讲的《无量寿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佛经吗?我自性里的真经是什么?他和我要复讲的佛经是什么关系?这是我当时2018年很费解的一个问题。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开了点窍。 这点窍是怎么开的?是从这两句话开的,“我们展开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把我们自性里的《无量寿经》引出来”。一个“引”字提醒了我,告诉我,一是我的自性里有《无量寿经》,只有“有”,才能“引”,没有,引什么?二是我自性里的《无量寿经》能够引出来,用什么引?用我复讲《无量寿经》;三是告诉我,“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经》和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是一样的”。我恍然大悟,太美妙了!太不可思议了! 第三个阶段:如数家珍。 我复讲《无量寿经》真的把我自性里的《无量寿经》引发出来了。引发出来以后是什么感觉?太熟悉不过了,《无量寿经》里讲的东西不全都是我自己家里的事吗?只不过出来的时间太长,有点淡忘了。现在一经提醒,全都想起来了。太欢喜了,找到我熟悉的家了,我家有什么珍宝,我知道! 第四个阶段:收放自如。 找到家的那种感觉真是太妙了。我不再是孤苦无依的流浪儿了。我记起了姐姐往生前一分钟告诉我的一句话:“我已经站在阿弥陀佛老慈父的身边了。”一分钟后,给我们留下了人世间最灿烂的笑容,跟阿弥陀佛老慈父回家了。那是多么美妙、幸福的时刻! 慈父接姐回家啦  可别把我落下呀 待到使命完成时  慈父也接我回家 现在我所做的,就是全心全力完成三个使命,在有生之年,尽我所能把《无量寿经》多复讲几遍。我曾经说过,学佛要像,诸佛菩萨“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我们学佛也要这样做。 我之所以想多复讲几遍《无量寿经》,是我做了一下对比,我觉得前面讲得有点拘谨,没有放开,后面讲得比较顺畅,有点收放自如的感觉。这是不是把自性里的《无量寿经》引发出来了?我说不确切,只是一种感觉。我们和诸佛是一体,我们的自性和诸佛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所以诸佛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真经,就是我们自己自性里的真经。所以我现在复讲《无量寿经》就是我自性里的真经。 请看下面经文: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这是赞叹诸菩萨自行化他的德能。 “万物”指万法,就是一切诸有。“一切万物”是指环境,能在任何环境中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离苦得乐。“自在”就是通达无碍。 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在各种环境中得大自在,我们得不到?原因就是妄想执着,凡夫执着一切万物实有,于有中又想占有它,占有后又怕失去它,患得患失,烦恼由此而生。 诸佛菩萨知道一切万物是幻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在一切万物中是自在的受用,没有分别、执着,不但于一切万物没有占有的观念,就是连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占有的念头,这样才能得大自在。菩萨弘法利生,必须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一接触万物,不是度别人,反而被万物度了,所以,这是学佛必须的条件。 《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是把这一切缠缚都斩除掉,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 人为什么被束缚?就是内心随着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着你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就高兴;要是别人骂你,你就不高兴,你随着他转,自己没有做主的份儿,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 凡夫因执著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功名富贵、妻子儿女,这是著有;阿罗汉著空,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大士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要无心就是,哪怕是万物来围绕你。 有些人总想找个清净的地方修行,我说你永远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被物所转。如果你的心能转物,不用找,哪里都清净。你看见一个美女,你就行注目礼,如果是一个骷髅头,你还行注目礼吗?美女和骷髅头是一不是二,因为你分别执著,一就成了二。 再进一步说,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着你的内心来转,你就“随意自在”了。《净影疏》说,由于成了胜通,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 《净影》提出神通,神通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我们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了。