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529|回复: 0

心理与心灵的对话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8 17: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复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奇迹课程补编》心理治疗一文的回响上>  李慧娟(Gwen Lee)目前就读英国曼彻斯特城都会大学应用小区研究系人类沟通组博士班,曾任德育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幼儿保育科专任讲师,为人温暖热情,理性而敏感,思路细腻,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一系列的交谈过程中,可看出她是个性情中人。  慧娟:关于心理治疗一文,我想提醒读者此书在用词或涉及意识型态(理论派典)时的盲点,我以为使用或传播此文章时,应有所了解并加以深思。   严格来说,由该全文所提及意涵相对于其标题所指称的「心理治疗」,在用词上也值得商榷。事实上,该文中所指的因「所执着的错觉体系而造成的身心症」,在心理治疗的临床上,被归属于「精神官能症」……比较复杂的心理治疗则涉及一些还无法验证的脑部讯息紊乱(disorder)……不宜简单化地的把这些都归类在「任何有待帮助的人都是自我打击,因而失落了心灵的平安」。  我对灵修涉猎虽不多,但绝对肯定它的价值与意义,只是我对灵修的成长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在态度上是很谨慎的,因为它是心灵的动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若想以「上主」之名发言,更是不可不慎。  我愈来愈觉得,不要企图了解「神灵」,更应避免代天发言,或对别人传递「神谕」,我们是永远不可能了解神的语言的。  若水:收到慧娟对心理治疗一文的回响,蛮兴奋的,我一向喜欢与专业人士对谈,因为灵修中人很容易闭门造车,只会讲一套圈内人才听得懂的话。虽然来函只是慧娟百忙之际随手拈来的几个观感,却触及了灵修学与心理学的百年恩怨,供我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在作细节答复以前,请容我费一些口舌厘清一下心理与心灵在我心目中的关系。  「心理治疗」一文把《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运用在心理治疗的行业上,由于它是针对基督教文化而说的,故形上理念又披上一层宗教外衣,这两层包装确实会使得没有读过原书六百余页的形上原则的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因全文只论及心理工作者自身的心态与修养,几乎没有涉及任何病症的探讨。来函显示慧娟对东方玄学并不陌生,因此不难看出《奇迹课程》的取向与《金刚经》的「见相非相,是为真相」的观点极其相似。它视一切疾病现象皆是「妄心」的投射,因此它主张擒贼先擒王,调治那颗妄心,才是心理治疗的正业。  我常粗浅地做一分类,医学是治疾病的「生理」近因,心理学是治疾病的「心理」远因,而奇迹课程所着眼的则是一切病态的「根本」肇因。当我们开始探究心理问题的背后动机时,一不小心就会打破心理学自订的界限,而深入「心灵」的领域了。  心理学经过将近百年的研究与实验,对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了相当精密的认知,但若论及疗效,不能不令心理工作者忧心。诊断容易,治愈却难。我先生在心理医院服务了二十余年,眼看着同一病患一年内七进八出的,常叹息说,「心理医院最多只能称为『紧急收容所』,借用药物之助来控制病情,治愈的比率微乎其微。」  近数十年来,西方不少开明的心理工作者已经看出了这一瓶颈,尝试着踏出学术的领域,转向东方玄学求教,设法吸取新的灵感。一般心理学家初读「心理治疗」时,难免会有「捞过了界」的感觉,但我们若回顾一下心理学的发展史,这类灵性的反省足以让学者伫足深思,这是否可能成为心理学的明日走向?  首先我要针对慧娟在「正名」方面的建议,谈一谈心理学发展的背景。  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初起家时,为了得以挤身于科学领域,不惜把人当作「东西」 来分析研究,研究方法与与评估标准也严格地限制于实验室所能操控的范围内。很快地,便有一批有识之士看出了这一走向的弊端,大声呼吁:「把人当作人来研究」,这好似天经地义的主张,却让人本心理学派前后奋斗了大约三十年,才在传统的「心理分析」与「行为科学」之外,奠定了它「第三势力」的地位。  当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仍在咀嚼胜利的果实时,人本心理学的宗师马斯洛却继续向前迈进,他晚年所提出的「高峰经验」,为后人开启了心理学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的先河。    由于「超个人心理学」所肯定心灵领域,是科学无法证实的,这对心理学界所产生的挑战可想而知。然而,
我们若按照心理学由「物」到「心」的发展方向来推测,进一步探讨「心」的灵性领域岂不是最自然的结果?
