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115|回复: 0

对团体分享有反感,有必要转化此念头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8 18: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人类的痛苦之因,正是「与人不同」的分别心   问:不知为何,我对于「分享」这个行为有一莫名的反感,总觉得分享的事情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的片段,是很独特性的(针对自己的状况所展现的),并不适用于每个人而且也容易误导他人。因此对于共修的意愿也相对地减低。最近看到种种新的讯息,好似非要加入某共修团体才能取得,对于希望获得真理讯息的渴望,我似必要转化此念头,能否麻烦你为我明晰分享的真实意义?谢谢。  答:我完全同意上述你对人的描述。我们各自活在不同的身心状态、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确实是「一个人,一个样儿」,却又喜欢用自己的主观经验去评断、甚至改造别人,因此,保持点距离还是安稳一点。然而,《奇迹课程》所要治愈的,正是这种独特性,不论你参不参加团体,人与人的隔阂与对立感几乎成了「人性」的一部份,埋藏在潜意识或意识中(视一个人反省与自觉的能力而定)。读书会或共修会,不过提供了一个「比较中性」的团体,让我们隐藏的妄念或业力投射出来。这有一点「化暗为明」的功效。  在我正式答复你的问题以前,容我先跟你「分享」一个经验。:-)  不知你参加过「九种人格类型」的心理课程没有?它是以「问卷」的方式,帮学员看出自己大致偏向那一类型的性格,然后让类似性格的人聚在一起,进行一连串的小组讨论及游戏活动,让彼此更清楚地观照出这类性格的正面与负面的特质。  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发觉自己是偏向第四类型:「感觉自己很特殊的」,当我兴冲冲地找到自己的群组时,既惊讶又失望地发现那儿竟然已经聚集了一堆「自以为很特别的人」。我们当时都发出了类似的反应:「我一定找错了群组,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殊不知,这种感受正是第四类型的注册商标,对第四类型的人而言,「与人相同」几乎成了「庸俗平凡」的代号;「与人相同」成了抹灭自己特殊价值的罪过。  《奇迹课程》对小我的这种需求有一段露骨的描写:  每一个偶像的崇拜者(即小我),都暗自希望他的特殊神祇能给他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必须多一点。不管是多出什么东西,多一点美貌,多一点智力,多一点财富,甚至多一点烦恼或多一点痛苦也好。(T-29 VIII.8)  于是有些人力求清高,有些人不惜殉道,有些人甚至罹患不治的绝症,都在暗中较劲「谁活得最不寻常」!  《奇迹课程》提醒我们,「希求不同」的心态,外表上可能无伤大雅,说到究竟,其实,那正是人类失落天堂的那幕假想剧的起因。为了「与人不同」,原本同一的心性投胎到不同的形体里去;为了「与人不同」,人们开始追求一个特殊伴侣,生一个特殊的儿子;为了「与人不同」,你我到头来感到天地负我、草木皆兵。因此,「与人不同」乃是我们孤独地来又孤独去、下辈子还不能不来的主要原因。  《奇迹课程》把人性「希求不同」的隐藏心态、具体伎俩以及衍生出来的凄凉后果三者,为我们串联成为一套思想体系,给它一个名称,叫做 ego,即所谓的「小我思想体系」。  那么,若要破除这根深柢固「与人不同」的希求,显然的,只有一途,即是「善与人同」。然而,我们的世界当初就是为了「活得不同」而投射出来的,你只需放眼一望,果然不假,没有一片叶子、没有一滴水珠是相同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怎么去修「善与人同」的功夫?那岂不是否定现实吗?  正是!《奇迹课程》就是要我们否定现实,它教我们看出肉眼所见的或妄心所认定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其实,这也称不上是什么「新学说」了,宗教如此说,哲学如此说,连「新物理学」都如此说。这些道理,我们读过了,听过了,还能讲得头头是道,可惜就是活不出来,一思一言、一颦一蹙都被别人牵动着,丝毫突破不了那「虚幻现实」的箝制。  《奇迹课程》的解套法便是从这个根深柢固的「分别心」下手,利用「别人」具具体体的表现,去扭转自己「分别与批判」的眼光。它硬要我们不受对方外在行为的误导,看出那攻击不过代表了你我心中同一个「痛」,同一个恐惧,同一个渴望,以及同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心情。  我们的理性最多只能带领我们走到这一地步,以「同理心」去接受现状;但接下来,怎么办?