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676|回复: 0

当下的力量2 第八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1 2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八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给他下定论。小我总是喜欢给别人贴上标签,给别人一个确定身份,对别人进行道义的裁决。
    每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都被限定,限定于遗传基因、童年经历和文化氛围。但这并非他们的真实模样,而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状态。当你评价别人时,你混淆了自身受限的思维模式和别人的真实情况。因此,评判别人无疑就是严重受制于诸多因素而又源于下意识的行为。你给予别人一个概念性的身份,而这个虚假的身份不仅像一个牢笼一样困住了那个人,同时也套牢了你自己。
放弃评判并不意味着你忽视他们的所作所为,你只需将他们的行为看作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而已。你看见了,如实地接受而已,你不必据此为对方建构一个虚假的身份。
    放弃评判,让你解脱,也让别人解脱,不再认同那些制约因素、表现形式,以及大脑思维。小我便不再左右你的社会关系。
一旦小我控制了你的生活,你大部分的思想、情绪和行动就会被为欲望与恐惧所驱动。于是在人际关系里,你不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点什么,就是害怕别人给予你些什么。
    你想得到的,无非是快乐、金钱、认可、赞赏、关注,或者自我感的强化。通过对比,通过展现你傲人的身份、财富、见识,你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而你所担心的,则恰好和上述情形相反,你的自我感逐渐被得到的东西消弱。
    当你全神贯注于你所临在的此时此刻,而不是利用它来达到某种目的,你便超越了小我,超越了那种无意识地利用别人强化自身利益的冲动。当你专心与人互动,你们之间不存在过去和未来,除非互动的目的是解决生活琐事。当你专心面对他人时,你便摒弃了你所杜撰的有关他们是谁、他们过去言行之类的概念性的身份意识。你开始与人互动,不再为小我反复感受的欲望与恐惧所支配。专注,即警醒的宁静,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真好啊,能够超越人际关系中的种种欲望与恐惧!爱,无需无惧!
与人交往时,如果她的过去便是你的过去,她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她的意识水平也是你的意识水平,你便会和她一样地思考,一样地行动。当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你便学会了宽恕与同情,从而获得平和。
当然,小我并不喜欢聆听这样的教诲。当你无法做出反应,不能够做出裁决,小我就会失力,走向衰败。
你所认识的人是会改变的,只要你在“当下”接纳他、推崇他、认可他。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本性,你不需要真的知晓他的一切,比如他的过去、他的历史、他的故事。我们往往混淆“了解”和“理解”,后者其实属于非概念性认识。“了解”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认知模式,前者与外在形式有关,后者存在于无形;前者借助思考,后者源于宁静。
    “了解”有助于解决现实事务,想解决现实事务离了它确实不行。然而,一旦“了解”成为人际关系的主导模式,它就会具有某种局限性,甚至毁灭性。思想与概念制造了一条鸿沟,二者割裂人际关系,使交流与互动不再植根于“存在”的土壤之中,而是基于大脑的动作。只有消除了概念的鸿沟,爱才可能自然而然地现身于人类的所有互动行为之中。
人类绝大多数的互动局限于言语的交流,亦即思维领域,所以,互动中引入些许宁静,尤其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引入些许宁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有了与宁静相伴的空灵感,一切的关系都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与亲友一起在自然中冥想或共度安静时光吧。不论是外出散步,或是安坐于车上,或闲居于家里,尽量感受宁静与轻松吧。宁静不是创造的,也无需创造。接受业已存在的且为精神喧嚣遮蔽的宁静吧!
如果你失去了这广阔无垠的宁静,那么人际关系会被大脑所掌控,会轻而易举地被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冲突所替代。但若宁静在,一切便可包容。
真正的倾听是将宁静带入人际关系的另一种途径。当你开始真正地倾听某人时,宁静的疆域便缓缓地铺展开来,成为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很少有人善于真正的倾听。通常,交谈中思维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他们至多在掂量你说的话,或者在准备接下来要说什么。也许他们正忙于思考,根本无暇倾听。
    真正的倾听远非听觉感知,它需要警醒的注意力,需要临在空间以感知话语。此刻,言辞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它们可能意义深远,也可能毫无意义。比倾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倾听”这个动作本身,是伴随倾听的临在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知觉的统一场,在这个统一场中,你不再受大脑思考创造出的重重障碍所干扰,你能够坦然地面对着另一个人。在这个场中,交际的对方已不在是“别人”,双方融为一体,融为一个知觉体、一个意识体。
在与亲朋挚友交往时,你是否经历重复的戏剧性情节?是否因为芝麻大小的意见相左而激烈争论、伤痕累累?
