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集 复讲时间:2020年12月2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总结一下: 第三品经文“大教缘起第三”的几个要点。 第三品经文不长,但内容很重要。我们讲了三节课(20~22集),总结概括以下几个要点,供同修们参考。 第一个要点:第三品经文是全经序分中的发起序,单表发起本经的因缘。 《无量寿经》全经四十八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序分像人的头部,具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慧和善恶。 正宗分像身体。 流通分像手足。 本经的第一、二两品是通序,也叫证信序。它是各经通有的,其中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这六种,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说经确是事实。 就本经而言,六种成就是: (一)“如是”是信成就。 (二)“我闻”是闻成就。 (三)“一时”是时成就。 (四)“佛”是主成就。 (五)“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处成就。 (六)声闻众、菩萨众等是众成就。 第三品经文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别序又叫发起序,发起本经正文。经中前两品六种成就是证信,在发起序里又有五番证信: 第一,放光献瑞,前所未有。 第二,阿难就知必因佛佛相念。 第三,佛赞叹说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第四,佛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为了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弥陀愿海、弥陀名号,念佛往生。 第五,宣说佛的定慧究畅无极,一刹那与无量劫平等,于一切法最胜自在。 以上是五番证信,因为净宗妙法与如来圣智都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实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梦见。所以佛只有宣说自身不可思议的定慧妙用,劝后世学人对佛所说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门,虽不能理解,但应当仰信,欢喜尊重,依教奉行。久久修习,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 第二个要点:认识真实之际与真实之利的深远意义。 序文中介绍了两个真实:真实之际与真实之利,这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开头的两段话一致。 第一段话:“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大哉真体。这正是本经的真实之际。 第二段话: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背了,背觉合尘,所以澄一澄。“澄浊而清”,把浊的东西澄清了;“返背为向”,把背觉变成向觉。“越三祇于一念”,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 “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祇劫的修行,一句名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 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宗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念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第三个要点:认识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他是大教中的关键人物,他是佛的侍者。 (二)他是佛教史上复讲释迦牟尼佛所讲经典的第一人,复讲第一人。 (三)他是经藏的集结者。 (四)他是禅宗二祖,传佛心印。 (五)他是密宗的集法金刚。 (六)他承传了禅密两宗,续佛慧命。 (七)他示现初果罗汉,并非初果罗汉,他是佛菩萨再来,助佛弘法的。 (八)他是《无量寿经》当机者。集禅、密、净于一身,万法归一,殊途同归《无量寿经》。 第四个要点:佛住大寂定,这个大寂定是什么定?佛住奇特法,这个法是什么法? 这个大寂定就是念佛三昧。 这个奇特法就是持名念佛。 记住三句重要的话: (一)“诸佛所住”的是弥陀净土。 (二)“导师之行”是信愿持名。 (三)弥陀净土和信愿持名都是“最胜之道”。 第五个要点:阿难请法有什么功德?这个功德有多大?佛为什么赞叹? 阿难请法的功德在于请出一部能救末法九千年苦难众生出离苦海的《无量寿经》。 阿难请法的功德: 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功德百千万倍; 超过“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 “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佛赞叹阿难请法是因为: (一)阿难请法“称机”。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契机,就是时节因缘到了,这个时间提出来正合时宜,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 (二)“畅佛本怀”“称可佛心”“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弥陀本愿海就是这部《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就是为说这部经而示现在世间的。 (三)阿难是代众生请法。 “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能问出如此微妙之义的人,也是稀有难逢的。只有阿难这样伟大的心,才能问出这样殊胜微妙的问题,世尊欢喜。 第六个要点:学习诸佛如来十个“自在”。 这十个“自在”是: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这十个“自在”谁有?诸佛如来有。菩萨有没有?没有。我们有没有?没有。 怎样才能有?成佛就有了。 怎样才能成佛?修清净心,念佛成佛。 第七个要点:怎样把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这个问题是我第二次复讲《无量寿经》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么多年,我看到我们同修学佛,学得很忙、很累、很辛苦,同时也很烦恼。