方向错误了,就是要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越远,将来退回来的路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显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这话是黄念老说的。 给大家讲个故事:仔细听,看看你能听出什么意思来。 唐代有个大祖师叫黄檗,因在福清黄檗山出家,后人便称为黄檗。在他没有开悟之前,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了一个地方,山洪来了,原有的路没有了,成了河,过不去了。这个时候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飘了过去,并招呼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飘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这个故事你听懂了吗? 行人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竹叶黄花无非法身般若,一切万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能自在。 我们学佛人千万不要迷恋神通,追求神通。真正的神通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面求来的。记得几年前我说过这样四句话:“神通不能求,求了不能得,得了不能用,用了必着魔。”实践证明,凡是求神通、用神通的,没有一个不着魔的。 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你做到了,自性里的神通自然而然地彰显出来,根本用不着到处去找。外求的全是假的,没有一个是真的。你把那个假的当成真的,还到处去用,那不是害己害人吗? 老法师告诉我们:“念佛人的神通殊胜无比。”短短的一句话十个字,它涵盖几层意思?我的理解很浅显,能理解到三层意思。说给大家听,供同修们参考: 第一层意思:念佛人有神通。第二层意思:念佛人的神通是殊胜的,叫“胜通”。第三层意思:念佛人的神通是无比的。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注意!“真正”二字很重要。另外,神通不是用来张扬自己的,是用来教化众生的,千万注意这个“用”,不是随便用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示现神通。 刘素青老菩萨2012年往生前的倒计时五天示现的全是神通,实话实说,无须回避。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我必须说事实真相,我要为后世子孙负责。 参加《无量寿经》一会的贤护等十六正士,全是在家的等觉菩萨,“大士神通自在”,他们证到的地位跟文殊、普贤、弥勒、地藏是平等的,示现在家身份。他们“神通自在”,这才能“于一切万物心无拘束”,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障碍,无论是事是理、是性是相、是因是果,全都通达无碍。所以他能够“随缘变化,饶益众生”。 请看下面经文: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说菩萨的大慈大悲。“庶类”指一切众生,也指六道众生。这两句经文,有几种解释,提供给大家供参考。佛与菩萨的不同之处:佛法是师道,师道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什么意思?就是佛教化众生,要等众生来请教的,也就是“请法”,要“求”法。不可能是佛找到你家里去教你的。 现在有个很普遍的情况,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请家教,到家里去教孩子。中国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把老师请到家里来?这是对老师的不尊敬。老师去学生家里教学,家长有一种优越感,财大气粗,我给你钱,你教我孩子,完全是一种雇佣关系,哪里有什么师道尊严?小孩子不是更有优越感吗?他瞧不起老师,何谈尊敬?现在来学少了,往教多了,这是一种非正常现象。值得引起注意,没有师道尊严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教育。 六十多年以前,方东美先生对老法师说,“现在的学校,学生不像学生,先生不像先生”,这话是六十年前说的,看看六十多年以后的今天,现实情况又是什么样子?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菩萨和佛不一样,菩萨跟一切众生是同学身份,可以主动到众生家里,把佛法介绍给他,众生不请,菩萨就来了,也就是说不待众生来,菩萨自己主动就来帮助众生,这就是“作不请之友”。 有一个特例,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佛说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么不问自说?因为那个境界没有众生能问得出来。佛又要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法,更没有人请这个法,所以佛不问自说了。这正是不请之友的典型。 菩萨真的了不起,“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随逐哪些人?六道里轮回的众生。我们堕落到哪一道,他跟到哪一道,跟我们现同类身,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 《涅盘偈》说:“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无请而为归。”这就是说,世间的救度者须要你请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这是真正的善友,这就是慈恩无极的大导师。 