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常说不要觉所觉之物,要觉觉、听听、闻闻、见见,我试过,却有心力不够之感,似乎非得很专注才能如我所愿地完成某个事务。比如我在与人说话交流时,如果听听,会觉得有一部分注意力要放在觉上,就不能很敏捷地应对,反应有些迟钝似的,感到需要比较专注才能很好地完成当下的交流。或者在看书时,如果有总部分觉(与看书的识相对的)在觉“看”本身,便不能全然清晰地理解书中的意涵。总之,除了什么也不做的静坐时才可以较好地觉觉,平时一动定力就不够,就守不住了,这个觉知常常就跑了,让我有些沮丧。该怎么办? 觉法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法,它是“到彼岸”途中的一个工具。我虽然曾不断地讲“觉”这件事,但不要觉得它多重要。它只在你选择它作为觉悟的工具并在实修时才显得重要的,否则,它一点也不重要。如果“觉”这种方法不适合你,我们可以选用其它的修法,修行觉悟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选用与自己的特点和喜好相应的法。 在修行觉法(觉行)的途中,你可以集中出一段时间,或每天抽出一段时间,专注地训练觉知;不必强迫自己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带有觉知,在你做不到时。在你不得要领、不知真正的觉是什么时,在你工作、学习、谈话等时,忘掉觉,专注地做你的事儿。在你下班回家,打扫卫生、切菜、散步、逗孩子或小朋友玩时,在你想起觉的时候,练习它。觉知之于修行,在开始的阶段,它是瞎子的竹竿;后来它是病人的拐杖;再后来它是乞丐的打狗棍;再后来它是农妇煮饭的木柴;再后来它被“烧”掉了,没有了……最后你手里什么也没有。觉最终的目的是解除对它自己的需要。如果“觉”让你受枷,从“觉”中解放。做一个自由的人是你的最终目的。 在不短的时间内,关于“觉”我说过很多的话,由最初强调“觉”,到今天把“觉”放回它与万事万物的平等中,一路先做加法,后做减法。也许有人对此迷惑了,或觉得我讲的前后不一致。并非我对“觉”的看法变了,这是对一个修法的次第引领。一般来说,“觉”有两种词性:动词和名词。作为动词的“觉”,是为了回到名词。开始,我一直强调“觉、觉、觉”,它是一个动词,它的目的领你进入作为名词的“觉”的大门。一旦你进入了门,作为动词的它就消失了。觉要作为名词而存在。但最后,作为名词的它也将不存在。不存在任何词或词性,是我们的最终状态——我们要来到这里。 最初,我强调“觉、觉、觉”,它是一个敲门,一个门被敲开了,敲门的人和敲门的动作都将不存在。你现在不停地修觉,只是在“敲门”。当门内有人回应你,当门开了,觉——“敲”就不存在了。但在此之前,敲是必要的,你不停地敲不停地敲,直到你敲打得累了,直到门被打开。在你敲门的过程,你必然来到一个又一个的“点”,那“点”让你感到劳累,让你感到厌倦,让你手疼。很好,这些时刻正是你停下来让自己休息的时刻,这些时刻正是让你静下来思索琢磨品味觉的时刻。在觉行之中,这“停下来”——这些“间歇”和“空白”是必要的。停下来不必担心你的觉行会退失,不会的,你再也退不回去了。修行中之的“看似退转”,实质是在进步。修行犹如水中行,多数时候你在水面上前行,但某些时候,你会进入潜流中前行。不要认为你进入“潜流”——你“停下来”时,是退步了,是不精进了;不,不是那样。你在悄悄地进步。你在暗河的下面向前,你依然在向大海的方向游动。 那些你“停下来”的时刻,是你该停下的时刻。在那样的时刻状态,某些形式的修行是该被“放下”一段的时候了,你会有很多念头或感受在提示你那样做。在那个“点”的横面上,你不必再继续带着它。继续那样做,会形成你不想要的——你想用修行除去的新的“执着”和“妨碍”。带着它你会很累,它会变成一个负担,一个累赘。这时,你必须暂时放下它,否则,修觉的菩萨就将被觉挡在了“觉”的门外。菩萨在修行觉中,什么时候觉该拿起、什么时候觉该放下?注意留意,那个声音会在你“心”里出现。时机到了,它自动出来——时机到了它出来叫“停”,时机到了它出来说“继续”。你不必刻意寻求它或等待它,修或不修,让那个指令来找你。听从简单的指令,修行或生活。 你没必要让自己受苦,除非你觉得吃这些苦换来自己想要的觉悟是值得的!我们最初修觉是为了让“觉”引领你进入佛门,在一些时刻,当它把你障在了门外,当它和你的初衷相违背,那么,是该停一停的时候了。放下它——不修的时刻,是你对它做减法的时刻。在修行之中,我们加加减减,最终把自己平衡在零。通常,修觉的开始,我们必然先做加法、先做加法——你时时觉,处处觉,不断地觉,你可能变得很累(也可能很轻松,如果得要领的话),但到了一个点,你将自动被提醒,“暂时放下它们,放下它们一会儿”……,就这样,我们修行觉,一路走走停停,加加减减,直到我们的“觉知”成熟到极点;直到某个时刻,它自然脱落,犹如瓜熟蒂落一样。觉的最后结果是:觉把它自己消融掉了。觉必须把它自己消融掉,如果觉不能消融掉它自己,那么你成不了佛,连自在菩萨也难以做成。所以,觉法到了一个点,要把它自己化掉;那中间停顿下来的过程,也是化自己的过程。 修法的最上层是:随顺觉性——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任心自在,不作观行,亦不澄心,不起贪嗔,不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本然自在。不立心,不除心,不息心,快乐无忧,直任是佛……。这是最上层的修行,它已是无修之修。但对于普通的凡夫,我们做不到这点。手里空着我们总觉难受,什么也不做我们总感到不安,所以诸佛才发明出一些方法工具来让我们拿着,扛着,去行走;直到最后我们因累了、困了、倦了、厌了、明白了,什么都扔丢了,才回到本无增减垢净的本来上。这就是所谓的“修行”及“悟道”。 善知识,你能做到这点吗?手里什么也不拿着而自在,身体什么也不做而心安?若能做到,当下新生,天真佛成。但你要是做不到,就拿点什么、做点什么吧?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或起修。拿什么呢?可拿的东西太多了,拿佛号,拿念咒,拿拜忏,拿放生,拿打坐,拿拿“觉知”……拿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些都是修行可拿之物——它们都是去往彼岸的“交通工具”,是诸佛安抚众生的心灵玩具,是引入佛门的诱饵、治疗众生心灵焦虑的药、一些安慰剂。善知识,你能直接扔掉那些玩具,倒掉那些药,拒绝那些安慰剂,离开那些交通工具吗?如果能,你就和佛陀站在了一起。如果不能,就按诸佛所教,选择一个法门或工具,老老实实地修吧,直到你完全不需要它们。我所宣讲的觉法是其中的一种交通工具或心灵玩具。它比较有趣。事实上当你凌驾于觉知之上时,你会觉得,觉知一点也不影响行动。觉和行是光和影的关系,不管影子作如何运动或如何动作,它一点也不影响光。当你认识到,“你是影,觉是光”时,你的觉行之修快成熟到脱落之点了。善知识,觉行觉行,在修行中迎来无为“本觉”的诞生。 关于“觉”,听我最后偈:“觉”者不说话,说话已非觉。汝若成佛陀,但直是本觉。本觉妙难言,惟有默对默。
分类:一念行者 问与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