这样学佛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什么实际意义都没有,该上哪道上哪道。问题出在哪里?理论脱离实际,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形式上的东西重视得太多了,实质上的东西忽略得太多了。 什么是实质的东西?刘素青老菩萨往生前告诉我们两个字:“换心”。把我们的凡夫之心换成佛心,换成菩萨心,换成阿罗汉心。简而言之,把我们的凡夫之心换成圣贤之心。 怎样换心?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一)换心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历练过程。 举个例子跟大家说。前些年,我被批、被骂,我心里不舒服、不服气,我虽然不会出去公开论战,但我内心是非常抗拒的。我修什么法门,我读什么经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凭什么批我骂我?可以这样说吧,大半辈子没受过这样的委屈,不适应,接受不了,心里很痛苦,真的是一种煎熬,这个心迟迟换不过来。怎么换过来的? (二)找一个比照对象做榜样。 我和观世音菩萨有缘,我就找观音菩萨做比照对象,每当我遇到过不去坎的人和事,我就想观世音菩萨遇到这样的人和事,他会怎样处理?他不会生气,不会烦恼,不会发脾气,不会怨恨,不会报复。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我学观音菩萨,他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我要真学菩萨,学像了,才是真作菩萨。 (三)把“我”置之度外。 这个“我”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最大的缠缚。哪件事都少不了这个害人不浅的“我”,可人们却偏偏喜爱这个“我”,任它害你几十年。 我是怎样破这个“我”的。 可能我的情况特殊吧。2000年,我重病在身,随时面临死亡。那一年我五十五岁,应该是我生命的终结的一年,可是奇迹竟然发生了,我那么重的病不治而愈了。 后来我知道,是阿弥陀佛把我留下来为众生服务的,既然这样,原来那个我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我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的新我。所以我说,我所有的一切都属于苦难众生,没有一样属于我自己。为众生服务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四)把得失置之度外。 回想我这七十多年的人生,之所以我活得比较自在,我是占了“傻”的便宜。可能是傻人有傻福吧。我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想事。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得到什么,也从来没有想过我失去了什么。我觉得想事挺累人的,啥也不想挺好的。我是典型的随缘度日。像我这种人没有争斗之心。 举个例子说给大家听。 1984年,我从东安厂党委宣传部调到省政府工作,没有级别,职务是干事,那一年我三十九岁。由于我的穿着打扮太屯太土,被人送个雅号“出土文物”。1984年、1985年,两年时间我连升两级,副科级、正科级,而且这两级是同时提的。不久有人跟我说,你真合适,一次提两级,这在咱们委里是从来没有的事。我问他,那我为什么提两级呢?他告诉我,听说是秘书长提议的。秘书长是主管我们处的委领导。 到了1986年下半年,委里提干。我在拟提副处的名单上,各处室划票,三上三下,我都在名单上,可是公布时没有我。有人告诉我,去找领导问问怎么回事。我说,提不提是委党组的事,我不去问,提谁都好。 就这样,从1986年到1992年,我们委又提了四批干部,没我的事了。有的老处长出于对我的关心,问我:素云,你犯啥错误了?我回答,没犯啥错误,自我感觉良好。 到了1992年,当时我在机关党委做组织员,是省政府党工委带帽给我们委一个职数,提我为副处级组织员。大约过了两年半时间,我被提职正处长(监察室主任)。 当时委里一位老大姐跟我说,素云,我年龄比你大,提副处比你早六年,现在你一下子提了正处长,我还是副处调,心里有点不平衡。这一次你能不能让让我?而且她还提出一个问题:咱们委从副处到正处,得满三年,你提副处才两年半,怎么一下子就提正处了呢?而且还是实职处长? 我对她说,你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了,等我去问问领导再回答你。我当时就找了一把手张某某主任,跟他把事情原原委委说了一遍。张主任问我:你来找我想说什么?我说,把这个位置让给她。张主任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我,问了一句,为什么?我说,五十多岁了,女同志心眼小,别因为这事着急上火整出病来。 张主任说,你不也是女同志吗?一个副处压你六年提不起来,谁站出来为你说句公道话了?你怎么没着急上火整出病来呢?我说我心大,不愿意当官。张主任说,谁愿意当就给谁当啊?岂有此理!几句话就把我闷回去了。 这个例子不知同修们怎么看:我是得了呢,还是失了呢?有人说提职处长是得了;副处压了六年提不起来,这是失了。我自己认为,我既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只要你自己心里平衡,那个天平永远不会倾斜。 把得失置之度外,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竞空,不可得”的道理,你还会患得患失吗? 把得失置之度外,知足常乐,你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五)把荣辱置之度外。 我这一生可以说荣辱参半,毁誉参半。相比较而言,荣多于辱,誉多于毁。对此,我已经相当满足了,这是我真实的人生。 我对荣辱有个与众不同的认识。荣与辱两个关口,两个关口都不好过。荣关不好过,辱关也不好过。但两者相比较而言,对我来说,我觉得荣关比辱关更难过。 这些年,这两关我同时在过。到目前为止,自我感觉,这两关我都过来了。对此,我感到很欣慰。面对荣,我没有飘飘然,一如既往;对于辱,我坦然面对,心存感恩,无恨无怨。 这些年,我最大的荣誉就是得到了师父老人家的认可,在讲经过程中多次提到我,这也是同修们非常羡慕的。我多次跟同修们说过,老人家赞叹的不是我刘素云这个人,而是赞叹所有的真正念佛人。你们知道吗?真正的念佛人就是老人家手里的宝。但愿我的同修们个个都是老人家手里的宝。我就沾了那六个字的光——“老实,听话,真干”,成了老人家手心里的宝。 这些年,受到的毁谤、谩骂、恶意中伤,已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点。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这些事情,我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刚开始我不理解,人怎么可以胡说八道呢! 人对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负责任的。