《维摩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大众没有人来向你请法,你怎么办?我们看看佛菩萨是什么态度?友而安之。 中国人讲朋友,你们知道朋友是什么意思吗?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同志比同学亲得多了。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这叫友,能建立大事业,跟同学不一样。菩萨永远是一切众生的善友、善知识。 “真友不待请,比慈母之趣婴儿。”你还等他来请吗?朋友真有困难,你知道了,立刻伸出援手,帮助他解决问题。一个人在世间这一生,难得有一个真正的知心朋友。人生在世,有一二个知己,值得安慰,一生没有空过。我们希望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我们要发心,给一切众生做真友。 《净影疏》里对“不请之友”有这样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这类众生对于圣贤,这里指佛菩萨,善知识,他不知道,没有向他们求教的念头,这叫不请。“菩萨强化为作因缘”。这个强是勉强,勉强教化他。“为作因缘”就是创造条件,制造机会,“名友安之”。 为众生制造机会也要有缘、有条件,没缘、没条件也不能成功。现在我们有了机会,你肯不肯干?肯干,你是菩萨再来;不肯干,你是凡夫。这不能怪你。譬如,我们倡导建“六和敬”道场,这个缘就是我现在住的这个小道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山沟沟里,独门、独院、独一户人家。尤其这个道场的人员组成,让我特别感兴趣。它的人员组成是这样的: 一、公司员工(拿工资的)。 我的护法居士菩提心原来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是搞企业的,所以这个道场的基础是企业。现在可以这样说,这里不是一个纯粹的修行道场,而是一个企业和道场的混合体。也可以说是亦商、亦农、亦道的三位一体的一块试验田。公司员工占主要部分。 二、农场员工(是拿工资的)。 农场员工分长期工和短期工两种。农场员工是负责种地的,我们吃的东西都是自给自足的。很少去外面买东西。粮食的一部分、蔬菜、水果的全部都是自产的。油,自己榨;粉条,自己漏;豆腐、豆腐脑、豆浆,现做现吃;连鲜花都是自己养的。供佛用的鲜花和水果都是自行解决,农忙时需增加几个临时短工。 三、道场员工(是拿工资的)。 这部分员工主要负责道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家亲眷属(是公司员工的拿工资)。 五、道场义工(是不拿工资的)。 道场义工人数和时间都不是固定的。基本来道场都是参加劳动。这里的劳动量还是很大的。秋天最忙,收水果,挑选水果、储存水果、制作酵素等等。 六、念佛的老年人。 七十岁以上老人专职念佛,不参加劳动。吃、住、用道场全包,全部免费。 七、工地临时打工人员(几种不同的计酬方式)。 从以上人员组成来看,这是多元化的道场。我想起师父老人家在图文巴建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城市。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这个小道场建成一个和谐、和睦、合心、合力的多元文化的“六和敬”道场?对于我的这个倡导,我的护法团队很快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不容易,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我们找到了这个共识,感恩十方诸佛如来慈悲加持,感恩护法金刚的慈悲护佑。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共识变成现实。怎样变成现实?就是要作不请之友,从哪里做起?回答不出来。问你一个问题,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美好?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混乱?经上有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教化众生从来没有停止过。什么最重要?教学最重要。 佛法是多元文化的教学,佛菩萨是多元文化的义务工作者。名闻利养一点边都不沾。 第二个解释:“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这个乐是爱好,他不喜欢,他不想。“不知求圣,名为不请。菩萨随机而为强化,名友安之。” 这两类众生的情况不一样,第一类跟佛的缘很浅薄,不深,所以他对于佛没有概念;第二类是过去生中学过佛,阿赖耶识有种子。但是这个种子不强,没有力量。我们看到的学佛人,大多数都属于第二类。 有没有第三个解释?我没看到。但我总觉得好像缺点啥。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创造,就算是和同修们一种探讨和交流,说错了因果自负。 我假设了一个第三种解释。 第三种解释:“所化众生既有道机,又具乐欲”,“求圣若渴,名为祈请。”这是第三类人,这类人与佛的缘很深,不是多生多世的缘,是多生多劫的缘,一旦缘成熟了,遇到了佛法,那就一发而不可收。求圣若渴,求法若渴。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上净下空老法师就是这第三类人的典型代表,当今社会,谁能讲经说法六十年不间断?唯上净下空老法师;谁能既把世法讲得如此透彻,又能把佛法讲得如此透彻?上净下空老法师;谁既把佛法说出来了,又把佛法做出来了?上净下空老法师;学释迦佛、走释迦路、弘释迦法,谁是我们心中最好的榜样?上净下空老法师。 上净下空老法师提倡一句佛号、一部经、一部批注,其他的不要了。你认可吗?你照做了吗? 今天这节课就交流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