二十世纪末,随着新时代运动传来的种种神秘讯息,揭露人的意识与宇宙的奥秘,我们不必全盘接受,但仍能凭着自心的体验与直觉来评估一下它的可信度。它显示出一种时代信号,有幸踏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岂能故步自封。  慧娟对宗教与神灵保持一段距离,这是传统科学工作者的一贯心态。早期心理学和所有的科学一样,为了保持「学术独立」,不受宗教神权的箝制,不能不与宗教划清界限。但近一百年来,在心理学不断自我突破之际,宗教与神学也一样在进化当中,逐渐由「位格」意味浓厚的神,净化为「存在的根源」、「终极的智慧」或「宇宙的动能」等等。属于人文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对象既然是「人」的奥秘,是逃避不了「灵」的课题的。  一旦踏入了「灵」的领域,我们便知道那不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人心的问题是很难由出生到死亡这短短的物质生命经验来解释清楚的。它需要一个超越物质的源头,一个更大的宇宙体系来解释「灵」的奥秘。不论我们称它为天、神、佛或道,都无所谓,我们需要假定一个「形上的存在」才能进行「灵」的探讨。  
「神灵」的存在不只是「心灵」存在的必然延伸,甚至是心灵之所以成为(make sense of)心灵的基本因素
《奇迹课程》令人感到隔阂的,可能是西方的神学概念,让人把「神」想成「云端上的另一位」,其实近代的新神学已逐渐转由「存在」的角度来探讨神的意义了。  《奇迹课程》既是针对西方文明而写的,顺理成章地采用了基督教的术语来表达超越的存在。但只要细读内文,不难看出「上主」不过是指生命的根源,「圣灵」也是我们内在不朽的灵性,可以比拟为人人本具的佛性,代表了物质界与精神界的永恒联系。这种超越性的体认,对我们炎黄子孙其实并不陌生,你来信中很自然地提到「灵魂与前世的记忆」,便是一证。  「眼见为凭」已经不再是科学的唯一标准了,整个天文科学都建筑在演算与推论上,还要加一点「天才式的幻想」。生命学亦然。我们至今虽然「看不见」生前死后的生命现象,但这宇宙里我们会找到不少「旁证」,向我们透露了生命的更大远景,新生命在母体孕育的过程便是一例。  若仅由十个月在子宫这一时空里观察胎儿所发展出来的生理结构,It doesn’t make much sense。生命的一切所需都是靠母体的一根管子供应的,我们真的难以解释那双眼睛,那个鼻子,那个小嘴的意义;看着它悠游于温暖的羊水中,我们真的难以猜测那双小脚的目的。除非我们能把胎内的生命与离开母体以后的生命连贯起来,否则,胎儿许多器官与能力在母体内根本make no sense,是离开母体以后的生命型态赋予了胎儿身心结构的真正意义的。  当孕育期满,胎儿诞生时,原属于母亲的生命突然由她身体内消失了,对母体来讲,这几乎与「死亡」无异,除非我们能预测到母体之外还有更大的一个世界供他继续成长,这个失落才可能转为喜讯。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这一经历和我们在人间度过七、八十年之后的死亡,本质上又有何不同?外表上它也一样由物质世界中消失了,难道不可能像胎儿一样,进入另一种存在方式?  近年来医学已经进步到能够为母体内的胎儿治病了,试想,如果那医师不知道胎儿诞生之后的那一段生命型态,仅按由它在母体内的所需来界定胎儿是否健康正常,不是很可怕的事吗?同理,我们也可以自问,
一个不明白心灵从何而来,往何处去的心理医师,要为我们医治心病,不也是一样可怕吗?
  由胎儿的孕育过程来观照我们已知的生命历程,竟然如此雷同。在物质世界中处处受到时空限制的我们,为何怀有一颗无限的心?六尺之躯的肉体内,为何埋藏了永不餍足的欲望?活在成住坏空的世界里人,何以老是期待着永恒?有限的身体与无限的心灵构成了最荒谬的搭配,除非我们能把生前死后的可能性都列入考虑,否则,此生的一切依旧make no sense。  《奇迹课程》不只把人生延伸到生前死后一个更大的宇宙观去界定什么是健康,什么是正常的人生,它甚至推到生命之始。它一边解析人类潜意识里的「无明」妄念,一边提出我们日常的自卫反应做为左证,让我们看出个体生命是如何由整体分裂出来的,以及人类又如何由永恒中造出了时间与物质。它老实不客气地告诉我们,从那一剎那开始,人类就已经患病了。佛教讲业障与业报身,同样表示人类生来就有病,这「无明业报病」经过累生累世的熏陶,病情发展得愈来愈离奇,病症也愈来愈复杂,让人早已忘了它最原始的病根。  《奇迹课程》无意取代心理治疗的功能只是想为传统心理学提供一个更大的「心灵蓝图」,点出人类原始的病因。它是由「终极处」着眼,要我们跳出心理病光怪陆离的表象,来透视问题的症结。它不依赖科学的证明,却处处援引我们每天的日常心理来左证,虽然有点儿武断,却总比没有任何心灵蓝图就片面诊断要安全一点吧。有时,我们不能不问自己,为何我们会信任只有两三百年经验的科学,却对具有两三千年经验的宗教文明抱着怀疑与排斥。  解说了心理、灵性与超越界的关系以后,我可以继续答复慧娟所提的问题了。转自:奇迹课程中文部 对话&论坛 2006/4/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6:16 , Processed in 0.08315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