他明明说了这些,明明作了那些,怎么个转法?这时,我们便需要「外」援了。  《奇迹课程》中的圣灵,其实就是自己原本具有的灵性智慧,只因我们为了保全肉身的存在,故意将它遗忘。这先天的智慧并不因此而消失,它在我们的睡梦中化身为一种状似「外来」的智慧,让我们经验到它的存在。祂(它)在小我的思想体系之外,教我们另一种诠释现象的方式,祂一点一点地教我们去看黑暗之下的光明,认出那是对方的光明本性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的黑暗而爆发出来的。这座积压已久的火山喷口而出的,自然是沈淀多年的秽物;只要我们肯再往深处去看,便不难在浓烟飞硝之下,看到光明炙热的岩浆。  这便是《奇迹课程》的「宽恕」真意,它不是纵容错误,也非惩罚错误;宽恕其实跟别人作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只是帮你修复原有的一双慧眼,知道如何在浓烟飞硝下面看到火山底下的光明。因着圣灵之助,你逐渐能把一个不善的行为诠释成「求助的呼吁」,进而看出那是「爱的呼吁」;在这前提下,你不再身不由己地跟着反弹,你开始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响应方式了。  你若了解了这一原则,我才能够答复你的问题。要彻底解决人类的痛苦之因,必须在「与人不同」的分别心上下功夫;而这分别心不可能安分地躲在潜意识里的,它随时都会化身为「批判」,投射在他人身上。至此,你便了解,为什么《奇迹课程》要如此婆心切切地解说人间恩怨的真相,为什么它会把我们周遭的冤亲债主视为领我们回家的「救主」了,为什么「宽恕」这个陈腔老调竟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灵修经典的独门绝活了。  我记得在奇迹网站的答客问中多次解释过读书会的功能,希望你有时间,再去读一下。简单地说,我们很难跟太亲密之人修宽恕的,因为双方已在彼此身上「投射」了太多的阴影,造成了太强的张力,随时有引爆的危险。因此,「不亲又不疏」的读书会成了一个中间地带,给我们在心理更多转圜的余地。  读书会的功能,有一点像西方的「中途之家」,当囚犯服役期满,回归社会以前;或心理病患完成了疗程,返回原生家庭以前,常会被安排到「中途之家」去适应一段时间,免得他一时适应不来又掉回犯罪或发病以前的困境当中了。  我希望奇迹读书会也能发挥「中途之家」的功能,秉持《奇迹课程》的原则,加上一群已经开始练习「宽恕」者的老学员,为新读者提供一个稍有规范,又不强制的安全地带,供大家开诚布公地分享自己学习过程的心得与障碍。  当然,这是「奇迹理想国」。在现实中,参与读书会的我们,仍是一群ego(小我),怀着修养自己的善意来到会场,叽喳了两三个小时,才发觉大家仍在忙着改造别人。结果,弱势者觉得受到了批判,感到很衰;强势者觉得好心没好报,浪费时间。  但,千万不要小看这场闹剧:压抑-投射,攻击-自卫,结盟-背叛,受害-迫害之间的互动,可把这《奇迹课程》的小我给演活了。这就是我先前说的,「化暗为明」,把小我从幕后请到前台。因为我们若想要解决问题,不可能不先看清问题;我们若不敢正视小我,怎么可能放下小我?当我们在读书会中看到自己与别人的现场演出(即使埋在心里不说出口的批判),才知道我们自认为「还不错」的我,与《奇迹课程》里描绘的小我简直可以对号入座了。那么当天研读的主题,立即不再是一套理论,而成了迫在眉睫的挑战:你究竟要继续小我的模式还是聆听圣灵的诠释?而你每一个有心或无意的反应,其实都是你已经作出的选择。  总之,奇迹读书会是挂读书之名,而获共修的实利,因为你在弟兄身上看到的,全是自己内在的投射,别人表现得如何,不是问题;你如何看待别人的问题,倒成了真正的问题。很快的,你会看到,每一个人都是「用心非恶」却「身不由己」,而生出了「我们原来没有什么不同」的大悲悯。  最后,我愿补充一点,上述的响应,只是按照奇迹课程的原则以及我个人的经验作的一些解析。虽说,在人性本质上,我们同样渴望自己的独特性,也同样想回避「合一」的要求,然而,从个人感受的层面来讲,我们的反应会因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台湾生长的与在大陆生长的人,对「人」的亲疏感觉,可能有所不同;历经文革的与文革之后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又大不相同,这些特殊的因素在个人的心灵道路上所构成障碍,仍需要当事人的诚实观照,才能化解的。  《奇迹课程》只说,你们在生命中所经历到的一切,没有一件是偶然的,不论好坏,只要知道如何「诠释」,它们都能成为你得救的工具。  转自:奇迹课程中文部 读书会问答 2006/4/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14:49 , Processed in 0.0775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