    这一切皆源于小我的基本模式:一方面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是“错误的”。就是说,总想确认孰对孰错。除此之外,小我还有一个需求,就是期望周期性地与某事或某人发生冲突,以增强其在“我”和“别人”之间的分离感。你要知道,没能了这种分离感,小我就无法存活。
另外,人心深处都存在一种积蓄已久、源于过去的情感伤痛。这些情感伤痛来自很久以前的个人经历,也来自于人类久远以来的集体痛苦。这个“痛苦之身”是你体内的一个能量场,它会偶尔取代你,因为它需要经受更多情感上的伤痛来得以继续存活,来充实自己。它会尝试控制你的思想,让它深陷于负面的情绪之中难以自拔。它非常喜欢你的这些负面情绪,因为“痛苦之身”有着和它相同的振动频率,有着一致的步调,它依靠你的负面情绪存活下来。它会在你身边的人的心中,尤其是在你的伴侣心中,激发负面情绪,以期从接踵而来的冲突情节和情感伤痛中汲取存活的养分。
对伤痛毫无意识却又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已经在你的生命中制造了太多的痛苦与哀伤,你将如何从中解脱出来呢?你必须直面情感伤痛的存在,你要清楚它不是真正的你,清楚它的本来面目:它是源于过去的伤痛。当它在你的伴侣或你自己身上出现时,请注意观察它。当你能够打破对它无意识的认同感,当你能够用你的内心察觉它,它便无法再向你汲取存活的能量,它将逐渐丧失其锋芒。
人类彼此的互动,可以是炼狱,但也可以成为伟大的灵性修行场。
当你看到另一个人,并对他心生爱意的时候,或当你凝视着美妙的大自然并心潮澎湃时,请暂时闭上双眼,感受你心中的爱意和美感吧。你会发现,其实它们与真实的你密不可分。外在形式只是对你的内在本质的暂时映现,爱和美会永远伴你左右,而外在形式最终却会弃你而去,就是这个道理。
你与这个物质构成的世界、与你周边数不胜数的事物,与你每天要处理的问题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比如你坐的椅子、用的笔、开的车、买的杯子......对你来说它们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吗?你会偶尔承认它们的存在,无论这一刻多么短暂,留意它们、关注它们吗?
    当你执著于这些物质时,当你利用它们来提高你在自己与他人眼中的价值时,这种对外在物质的关注会轻易地占据你的整个生命。当你的自我认同来自外在的事物,你将不会欣赏它们本身的模样,因为你只是忙于从中寻找自己罢了。
    而当你开始欣赏一个物体的本来面貌,当你不带任何意向投射而承认其存在时,你会心怀感激地认可它的存在。你还会觉得它并非真的是了无生趣,至少你的感官感觉是如此。物理学家证实:从分子层面来说,物体确是一个搏动的能量场。忘我地欣赏周围的事物吧,这样你身边的世界会以各种方式变得生机勃勃,仅用大脑思考是无法理解这些方式的。
不论遇到任何人,不管这一刻是多么短暂,你都会对他倾注你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承认他的存在吗?或者,你只是把他们当成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某种功能或角色?
    你与超市收银员、停车场管理员、修理工或顾客如何交往呢?
只需片刻的关注就足够了。当你注视着他们,或者倾听他们的时候,你便拥有了片刻警觉的宁静。也许它只持续了再三秒钟,也许更长一些,可是这段时间已足以让某种更真实的东西显现出来,它比我们通常扮演的角色和所认同的事物更加真实。所有的角色都是受制约的意识,即人类思维的一部分而已。而通过关注产生的东西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是隐藏在你的名字和外壳下最本质的你。你不再需要照本演出,你就是你自己。若此状态浮出心海,它也会唤醒别人心中的类似状态。
当然,我们见得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总是与自己相遇。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22:41 , Processed in 0.083670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