对人负责,对己负责。后来我看明白了,有些人就是要胡说八道,那怎么办?随他去吧! 对于这样的事情,我坚守我的原则: 不和任何人、事、物对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不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 在我的人生中没有冤亲债主,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的恩人。 不争论、不讨论、不辩论、不解释。 这些原则的坚持,使我的心越来越清净了,越来越平等了,离觉越来越近了。 心清净如水 天天智慧生 荣辱都是假 何必去当真 (六)把生死置之度外。 许多人想到死亡,都会感到恐惧。这种现象古今中外都有。有几个人不怕死?学佛的人也不例外。 人,为什么贪生怕死?因为不明了生死的真相。如果明了生死的真相,那就不会贪生,也不会怕死。贪生怕死是妄念,是妄想。大家想一想,贪生能生吗?怕死能不死吗?六道凡夫活在妄想当中,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情。念佛人总要记住,决定不要贪生怕死。 外国人研究死亡,他们的结论是人不会死,死的是什么?是身体。身体有生死,身体不是自己。外国人现在承认有灵魂,他们认为灵魂是自己。 我们用佛法来说,灵魂还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是什么?真正的自己是自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那么灵魂是怎么回事?灵魂是本性在迷惑颠倒的状态。然后说灵魂是自己,那是进步太多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自性是真正的自己,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真正的我。这个身体就像穿坏了的衣服,该换一件新的;就像住久了就要塌了的旧房子,该换一座新房子了。所以身体是常常可以换的。无量劫以来,我们不知道已经换了多少次,这有什么可怕的?这有什么恐怖的? 一般人错觉里有生死,其实是没有生死。佛门讲“了生死”:了是明了,你只要知道生死究竟是怎么回事;生,你不会贪生;死,你也不会怕死。所以,真正的念佛人,对生死不惊不怖!真的懂得什么叫视死如归。 上海下贤老和尚、刘素青老菩萨、刘明华老菩萨,他们有生死吗?没有。他们是活着走的,是真正的无量寿。佛菩萨慈悲,让我亲身经历了和亲眼目睹了刘素青、刘明华两位老菩萨活着往生的全过程。我认定了真正的念佛人没有生死,他们是活着往生的。面对他们潇洒自在的往生,我们对生死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谈谈我对生死的认识过程。 总的来说,我是一个不怕死的人。 二十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没亲眼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所以对死亡谈不上怕不怕。 二十岁以后,陆续经历了外公、外婆、父母、公婆的离世,知道了人老了就会死的。不知道为什么,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不知道哭。记得送妈妈的时候,棺木上了车,我站在旁边,一滴眼泪没掉。我的学生家长在车下喊:你得哭啊,你快哭啊!我说,我哭不出来。难道是我无情无义吗?不是。那可是我最爱的妈妈呀!妈妈去世那一年,我四十岁。也没有感到死亡的可怖。觉得这就是自然法则,无人可以抗拒,更无人可以超越。 谈谈我对亲人离世的感受: 我结婚以后,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直到两位老人去世。我和公公在一起生活了十八年,和婆婆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二年。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公公婆婆帮我带大的,我一点心不操,除了孩子生病需要我陪护,其他的两位老人全包了。 记得女儿八个月的时候,我因为外出开会八天,把奶给断了,是奶奶给喂大的。所以两个孩子都和爷爷奶奶感情深。我一直感到家里有老人真好,心里踏实。 两位老人相隔四年相继离世,对我来说,觉得主心骨没有了。尤其是下班回家,一进屋空落落的,冷冷清清的。好一阵子我不适应,总觉得我一进屋,老人还叼着大烟袋坐在床上。可是我知道,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那样温馨的场景不会重现了。 四年时间(1984年~1988年)四位老人(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相继过世。一次一次的生离死别,让我饱尝了失去亲人的那种痛不欲生。每一位亲人的离世,都给我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令我略感安慰的是,四位老人走时,都没有受到病痛的折磨,每个人都是头脑清醒,一点不糊涂。只是那时我没学佛,不懂得什么叫预知时至。四位老人是不是预知时至,我说不确切,但走得都很安详,这是真的。 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那时我没有学佛,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不认识阿弥陀佛,不知道念佛送老人去极乐世界。 值得欣慰的是,我学佛了,我可以为去世的亲人们做点什么了,也算是对亲人们的一点回报吧。我不能让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白疼我一回,白爱我一回。现在爸爸、妈妈已经在极乐世界,公公、婆婆的归宿尚未确定,我一定继续努力,确保三位老人(一个公公,两个婆婆)往生极乐世界。另外,他们的独生儿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能不帮帮生他养他的父母吗?况且他们的儿子是个大孝子。 到了2000年,我得了重病,主治医生说我随时面临死亡。我不怕死,我甚至希望早点死,为什么?我在寻求一种解脱。我对发生的事情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不喜欢这个充斥着虚伪的、你争我斗的世界,我想逃离。恰好这时候得了重病,我想机会来了,死了不就完了吗?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我不怕死,我想死,可偏偏没死了。事情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恰恰在2000年,我闻到了佛法,得到了《无量寿经》会集本和老法师讲经的光碟。一听就是二十年,不换题目不拐弯,我受益了。我现在的不怕死是真的不怕死,因为我明了生死的真相了,你本来没有死,你还怕什么死?这个大事解决了,你说我怎能不自在,怎能不快乐! 你说你怕死 你就非得死 我真不怕死 我就不会死 生死都是假 你还怕个啥 今天这节课就交流到这里。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