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352|回复: 0

心理与心灵的对话 (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8 17: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慧娟:我非常了解也大部份同意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观点,但其中一句关于扭转想法的关键,它提出「所见到的世界其实并不存在。除非患者起码能够接受这种观念,否则他不可能真正认为自己有能力作任何决定」,表面上看来和心经所提出的「从感官的虚幻中解脱痛苦」是如出一辙。而我却认为「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因此你应有自行作决定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吊诡的推论法。  若水:这对《奇迹课程》来讲,毫无吊诡之处,反而是转变或治愈不可少的前提。正因我们眼中的世界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实在坚固,我们才有选择余地,世界也才有改变的余地;因心灵的转变而带动的外境变化,便是《奇迹课程》所谓的奇迹。它说:   奇迹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当它匿迹不现时,便表示出了问题。   奇迹乃是一种交流。它就像所有爱的流露一样,常能神奇地扭转自然法则。奇迹为施者与受者双方都带来更多的爱。(正文p.3)   心理工作者终日都在处理病患所投射出来的世界,是否偶尔也会怀疑自己的世界可能也是自己所投射出来的?这事徒想无益,《奇迹课程》要读者透过书中的练习,亲自经验一下自己心理足以「造境」的能力,并且明白自己不必活成眼前世界的受害者,这种因经验而得的「生活信念」,会产生极大的力量,让陷在虚妄世界中的患者在你身上感受到「生机」。  最后,也该答复一下慧娟所提的词汇问题。  慧娟:自人本心理治疗学派以降,治疗师与受治疗者间之关系与地位已产生革命性的改变,现在除非是「心理分析学派」 (弗罗伊德为祖师) 的心理治疗医师 (特别是在"医院)里),几乎不会称呼受治疗者为「患者」,而是称「案主」 (client) 或是「来谈者」。就像活动的带领者 (leader),改称为 facilitator相似的“宣示性"用意。所谓「患者」一词暗示案主的「病态」,同时也相对暗指治疗师的「正常」与高高在上,该文又特别强调所谓「治疗师」的角色应是「媒介」,实不宜再使用「患者」一词。  若水:在「心理治疗」原文里,是用 patient,我为了忠于原著,当然译为患者。我们不可忘了,笔录《奇迹课程》的海伦与比尔乃是1960年代的两位心理学教授,他们选择此字,必有深意。这不只与全书的精神相符,也很合乎中国佛学的人生观:「众生皆有病」(而且患的是神经病)。我想,不需要佛陀或耶稣出面,只要能够提升到世界现状之上的人,俯身一瞧,可能都会摇头叹息:「人类真有够疯癫的!」  最后,也该答复一下慧娟所提的词汇问题。  显然慧娟是出自人本心理学派,所以对「患者」一词十分敏感。每一学派都有它历史性的功能,「人本心理学」努力摆脱早期「病理学」的倾向,对心理学的「人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由 1940 开始崭露头角,一直到 1960 年代蔚然成风,到了 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又有了新的发展,由马斯洛与 Sutich 领头,开启了「超个人心理学」。   换句话说,在台湾方兴未艾的人本心理学,在欧美已经是40年以前的旧事了。在「超个人心理学」的新取向下,对这些名词不再那么敏感,尤其是在美国报章杂志或电影里, client 与 patient 常有混用的倾向。我在翻译李安德教授(Dr. Andre Lefbvre)的《超个人心理学》一书时,因为是专业著作,所以 Client 自然翻成「案主」。但有一点文学训练的人,用这个词实在用得很痛苦,「案主」这两个字听起来有点儿像「冤有头,债有主」似的。我在非专业书籍里,则常用「受辅者」来代替。至于「来谈者」的建议,会让中国文化人吐血,还是少用为妙。  慧娟:当时对心理治疗译文的回应,的确是对「患者」一词的敏感而激起的真实反应,都还来不及读其它的三篇,就敲键回信了。   我了解翻译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我的文学底子并不好,想要翻译一些文献中的专有名词自己也觉困难万分。我对「受辅者」一词,也还是不太喜欢,因为它仍然宣示「辅导」的意义,并不符合若水所强调的助人者在助人过程中,其内省自疗或自我观照的重要性。    facilitator 也难翻译 (突然想到「帮办」会不会是从这个词翻译的),但总不能因为难翻译,就不在乎把主要的精神给忽略了。这样在相似意义的中文里,我倒喜欢「施主」一词,但是要用这个词来翻译「案主」,好像也很奇怪。总之在我所以为的灵修成长的观点上,我很不喜欢将所有寻求心理协助的人都归类统称为「患者」,宁愿连同所谓的病人都归成「求助者」─以其如实的行动面来看而不给与「判断」。  若水:我相信,心理与心灵工作者建立了共识以后,便能继续探讨找到更恰当的称谓,甚至自创新词都无妨。你们专业人员都无法找到一个说得顺口的名称,哪能怪我们圈外人「乱叫一通」!(一笑)  这个交谈已经说了近万言了,该划个休止符了,就让我做个结语吧!  我常把《奇迹课程》比喻为佛教的禅宗,在传统佛学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了几百年以后,到了禅宗时代,它就不客气了,一声棒喝,惊醒梦中人。人本心理学亦然,为了建立自我,软语相慰了几十年,如今该长大了,承受得起棒喝了。因此《奇迹课程》毫不扭捏作态,一针见血地破解小我的伎俩:   我应对自己所看见的一切负责。
我所经验到的感受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我有意完成的目标也是出于自己的决定。
我所经历到的一切,都是我自己招惹来的,
我所接受的也是自己祈求来的。
救恩的大能就在这些话中。(正文 p.417)   这是《奇迹课程》对现代人的一记醒钟,a wake-up cal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20:14 , Processed in 0.07258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